88读书网 > 一世骁雄 > 第399章 终
    还政。
    这是上京城目前议论最多的事。
    眼下已经是建炎十二年了,眼看着就中秋了。
    自从先皇正熙皇帝托孤,这大晋的天下就是两个人说了算。
    这要是两个权臣,恐怕早就是一山难容二虎的局面了,
    但总有例外,这两个人要是夫妻,那就变成另外一众局面了。
    一山难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
    自从先皇病逝之后,皇帝就一直是大长公主赵元殊在照料,小皇帝赵延烈也视姑母为母。
    宫里内外,也都是赵元殊一言而决。
    至于朝中,自然是武威郡王傅津川了。前些年,大晋可谓是主少国疑,江山破败。
    河东、关中、河北、陇右、朔方.大半个天下都遭了兵祸,百姓流离失所。
    也正是傅津川先后将西北二虏和叛军给扫平了,又陆续收复失地,让四方安定。
    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大晋的江山社稷。
    不然现在的中原,已经神州陆沉。至于大晋,可能已经偏安一隅。
    因此被圈禁数载,在前年病故的齐庶人赵元槊说傅津川是“举天下之英,尚不能与其争。”
    对于这位姑父,赵延烈是算是敬畏有加。
    因为姑父总是对他很严格,找了很多先生教他读书之外,还要学习骑射。
    但越长大,赵延烈就越是明白姑父傅津川之所以对他严格,原来是为了让他做一个好皇帝。
    什么是好皇帝呢?
    以前懵懂的时候,赵延烈分别问过姑姑姑父。
    姑姑的回答是:“于陛下而言,英武果敢,明辨是非。”
    至于姑父的回答是:“臣不敢妄言君上,然我大晋百二十年皆是明君,陛下若想知道,可问询翰林学士,咨问世宗与先帝旧事。”
    意思嘛很明白,什么是好皇帝,怎么做好皇帝我是个当大臣的这东西我不知道,但你可以多问问你爷爷和你阿耶以前是怎么做的。
    在傅津川看来,虽然在位期间都不太平,但世宗和睿宗,都是有道明君。
    他受世宗拣拔,封侯拜将。
    又受睿宗托孤,执掌朝政。
    几十年间东征西讨立下盖世之功,说是再造晋室也不为过。
    更难得的是他在辅政这十年来,始终不曾孩视年龄尚小的天子。
    这让他看起来,并不像个权臣。
    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
    要知道先皇遗诏,可是命天子以父事姑父,以母事姑母。
    这等于是给了这对夫妻莫大的尊荣和权力。
    但手握权力还能不迷失,尽管一门显贵却始终不曾有悖逆之举,不妄自尊大铲除异己。
    这简直就是古之先贤才有的气度和修养。
    在加上傅家虽然显贵,却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与国休戚与共百年之久,根基深厚。
    不是风一吹就倒的架子。
    傅家兄弟的军职,那也都是军功和资历堆起来的。
    因此,傅家的非议并不多。
    即便有些酸腐文人喜欢说傅家人擅权,但绝不敢说傅家是幸进。
    看着眼前的姑父的奏表,在结合最近的风声,赵延烈十分确定,这是真的要还政。
    其实早在他是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姑姑和姑父的授意下开始处理政事。
    时至今日,其实除了些军国大事,日常批阅奏章都是他亲力亲为。
    而处理那些军国大事,无论是姑姑姑父,还是宰相和学士们,也都尽心尽力在教导他。
    所以在期待的同时,赵延烈也有些恐惧。
    日后可能就不会有人在督促他读书习射,也不会有人在帮他遮风挡雨。
    他要独自挑起重担,担子的一头是天下臣民,另一头是江山社稷。
    最后他在奏表上披红,“准”。
    随后又明翰林学士拟诏,晋封武威郡王为凉王。
    当然,这道诏书翰林学士直接拒绝了草拟,以至于中枢的几位宰相听闻也都赶至御书房劝谏。
    后来是左仆射林长沅遣人去公主府知会了大长公主赵元殊。
    赵元殊亲自来宫里,才让皇帝打消了念头。
    她只说了一句话,“陛下欲杀傅三郎耶?”
    这句话让在场宫人,宰相和学士们,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惊惧不已。
    杀傅三郎?
    即便是皇帝,这种事也做不到。
    就是亲政了,也不行。
    四个宰相,有两个曾是傅津川的幕僚。
    禁军九个殿帅,外镇六个节度使,大半是他的旧部,余下也都是姻亲和世交。
    其中还有好几个是宗室。
    傅与赵,共天下。
    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
    建炎十年,八月初。
    武威郡王傅津川辞去总百揆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下兵马副元帅等职务。
    将以西京留守、关西诸道兵马大元帅的职务,前往关中。
    在临行前,傅津川与妻子赵元殊一同拜谒世宗皇帝、睿宗皇帝的陵寝。
    行礼之后,傅津川看着赵元檀的神道碑,轻轻道可一句。
    “檀哥儿,不负所托。”
    中秋,宫中大宴,天子谓众人言,“吾家老人当远行”,随后向武威郡王和大长公主敬酒。
    宴罢,傅津川携妻子出宫,走在廊道之中他却非常反常的回望了数次,
    脑海之中却浮现了幼时在宫里读书时候的场景。
    别别扭扭说句话就脸红的赵元惠,有天天找茬的赵元槊,有聪明早睿的林长沅有要做明君的檀哥儿。
    喜欢打手板,刚正不阿的周先生。
    笼子里的老虎。
    还有个小兕子,满屋子珠玉珍玩都不喜欢,独独喜欢他送的人。
    “去逛一逛,州桥夜市?”
    傅津川提议道。
    赵元殊闻言笑道,“好”。
    中秋,不宵禁,是上京城一年之中最热闹的几日之一。
    这一对已经人到中年的夫妻如同少年时一样,旁若无人的逛起了夜市。身后跟着几个已经成年的儿子也不敢上前打扰,也不敢先回家去,就在后面十几步亦步亦趋的跟着。
    夜市上人山人海,各色的灯火照的上京城恍如白昼,街边小贩叫卖着各色吃食,还有各种小灯,面具,人
    是他们年幼时喜欢,现在依旧喜欢的东西。
    这是威震天下的第一名将,和他的岁月静好。
    灯火如白昼,明月不见愁。
    二十年重过樊楼。
    夜看繁红似锦,能几日,又中秋。
    了却君王事,功业颂千秋。
    华发未生天悠悠。
    欲买桂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改自刘过的唐多令)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