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大明:最穷丞相,朱元璋:求求你贪污吧 > 第8章 朱元璋震怒:该杀!
    方修正色道:“臣认为,这漏洞主要有三点。”

    “其一,咱大明朝廷制定的税收制度是在李唐两税制的基础上,吸收赵宋的经验改进而来,这样的制度经过完善,按理说不会出现太大的漏洞。

    可是咱大明的国情和唐宋不同,一是文武百官的数量要多于唐宋,二是地方上胥吏的数量也要多于唐宋,而且唐宋的胥吏是有相当一部分不发俸禄的,咱大明却是皆发,三是咱大明的军队,数量也要远超唐宋。

    如此一来,想要维持朝廷的运转,就必须要有大量的银子。

    即便是陛下想着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朝廷和地方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转,也必定会从其他方面入手,从百姓那里增加税收。

    除非他们自暴自弃,不管朝廷的运转,否则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事,即便现在没有发生,将来也会发生。”

    话说得很多,很细。

    朱元璋却是一听就明白了。

    简而言之就是咱大明朝廷要养的人太多,这一部分人是不用纳税的,他们需要百姓供养。

    即便是再轻徭薄赋,这些人的供养,最终都会以各种形式,落在百姓的头上!

    除非不想要头顶的乌纱帽,地方上一定会巧立各种名目,将咱降下来或是取消的税赋,给重新加回去!

    毕竟大明的江山何其广阔,天高皇帝远,咱就是再盯着这些狗官,也难免有疏漏的地方。

    时间一长,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体现在百姓身上就是,明明朝廷已经轻徭薄赋,他们却还是穷困潦倒!

    朱元璋想通其中的关键,眉头微微皱起,陷入了沉思。

    片刻后,他似乎想到了解决的方法,抬眸看向方修,问道:“咱再降一降百官和胥吏的俸禄,这百姓身上的担子是不是能轻一些?”

    理是这么个理。

    可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洪武皇帝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得住百官,死了以后呢?

    还不是该怎样就怎样。

    降低俸禄只能指标,不能治本。

    方修在心里叹了口气,回答道:“陛下,咱大明百官的俸禄,在历朝历代中已是极低,若是再降,百官们怕是连家人都无法供养了。”

    “再者,在臣看来,这降低俸禄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若将百官逼的狠了,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朱元璋听见这话,眉头皱的更紧,显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思考了片刻。

    他看向方修,沉声道:“你刚才告诉咱,漏洞有三点,给咱再讲讲另外两点。”

    方修端起茶杯,润了润喉咙,继续道:

    “其二是咱大明的税收由地方征收,一般是由粮长和里长办理,即所谓的民收民解。

    地方上征收后,再按照朝廷的制度,将一部分解往朝廷,剩下的则是留在地方,用作维持官府运转的资金。

    而咱大明的税收中,田赋占了七成,夏秋两季皆是以实物的方式征收,运抵朝廷,中途不知道有多少损耗。

    这些损耗有一部分是真正的损耗,还有一部分则是落在了某些人的口袋里。

    如此一来,即便是陛下想查也查不出什么,因为这运输的损耗是不可避免的。

    损耗的多,损耗的少,朝廷也无法求证。

    这些损耗最终也还是要落在百姓的头上。”

    朱元璋听了,眉头皱的更紧。

    第一个问题,他还能想到降低百官的俸禄。

    第二个问题,他却是一点办法都想不出来了。

    毕竟,方修说的没错,运输的损耗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他总不能派一批人,时刻盯着运输的粮食。

    他冥思苦想了片刻,悠悠的叹了口气,声音有些疲惫。

    “再给咱讲讲这第三点吧。”

    方修看了他一眼,沉声道:

    “其三,古往今来,宗室、百官、勋贵以及功名在身者可免征相当一部分的田赋,咱大明也不例外。

    按理说,这些人要为朝廷效力,无法如农户一般下田种地,免征乃是合理且正常的。

    只是,这一制度给了某一部分人极大的可乘之机。”

    朱元璋看向方修,问道:“啥可乘之机?”

    方修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臣请问陛下,若陛下乃是农户,有地方上的士绅找上陛下,要以极低的价格收购您的田地,并且给您承诺,三十年之内,所种出的粮食,不用您上缴一分,这田赋皆由士绅替您缴纳,您会如何做?”

    朱元璋思忖了片刻,道:“让咱三十年都不用上缴田赋,咱大概会将田卖给士绅。”

    方修点头道:“臣想,绝大部分的百姓,都会做出和陛下一样的决定,毕竟人活一世,又能有几个三十年,一亩三分地,换来免征三十年的天赋,无论如何都是赚了。”

    “可是!”

    方修说到这,忽然话锋一转。

    “陛下可曾想过,三十年后,这农户若是还活着,或是有了子孙,又该如何呢?

    没了田地,想要谋生只能租赁士绅的田地,而租金不像田赋是由朝廷制定,士绅要多少,农户就只能给多少!

    到了那时,农户就是士绅案板上的鱼肉,如何宰割皆是士绅说了算!”

    此话一出。

    朱元璋悚然一惊。

    是啊!

    前元的时候,乡里乡亲吃不上饭,不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田地,只能租那些地主老爷的田。

    一年到头,种出的粮食还不一定够缴纳租金。

    若是碰上个大灾大难,还得往里贴钱。

    稍微碰上些事情,就没了活路。

    朱元璋想到这,脑海中忽然浮现一个问题。

    他看向方修,皱眉道:

    “三十年的田赋不是个小数目,即便是地方上的士绅,也鲜有人能拿的出来。

    可若是没有三十年的田赋,百姓又不会心甘情愿的卖掉田地,这又该如何解释?”

    方修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道:

    “臣要说的关键就在于此!”

    “那些士绅收了田地,却不将他们登记在自己的名下,而是登记在家族有功名在身的子弟的名下,如此一来,这些田地的田赋便有相当一部分可以免征。”

    “时间越长,百姓手里的田地越少,士绅手里的田地越多,朝廷能收上来的田赋也就越少!”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士绅越来越富,百姓越来越苦,朝廷越来越穷!”

    这番话如同雷霆一般劈在朱元璋的头上。

    他双目圆瞪,猛地起身,用无比愤怒的声音道:

    “这些狗一样的士绅,该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