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莲仇记 > 第十四章
    李彬摊开了陈明的第一本日记,开始认真阅读陈明写下的第一篇日记:

    xx年三月二日  晴

    连绵阴雨六天后终于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晴天。上午七点乘坐宁州开往新田县的长途汽车,八点二十分在离陈家村三公里的大王岭下车,八点五十五分步行到达陈家村。陈家村位于一条狭窄的山谷内,旱涝保收的水田人均不到三分,大部分是山坡上的旱地。这里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和红薯,主要的经济作物是辣椒和棉花。陈家村是全县最大的贫困村,到村后登高放眼一看全村的房屋就确信了这一点。全村的二层楼以上的新房只有三座,其它的大部分是破败的土砖房或土坯房。我在经过村后那条泥泞不堪的土路时,甚至还看到在一栋土砖房的旁边,有一间由破木板和建筑彩条布围成的棚子,房子门前的竹杆上还凉晒着几件破烂的衣服。显然,里面是有人居住的。

    晚上,我走访了这间窝棚里的主人。这是一位年近五十的单身老汉,名叫陈家良。在昏黄的灯光下,窝棚里的家具陈设简陋之极,令人心酸。床上的床单已经脏污得看不出原来的底色,堆在床上的几件破旧的衣裤不知是洗过的还是没有洗过,一床打过补丁但还是露出破洞的棉被也乱七八糟地堆在床上。两条窄板长凳和一张饭桌的腿脚用铁丝绑了又绑、一个塑料桶和一个塑料脸盆扔在地上。我问陈家良:“你的邻居是谁?”他说:“是我哥哥。”你哥哥现在干什么?“他说:”我哥哥在外面帮人家盖房子。“我问:”你为什么不跟你哥哥一起去打工?“他反问:”我为什么要出去打工?我在家有地种,有饭吃,不活得好好的吗?“由此我才想到,农村的扶贫不仅要有物质上的扶贫,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扶贫,要树立起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愿望。

    陈明的开篇日记,就引起了李彬的共鸣。他一页一页地仔细看下去,仿佛就象跟随着陈明的足迹,深入到了陈家村的每一户家庭,了解着陈家村的每一个人,他们的困难,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愿望。从陈明的日记中,李彬第一次知道,原来陈越的爱人陈翠莲,就是陈家村的人。陈翠莲的父亲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老中医。周围几十里的村民来找他看病,他都收取极其低廉的医疗费用。一些极其贫困的家庭他就干脆分文不收。陈明到陈家村后的第二个星期,就得了一次重感冒,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一直强撑着,但第三天,终于因高烧而几近昏迷。多亏了这位老中医到他的卧房里问诊把脉,才使他迅速地恢复了健康。这样一位医术精湛的老中医,因为自己的仗义疏财,原先的生活也极其窘迫。直到他的女儿女婿成了宁州的有钱人后,他的生活才有所改善。但他不肯跟随女儿女婿住进城里养老享福,而是坚持住在村里,继续为乡亲们服务。陈明在日记中写道:“象这样一位一心为乡亲们服务的老中医,帮助他就是帮助群众,改善他的工作条件就是改善乡亲们的就医条件。所以我向县政府申请了一笔扶贫资金,在老中医自己的住房里建立了一间设施较为完善的诊所,特地从护士学校招聘了两名女护士协助老中医的工作,这两位护士的工资福利完全由政府负责。老中医千恩万谢。其实,是我们应该怀着无比的虔诚谢谢他这样一位有着菩萨心肠的老中医。”

    陈明知识渊博,见解独到,文学修养看来也很高,所以他的日记语言简洁,叙事准确。看来他十分关注李民在宁州的一举一动。陈明对他与李民之间的矛盾也记述得十分详细,而这些,恰恰是李彬最想急于了解的。陈明认为,他与李民之间的矛盾和分歧,绝不是个人恩怨,更不是争权夺利,而是对待人民的态度和立场问题。李彬仔细地阅读着日记中有关这方面的记叙,结合他对自己弟弟的了解,判断着陈明记述的真伪。慢慢地,他对弟弟李民这两年在宁州的生活轨迹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