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明末之海上雄师 > 第三千三百零三章 藏富于民
    黄文亮大多数时间都需要亲临现场勘探,很少待在总部,史可法和张维国ue是第一次见他。
    作为鱼鹰老将,黄文两虽然不用冲锋陷阵,却都是冲在基础建设的第一线。
    上来,黄文亮就给孙传庭等人见礼打招呼。
    “诸位大人,并肩王让我说说,基建署近期的规划,那我就说说。”黄文亮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见惯了大风大浪,面对这种场合也应对自如。
    来之前,也做足了功课。
    先是给众人介绍了通州到大沽港的铁路计划。
    然后又介绍了通州到山海关,天津卫到应天的铁路计划。
    整个线路全长两千多里,工程之浩大,恐怕只有万里长城才能与之比拟。
    按照黄文亮的估算,修建一里铁路,需要五千两银子,总共需耗费一千万两。
    如果银子到位,材料到位,十年之内,就能贯通南北。
    “一,一千万两,黄大人,这耗费钱银总数实在太过于庞大,大明昨年赋税总收入不足五百万,推行田亩制,实际耗费高达五千万,咱得休养生息啊。”张维国一听,吓得两腿发软。
    之前唐学志倒是提过接通应天和京城的铁道。
    虽然海峡岛的造船业很发达,但走水路终究太慢,而且,水路只能到达沿海港口。
    他需要一条能够贯通南北的铁路,一旦建成,北方有战事,南方的物资和兵员,七八天就能运抵北方。
    然而,张维国等人自然不会想到这一层。
    史可法也不太赞同:“并肩王,其实臣也认为,耗费千万两打造一条铁路,得不偿失,大战方休,西南百姓尚未完全安顿,您之前不是还提过,需要在大明境内,修建科学的灌溉系统吗?”
    “另外今年的黄河防洪,也需要大量钱粮,算下来恐怕不是一笔小数目。”
    “灌溉系统,关乎全民生计,好钢用在刀刃上不如先将这笔银子用来修建水渠,等咱有了富余,再修建铁路?”
    在他看来,唐学志和黄文亮他们完全疯了。
    一千多万两银子,只为修一条路。
    大明去年赋税才收了五百万两,之前海峡岛支援了两千多万担粮草用于推行田亩制。
    耗费的钱银也高达千万。
    哪怕按照南方的粮价,唐学志也最少拿出了五千两银子,就算他们在京城,应天等地缴获了不少钱。
    这一波估计已经将海峡岛家底耗空了。
    大明这边的商税,才刚刚开始推行,按照史可法的估计,哪怕顺利完成,一年的赋税估计也就一千多万两。
    毕竟,地里还没长出粮食。
    纵然唐学志安顿了两千万百姓,将几万万亩土地分给了穷人。
    却没法马上得到收益,想要等田赋收上来,最少也得等夏粮收割,到底有多少,谁都没底。
    就算按照唐学志的说法,保守估算,一年能有两千万顶天了。
    要知道,这个数字,已经是崇祯朝地四倍。
    按照他和张国维的估算,两千万还不够大明的军费开支。
    孙传庭也是持反对意见,但和张国维等人的态度比起来,相对温和。
    唐学志知道他们担心的问题:“诸位,我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但是你们没有算过一笔账。”
    “修建京城到应天的大动脉,是基建署转隶二十万兵马的基础,要不然,二十万大军往何处安顿?我们可以粗略算一笔账,二十万人,每个兄弟拿十两安家费,就得耗费二百万两。”
    “现在全国有八十万达军,某准备等辽东和草原战事结束后,全军推行火器化,到时候最少还开裁撤二十万,四百万安家费,某该像谁要去?”
    “等铁路建成,南北战略物资,兵员就可以短时间内相互调动,集结,你们知道每多一万兵马,每年开销就得多三十万。”
    “只要道路畅通,大明国境内,只需保持三十万新军便可,少十万人,一年可以节省钱银三百万,十年又是多少,五十年呢?”
    修一条铁路,怎么也得管个几十年吧。
    少十万大军,十年能省多少钱,我数学不好,你们自己算。
    啧啧……
    十年?
    在座的几位大员都是进士出身,唐学志刚说完,他们脑海中就有了答案。
    “十年能节省三百万。”黄文亮有一搭没一搭的,趁热打铁。
    孙传庭也猛地一震,要真是这么算,修建铁路后,反而能省少钱。
    唐学志没等众人说话,继续道:“修建铁路,不仅能解决兵员转隶问题,更能有效推进国内的科技向前发展,到时候,我们的矿场、林场、运输都能蓬勃发展。”
    “大明商税,目前是采取二十抽一政策,每交易十万金额,朝廷就能收取五千赋税,钢铁,木材,水泥都是大宗交易,保守估计,得几百万两,这一工程,最少需要数十万工人,他们赚回银子都会用于吃喝拉撒,背后的交易链,涉及到人员恐怕是数百万,你们不是一直不明白咱大明,明明不缺银子,却很穷吗?”
    “那是因为,银子只掌握在王公贵族,商贾巨富手中。”
    “而我们要做的,是让老百姓有钱赚,藏富于民!”
    呃?
    藏富于民?
    史可法精神一振,眼珠子猛地瞪员,他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
    而且;
    简单粗暴,通俗易懂。
    藏富于民,对啊!!
    大明的病根,就是财富过于集中,虽然唐学志已经下令征收商税,之前的几场大战,也收缴了不少奸商的财产。
    但怎么才能让老百姓手里有钱呢。
    之前他和张维国甚至彻夜长谈过。
    但总不能将银子直接发在百姓手里吧?
    那样只会助长懒惰之风,于国于民都不利。
    唐学志不就正在解决这个问题吗?
    只要官府拿出钱来,修桥补路,让百姓赚银子。
    他们拿着银子,再去购买自己需要生活用品。
    盐铁可是大明赋税大项。
    百姓富足,需求自然也就多了。
    孙传庭也猛地回过神来:“藏富于民,并肩王,臣懂了,臣真的懂了。”
    “诸位,并肩王之前就已经开始在缔造一群专门从事工业生产的百姓,噢,并肩王说他们准确的称呼是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