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明左 > 第1652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
    </br>“我不服,凭啥我们不是特等功?”
    国防军中有人叫屈。
    这可是难得的稀罕事,甚至连第七方面军司令栗军祥都被惊动了。
    此时的第七方面军司令部已经跟随第一师移动到了孟加拉。
    安南那边的内战还在继续,阮氏和郑氏完全顾不上旁边虎视眈眈的国防军,只希望尽快将宿敌掐死。
    在这种情况下,第十五师暂时停止了下一步的行动,坐山观虎斗。
    因此对于第七方面军来说,重点在天竺这边。
    “说说,为啥不满意啊?”
    叫屈的人,是之前俘虏了六百多天竺兵的三人战斗小组。
    “我们三个人就抓了这么多的俘虏,按照规定,理应是特等功。可为啥只给俺们评定了一等功?”
    在国防军中,特等功和一等功的待遇区别可是很大的。
    荣获特等功的人,士兵直接升格为一等军士长,只要有了位置空缺,立刻转正为军官。
    如果是军官的话,立刻官升三级。
    除此之外,家属的福利也是十分夸张。
    功臣的父母将会由政府给付养老金、医护金,并且会分配大型住宅一套,直系兄弟姐妹和子女上学、就医免费,并且考试有加分。
    三人战斗小组满心欢喜地以为这次特等功是跑不掉了,孰料评定下来,居然只是一等功。
    这么多年来国防军中始终制度透明,上上下下没有遮掩,三人战斗小组觉得不公,立刻就申诉了。
    栗军祥听了他们的事迹,也有点意外。
    “是不是搞错了,这明明就是特等功。”
    负责颁发军功的军政人员也是委屈的不行。
    “司令,绝对没错,据说这是陛下亲自批下来的。”
    听说是左梦庚亲自评定的,三人战斗小组脸色煞白,同时倍感绝望。
    这样一来,显然没有更改的可能了。
    “不应该啊,难道陛下听错了战斗记录?”
    栗军祥也不敢指责左梦庚啊,一边翻着勋章证书,一边想要看看哪里出了问题。
    谁知看着看着,他居然当场笑了出来,同时脸色无比古怪。
    “看看吧,这就是你们获得一等功的原因。”
    栗军祥在军功证书中发现了一行字,还是手写的。
    他自然认得,这是左梦庚的亲笔。
    三人战斗小组也很好奇自己为啥被降级评定了,纷纷凑上来。
    结果一看之下,三人全都瞠目结舌。
    【打天竺人有什么好炫耀的?这也算功劳?】
    众位军官传看之后,也是苦笑不已。别说他们了,三人战斗小组的怨气也散了。
    大家终于明白,为何战功会被打折扣了?
    并不是有什么不公,而是上头认为,天竺人的战斗力影响了战功的评定。
    可众人仔细想想,拉跨的天竺人确实打的太轻松了一些。
    从进入天竺开始,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基本都是在武装行军。没有任何一座城池能够抵抗超过三个小时的,很多地方甚至是不战而下。
    凭良心讲,他们也觉得还按照以往的标准评定战功有点害臊。
    这件事迅速在全军当中传播开来,并且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笑话。
    沙贾汗、奥朗则布可不认为这是笑话。
    他们已经彻底慌了,感觉到了深深的绝望。
    天竺虽大,可四面八方皆敌的境况,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尤其是这一次的敌人不但军事力量强大无比,甚至还从政治、宗教等多重方面下手。
    原本在天竺国内占据统治地位的伊教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
    很多地方的婆罗门教徒都已经开始叛乱。
    这是在挖他们的根呀!
    议和!
    必须议和!
    尽快议和!
    沙贾汗和奥朗则布几乎同一时间取得了一致。
    别说他们了,整个莫卧儿帝国的高层都是这个态度。
    打不过不丢人,打不过还硬撑那就该死啦!
    他们该死吗?
    他们想死吗?
    自然是不想的。
    荣华富贵还没有享受够呢,怎么能想死呢?
    于是沙贾汗派遣的使者几乎以亡命的速度奔赴金奈,生怕多耽搁一会儿,盟军的脚步又前进一分。
    草原的夏季很美。
    大片大片的绿色好似玛瑙一样铺陈大地,弯弯曲曲的河流清澈如玉,缓缓流淌而过,令牛羊们也为之安心。
    可喀尔喀蒙古的高层们却很焦躁。
    面对国防军的进攻,他们采取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决定利用广袤的漠北彻底耗死国防军。
    然而事实证明,他们的策略完全失败了。
    国防军表现的无比耐心。
    既然草原很大,那就放慢脚步。然后用心经营占领的土地,稳步推进防线。
    王思仪展现了绝高的政治智慧,用更加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实力同喀尔喀蒙古争夺民心。
    蒙古王公贵族们始终保留着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始终将普通牧民视作牛羊,予取予求,肆意压榨。
    这种做法,在落后的生产方式下是绝对合适的。
    但帝国来了,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
    帝国将占领的牧场分产到户,令普通牧民都能够在这样的大变革中受益。
    光是这一招,在这个时代就属于绝对的王炸。
    草原上的牧民只是愚昧,但绝对不傻。
    他们也想过好日子,他们也想做人。最起码吃饱穿暖,这是人类最朴素的愿望。
    王公贵族不会给他们,可帝国做到了。
    每一户的牧民看着自家的草场,再看着成片的牛羊,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心满意足。
    什么?
    帝国是外来者?
    帝国和他们语言不通?
    这些重要吗?
    蒙古人就都是蒙古人吗?
    这片草原上千百年来的主人实在是太多了。
    以至于真要细致划分的话,恐怕没人能够说得清自己来自于哪里。
    分产到户,只是第一步。
    在帝国的眼中,草原并不穷困,反而是大有可为之地。
    尤其是随着经济日益富裕,国民的消费潜力开始爆发。别的不说,单单是肉类的供应,就成为了老大难问题。
    帝国在许多地方兴建了大量的养殖场,但仍旧供不应求。
    这就导致肉类价格居高不下,普通民众叫苦不迭。
    而草原,就是最好的补充。
    帝国的公司来到了草原,直接在当地建立了屠宰场,并且应市场的要求开始研究能够使肉类经受长途运输的保存方法。
    他们的收购,令牧民们的腰包迅速鼓了起来。
    此消彼长,喀尔喀蒙古的王公贵族们赫然发现,他们居然在渐渐失去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