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我这个系统有点烦 > 【第2卷第212章】朱慈烺登基(大结局)
    朱慈烺赶到皇宫的时候,马科、曹变蛟已经基本上掌控了局面。

    此番能够迅速攻占皇宫,王承恩居功至伟。早在几天前,杨国柱就找到了王承恩,透露了起事的计划,王承恩立刻表示全力支持。

    随后,王承恩便开始在皇宫中寻找内应。他在宫中服侍崇祯多年,孩儿们众多,找几个铁杆内应是很容易的事。

    当马科、曹变蛟率部杀到时,宫门迅速被人打开,两人没费什么力气就率部冲了进去。

    宫中的御林军仓促应战,然而马科、曹变蛟的人马都是跟清军交过手的精兵强将,加之受到为大帅效命的激励,士气高涨。御林军虽然也是精锐部队,但缺乏实战经验,两军交战没多久,御林军就迅速败下阵来。

    经过一个多时辰的鏖战,马科、曹变蛟的人马完全控制了皇宫,只不过朱慈炯已经带着玉玺,趁乱逃走了。

    与此同时,杨国柱派兵包围了各位大臣的府邸,并连夜将这些人“请”到了皇宫。

    杨国柱当众请求朱慈烺登基,众位大臣里面,除了范复粹、陈新甲等少数大臣不吭声外,大多数人都表示欢迎。

    原本史上像这样的事情,往往都伴随着血雨腥风,然而这一次却并没有死多少人,就宣布结束了。

    接下来,朱慈烺先祭奠了崇祯,补上了曾经错过的整套礼节,随后接受了群臣的朝拜,并封公主为大明皇后。

    朱慈烺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昭告天下,为袁崇焕平反。

    诏书的内容,朱慈烺已构思过多次,趁着刚才登基仪式前的一小段空闲,他一蹴而就。

    诏书的措辞非常谨慎,朱慈烺反复强调崇祯是受了小人的蒙蔽,不了解事实真相,这才让袁崇焕蒙冤。而他在征战辽东期间,对于当年的实情有了充分了解,这才下决心为袁崇焕彻底平反。总之,这是一个审慎的决定,任何有功于大明的人都理当享有应得的荣耀,不能一直遭受不白之冤。

    ~~~~~~~~

    天亮了,京城百姓一觉醒来,才发现大明已经变了天,然而在听说新皇是朱慈烺之后,大家都纷纷表示:早该如此。

    逃出京城的朱慈炯不甘心失败,接连发出圣旨,宣布朱慈烺是“反贼”,要求各地立即派兵勤王。

    然而好几天过去了,朱慈炯却几乎没有收到回复,只有金陵方面邀请他前往避难。这主要是因为周围的扬州等地大盐商云集,他们很讨厌朱慈烺,因此只能选择支持朱慈炯。

    各地官员在接到朱慈炯的“圣旨”之后,起初都非常为难。从情理上说,朱慈烺为国立下大功,显然是皇位的最佳人选。然而朱慈炯发来的“圣旨”上面盖的可是货真价实的玉玺,如果不照办,那可就成了抗旨。

    每个人都在打着算盘:如果自己遵从本心,但别人都遵旨,那自己岂不是成了少数派?这风险可就太大了,因此最佳的办法是采用“拖字诀”,先观望一下形势再说。

    等过了几日之后,众人发现根本没什么人宣布勤王,照这么看来,敢情大家想的跟我差不多嘛。于是众人的胆子逐渐大了起来,拥护朱慈烺的人越来越多。

    朱慈炯这才看清,自己的兄长原来如此深得人心,虽然他才是合法的皇帝,朱慈烺不过是个“乱臣贼子”,然而他的话却根本就不好使。

    原本指望着很快夺回京城的朱慈炯失望了,只好前往金陵。谁知当他走到凤阳这个老朱家的祖籍地时,被当地知府派兵擒拿,押送回了京城。

    此时大理寺正在审理先帝驾崩一案,经过反复调查,事情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就在两个多月前,“活动经费”充足的田贵妃,在皇宫内买通了不少人做她的眼线。当崇祯说要改立太子时,被一旁的小太监听了去,随即报告了田贵妃。

    得知这个消息,田贵妃非常惊慌,连忙和朱慈炯商议。两人随后定下毒计,命人在饭食里下毒,害死了崇祯。

    真相曝光后,已是太后的田贵妃一条白绫自尽,朱慈炯则因身犯“大不孝”、“谋反”等多条十恶不赦的大罪,被赐以毒酒,涉案的其他人也都受到了相应的惩处。

    如此一来,朱慈烺的皇位就更加显得名正言顺,再没有什么人提出质疑了。

    皇位稳固后,朱慈烺将范复粹、陈新甲等一帮人革职,重用倪元璐等人。辽东方面,朱慈烺恢复了祖大寿、郑成功等人的职务,命他们重新镇守锦州以东各地。

    洪承畴、吴三桂则被调往南方,担任闲职。他倒不是怪这两人当初没有跟祖大寿联署,对他表示支持,而是从实战中看出,这两人理念落后,并不适合在辽东任职。

    公事忙得差不多了,朱慈烺着手处理私事。他现在已是皇上,自然不便亲自去恒山,于是派阮禄去接袁熙芸回来。

    然而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据阮禄说,袁熙芸对于义父平反一事深感欣慰,然而她已接掌恒山派,每日事务繁忙,再加上心愿已了,因此不愿意再下山。阮禄怎么劝都未能奏效,只好无功而返。

    朱慈烺听罢黯然神伤:难道这辈子注定要跟袁熙芸有缘无分吗?

    这段时间,皇伯母和母后见他后宫只有皇后一人,都劝他选妃,被他拒绝了。

    在他看来,既然对袁熙芸发过誓,要学大明孝宗皇帝,那就必须遵守自己的承诺。大丈夫一言九鼎,岂能言而无信?

    只是,当初他以为相伴一生的人必定是袁熙芸,没想到却是朝鲜公主,这可真是世事难料。

    不过,公主其实挺不错的,不仅为人大度,而且在关键时刻帮他抓住了机会。要不是公主及时出手,他恐怕到现在都还困在大帅府,甚至有可能不得善终。

    皇伯母曾经多次说他像李世民,而公主的贤德又何尝不像长孙皇后呢?

    转眼到了年底,该确定明年的年号了。大臣们给出了很多备选名称,朱慈烺却全都没有采纳,他已经选定了年号:太平。

    大臣们都理解成“国泰民安享太平”之意,连声称赞。然而朱慈烺却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另有深意。只是他一时无法对大臣们解释清楚,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让大家慢慢领悟了。

    作为现代人的张栩,已经为朱慈烺提供了太多的想法。然而,只有在登上皇位的那一刻,朱慈烺中兴大明的宏图大业,才得以徐徐展开。

    【第2卷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