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我这个系统有点烦 > 【第2卷第135章】撒盐查敌踪
    杨国柱的话让朱慈烺的心思开始活泛起来:的确,进攻沈阳的条件快要成熟了。

    正如杨国柱所言,将士们如果阵亡,亲属的生活是有保障的,这一政策定能使得士气大振,三军用命。

    军费也不成问题,不仅800万两国债很快就可以还清,而且以后都不用再借国债,单凭茶卡盐湖的收入就能支撑起对满清的战争,不会增加百姓的负担。

    另外,眼下已是谷雨节气,往后几个月,沈阳一带的天气都很适合作战,是时候再次出征了。

    不过也有一件遗事:倪元璐临走前,曾嘱托朱慈烺务必要惩罚和硕特,然而自那以后,半个月过去了,和硕特没有再来骚扰,朱慈烺也就没法制定作战计划。

    他也曾想过主动出击,但实际情况是:和硕特虽然只有近万人,能战之兵千余,活动范围却非常广,在相当于半个浙江那么大的草原、乱石滩上游移不定,踪迹难寻。

    如果派人去寻找和硕特,无异于大海捞针,而且很容易迷失方向。所以,朱慈烺只能趁对方发动进攻时予以消灭,但如果对方不来的话,他就没什么高招了。

    也许和硕特那帮人正在享用50万两银票,暂时懒得出动。不过他可以肯定的是,等钱用完了,和硕特肯定又会出来抢劫。

    然而他不可能一直待在茶卡盐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完成。于是他打算将这里的事情交给杨国柱来处理,然而,还没来得及跟杨国柱谈自己的想法,和硕特骑兵就再度出动了。

    这一天,运盐去西宁卫的200多名明军士兵,在半路上遭到了和硕特骑兵的突袭,上百袋食盐被抢走,37名士兵死伤。

    听了逃回士兵的报告,杨国柱震怒了:“和硕特真是越来越放肆,上次抢走50万两银票的帐还没算,又来抢劫了。”

    这次被掠的茶卡盐价值近10万两银子。和硕特抢走这些盐以后,一部分可以留着自用,另一部分则转卖给乌斯藏或其他蒙古部落,换成现银,跟抢走银票其实没有太大差别。

    朱慈烺问士兵们:“你们有没有跟踪一下和硕特骑兵?要是能摸清楚他们的老巢在哪里就好了。”

    有个士兵回答:“大帅,我和另外几个人试着跟踪了,但是不行。”

    原来,和硕特骑兵深知明军兵力远超他们,一旦被明军发现他们的宿营地,骑兵们也许可以逃脱,但那些老弱病残就只能束手就擒了,这样一来,和硕特就等于不战而败。

    因此,和硕特骑兵很注意防范身后的跟踪者。

    青海湖北边的草原一望无际,无遮无拦,明军士兵想一直跟踪下去确实很难。距离近了,容易被发现,距离远了,又容易失去目标。

    就算努力保持着合适的距离,可能刚开始没有被和硕特骑兵发现,然而到了后来还是没用。

    这是因为和硕特骑兵也担心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想出了一个对策:让少量骑兵离开队伍,在一旁悄悄躲藏,大部队继续前进。不久,跟踪者总会悄悄跟过来,这时就会被躲藏的骑兵发现。

    朱慈烺和杨国柱听罢,都感到束手无策:敌人如此谨慎,想通过跟踪的办法找到他们的宿营地,简直不可能。

    紧接着第二天,又传来坏消息:从西宁卫回来的士兵,又被和硕特骑兵阻截了,卖盐所得的9万两银票被抢走,伤亡24人。

    被抢的明军士兵试图跟踪敌人,同样未果。

    这下,明军士兵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

    以前,运盐去西宁卫是大家抢着干的工作,因为每个人的收入是跟运盐量挂钩的。然而随着和硕特骑兵连续两天打劫,运盐已经变成了高危之旅,被所有人视为畏途。

    又过了一天,运盐的明军士兵即将出发。朱慈烺看出这些士兵都有些心神不宁,只不过他们这一趟是早就排好的,不得不去。

    这些士兵每人两匹马,一匹自己坐,另一匹用来驮盐。

    这时,朱慈烺发现,有位士兵的盐袋似乎角落有点破损,盐粒在悄悄地洒落。

    朱慈烺喊住那名士兵,提醒了他一下。那名士兵会意,正准备换个布袋,朱慈烺忽然灵光一闪:“等等!”

    那名士兵一愣:“大帅,怎么啦?”

    “我好像有办法了!”

    众人闻声都聚拢过来,朱慈烺告诉大家:“如果你们今天半路上遇到了和硕特骑兵,可以在布袋上扎个小口子,然后丢下布袋别管。和硕特骑兵运走布袋后,盐会在沿途洒落一地,你们顺着盐留下的痕迹,不就能跟踪和硕特骑兵了吗?”

    众人一听都拍手叫好,不过仔细一想,又似乎有点问题。

    经过众人集思广益,最后总结出这么几点:

    首先,最好只扎破一个布袋,因为如果扎的布袋多了,都在撒盐的话,容易引起敌人的怀疑,而一个布袋不仅能达到跟踪的目的,而且最为隐蔽。

    其次,布袋的扎口必须尽可能小,因为如果扎口大了,漏起盐来就又多又快,不仅容易被敌人发现,而且走不了多远盐就漏光了,无法长距离跟踪敌人。

    最后,布袋应该尽可能大一些,以便装下尽可能多的盐,这样能让盐洒落的距离更长。

    朱慈烺听罢表示满意:这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啊。

    他也补充了一点意见:如果等遭遇了敌人后再给布袋扎口,慌乱之中很可能无法做到让扎口尽可能小,所以应该现在就扎好口,然后用布条将扎口缠上。等敌人来了,只需悄悄解开布条就行。

    众人连声称妙,于是挑选了一个最大的布袋,仔细扎好了口,经过实际测试,漏的盐不多也不少,可以保证持续很长时间,而且洒落在地的盐肉眼可见。

    一切准备妥当,士兵们出发了。

    然而不知道怎么回事,今天顺风顺水,和硕特骑兵并没有来袭扰。

    难道敌人有所觉察?朱慈烺不相信会有这种事,也许只是一种巧合吧。

    杨国柱认为,不管怎样这个办法都必须坚持下去,因为这是目前唯一能跟踪敌人的办法了。

    就这样又过了两天,终于有士兵回来报告:和硕特骑兵劫走了他们的盐。

    这些士兵事后也跟踪了洒落的盐,然而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这些盐散落在了草丛中,寻找起来相当不易,因此跟踪时速度很慢,照这样下去,恐怕到天黑也走不了多远。

    朱慈烺想起:三天前做试验的时候,盐是洒落在府衙前的泥土地上,确实更容易辨认一些,没想到实际环境下却是另一番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