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我这个系统有点烦 > 【第2卷第15章】综合国力的比拼
    听了朱慈烺的话,在座的众将精神为之一振。

    若论野战,满蒙骑兵可谓是无敌般的存在,明军一出城就开始胆战心惊。还没开打,气势上就已经输了。

    当然清军也有忌惮的东西,那就是宁锦防线各个城头架起的火炮。

    可惜明军的火炮不仅数量有限,而且移动不便,只能被动守城。而装在水师舰船上的火炮,则可以沿海岸线灵活机动,向岸上的清军主动发起进攻,确实略胜一筹。

    然而仔细一想,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吴三桂就想到一个问题:“大帅,郑氏水师的舰炮虽然厉害,但清军都久经沙场,他们最多刚开始吃点亏,以后肯定会选择离海边远一点。这样一来,水师就拿他们没办法了。”

    朱慈烺看着这个家伙,心中升腾起一股厌恶之情。

    不过吴三桂此时好歹还是大明的总兵,暂时并无什么过错,他不好给吴三桂脸色看。

    于是朱慈烺解释道:“清军不敢靠近海边好啊,那朝廷大军不就可以沿着海边,向锦州方向逐渐靠拢吗?”

    “哦。”吴三桂这下明白了:“有水师在一旁助阵,我军抵达锦州城下,解清军之围,看来很有希望啊。”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光靠水师肯定不够。”朱慈烺提醒道:“各位总兵手下的人马,也该好好训练一下‘长矛阵’了。”

    前世里,张栩看过很多关于明末的网络小说,其中有些战法值得借鉴。

    步兵迎战骑兵,保持好阵形是关键。如果阵形散乱,很容易被高速机动的骑兵冲得七零八落,沦为待宰的羔羊。

    网络小说里给出的建议是“长枪阵”:长枪兵站在队伍外围,长矛一致对外,构筑起坚实的防御。再久经战阵的战马看到前方长矛林立,也会止步不前。

    不过,这种战法要求长枪兵具有很大的勇气。在面对敌人骑兵的高速冲击时,只要有几个长枪兵吓得腿肚子抽筋,整个阵形就可能出现裂缝,造成崩溃。

    因此,平时的训练非常重要。朱慈烺要求八位总兵,在接来下的一个月时间里,一定要抓紧时间进行操练,让长枪兵们能够做到处变不惊。而他也会经常抽查,看看训练效果。

    在座的总兵纷纷领命。

    可是问题依然存在。总兵杨国柱提到:“长枪阵固然有助于保持阵形,但也阻止了我军向敌人发动进攻。满蒙骑兵虽然无法冲散我们,但他们骑着战马,四处游动,不断放箭,也能给予我们沉重打击。”

    吴三桂不无忧虑地说:“长枪阵让我军龟缩在一起,人员密集,更容易中箭,伤亡也会更重。”

    朱慈烺对此已经考虑得很清楚,他谈了自己的意见:“两位将军说得没错,但是我军也可以一齐向空中放箭,形成漫射。密集的箭簇飞向清军,敌人是不是也容易中箭呢?”

    在座的诸位仔细一想:是这么个理。

    只不过这样的话,箭只的消耗特别大。然而每个士兵携带的箭只是有限的,这就要求箭只必须及时补充,才能维持这种战法。

    对于这个问题,朱慈烺并不担心:“不是有水师吗?他们既可以运粮草,也可以给我们补充箭只。”

    众人恍然大悟:没错,是这个理。这么一来,箭只可以说是源源不断,因此这种对射的策略是可行的。

    这时,洪承畴提出了一个疑问:“这种战法,敌动我不动,终究还是我方的伤亡要大一些。长此以往,怎么能打赢满清?”

    洪承畴的前半句朱慈烺是赞成的,对于后半句却不认同。

    对于跟满清的战争,前段时间他已经反复思考了很久,想得很透彻了。

    张栩穿越到明朝时,除了脑海中有很多现代的知识外,什么都没有带过来。

    有的网络小说里,主角将现代的武器大量带到明末,甚至将整座仓库搬到了明末。很不幸,张栩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也有不少主角选择在古代造燧发枪,这虽然符合明末的技术条件,但张栩只是个普通的大学生,对于具体怎么造燧发枪,可以说一无所知。况且就算是一个武器专家穿越过来了,要造出燧发枪也需要很长时间,远水难解近渴。

    大明对满清,武器方面没多少优势,兵种方面处于下风。虽然有水师助阵,也只能做到不输而已,并不能确保胜利。

    要想最终获胜,只能靠综合国力来碾压满清。

    根据张栩的回忆,明朝此时已超过1亿人口,远超以前的所有朝代。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万历年间,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番薯、土豆相继被引进到明朝,逐渐推广开。这些高产农作物,使得同样的土地,能承载更多的人口。

    相比之下,东北地区由于天气严寒、生产力落后,满清的总人口不过百万上下,精锐的满蒙八旗只有十余万的总兵力。

    虽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但满清毕竟就这么点家当,如果能设法敲掉它几万人马,对于满清来说无疑是不可承受之重。

    当然,要想消灭掉几万清军,明军肯定也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战损比为一比二已经算是好的了,就算是一比三,也并非不能接受。

    如果大明伤亡十多万将士,那当然是件令人悲痛的事情,但相对于明朝的上亿人口,这样的损失尚在承受范围之内,远谈不上伤筋动骨。

    如果付出这样的伤亡后,能将满清基本打残,那么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要知道,历史上皇太极曾多次绕开山海关,攻入内地掳掠人口,每次掳走的民众动辄高达十几万、二十几万,最多的一次甚至有三十六万。

    跟百姓的巨大损失相比,伤亡十余万将士就能制止满清的劫掠,已经算是代价最小的方案了。

    所以,跟满清拼人力资源的消耗,是不得不采取的办法,却也是最有胜算的办法。

    在座的诸位听了朱慈烺的想法后,都惊叹不已。

    他们跟清军作战多年,对于敌人的强大心知肚明,不少人对于打赢已经不抱希望。然而现在听了大帅的这番见解,如同拨云见日,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八位总兵顿时群情激昂:朝廷既然有这么大的决心,他们自然也不能贪生怕死。

    于是他们纷纷站起来表示:愿意在大帅的指挥下与清军血战,马革裹尸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