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我这个系统有点烦 > 【第2卷第3章】水师的作用
    “地理优势?别处没有?”崇祯沉思起来。他关注宁、锦多年,对那里的情况已经非常熟悉,闭着眼都能说出来:“你说的是靠海?”

    “对。满蒙八旗虽然厉害,但那只是在旷野之上,在其他的地方,他们就未必有优势了。不光是攻打坚城之时,就是在海上,他们也不占优。”

    “这倒也是。”崇祯表示赞同:“敌兵就是在马上的时候厉害,离开了马背,他们的优势就剩不下多少了。”

    “父皇英明。儿臣的想法是,能不能通过水师来运粮?宁、锦一线不论哪个位置,离海边都不远,从海上得到补给很方便。而且可以无惧清军骑兵,除非他们也出动船队,才能阻截。”

    “这个想法不错,很有新意。”崇祯的眼前一亮:“据朕所知,皇太极的船队尚不成气候,应该没什么威胁。”

    “那儿臣这办法不就可行了吗?”

    崇祯的神色黯淡下来:“可是,咱们这边的船队也大不如前了。”

    朱慈烺一惊:“父皇,朝廷还剩多少水师?”

    “皇儿莫急,听朕慢慢讲给你听。”

    从崇祯的介绍中,朱慈烺得知:大明在北方地区的水师原本有三大主力:辽西的觉华岛水师、山东半岛的登莱水师以及天津卫这边的天津水师。

    然而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派出骑兵万余人,沿着冰面杀奔觉华岛,焚毁了绝大部分战船,军民仅十余人幸存,觉华岛水师基本覆灭。

    登莱水师本来也颇具实力,然而当年孔有德之乱,让登莱地方几乎被连根拔起,登莱水师也损失惨重。现在只剩天津水师还较为完整。

    朱慈烺眉头紧皱:就水师的这么点家当,要想支撑13万大军的粮草供应,实在有点困难。而且在他的构想中,水师还必须支援陆军作战,这就更勉为其难了。

    “父皇,南方地区的水师呢?不能调来帮忙么?”

    “南方?”崇祯有点意外,这个问题他还从没想过。

    “儿臣听说,郑芝龙麾下的水师规模不小,而且精于海战,为什么不将他的人马调一些过来助战呢?”

    “皇儿说的是那个海盗出身的郑芝龙啊?”崇祯摇摇头:“朝廷之所以招降他,只是希望他不要祸害南方沿海的百姓,可从来没指望他为国效力。”

    朱慈烺不得不承认,父皇对郑芝龙的定位还是比较准的。

    在原本的历史上,明朝灭亡后,郑芝龙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然而郑芝龙此举,只是为了个人的权位,并非真的想光复大明。一旦形势突变,在满清许以闽粤总督之位的利诱下,立刻选择了投降。

    这样的人当然不值得信赖,但是郑芝龙有一个儿子,那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郑成功。

    “父皇,郑芝龙固然不能指望,但是他手下那么多的人,还是有不少忠勇之士的。只要从中选好领军人物,在我大军征战宁、锦时,定能帮上大忙。”

    “哦?”崇祯听了很感兴趣:“皇儿说的领军之人是谁?”

    “郑芝龙长子郑成功,可堪大用。”

    “郑芝龙之子?”崇祯有些不悦:“这父子俩,难道有很大差别?”

    “父皇,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郑成功忠君爱国之心,堪比日月,跟其父大不相同。”

    崇祯感到惊奇:“皇儿是怎么知道这些事的?”

    朱慈烺知道崇祯迟早会问到这个问题,自然准备好了说辞:“哦,师傅常教导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此儿臣在读书之外,也常常关注天下大事,这郑成功的事情,儿臣也多次听人说起过。”

    “风声雨声读书声”这副对联,是明末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前世里,张栩看过的网络小说,对于东林党的评价可并不怎么好,不过这副对联倒是让他赞赏有加,因此特地加以引用。

    “好,好。”崇祯连声称赞:“如今国事日蹙,皇儿关注一下天下大事,实属应该。不知这郑成功年方几何?”

    朱慈烺想了想:“应该不到20岁吧。”

    崇祯摇摇头:“还是太年轻,恐难担此重任。”

    “父皇不必担忧,郑成功的叔父郑鸿逵,乃是郑芝龙胞弟,曾经跟着郑芝龙一起在海上闯荡多年,海战经验丰富,对朝廷也颇为忠心。有他在旁相帮,郑成功指挥船队没有问题。”

    朱慈烺深知,选对人是非常重要的,而历史已经给了他充分的提示,他自然要充分利用好。

    在原本的历史上,郑芝龙曾经拉着四弟郑鸿逵一起投降满清,被郑鸿逵拒绝。此后,郑鸿逵一直帮着郑成功抗清,始终不曾改变,直到病死为止。明末清初,很多人都是时而投降满清,时而回归南明,而郑鸿逵虽然为人有些骄横,但在明末乱世能做到不改初衷,也算比较难得了。

    见崇祯沉吟不语,朱慈烺加重了语气:“父皇,此行十分关键,德比才更重要,必须选一个对朝廷绝对忠心之人,才能放心将任务交给他。郑成功就是那个可以完全信赖之人,儿臣愿为他担保。”

    “皇儿这么有把握?”

    “儿臣非常有把握。”朱慈烺态度坚决。

    “也好。反正还有天津水师帮衬着,就算郑成功年轻,也还不至于误事。”崇祯拿定了主意:“那就让他前来帮一帮洪承畴吧。”

    “啊?”朱慈烺吃了一惊:合着父皇还是想让洪承畴出征啊?那我岂不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其实,他倒不是想跟洪承畴争这份功劳,只是因为洪承畴不仅没有办法打赢清军,而且还是大明的灾星,千万不能让其领军。可是现在父皇就相信洪承畴,该怎样才能说服父皇呢?

    虽然觉着有些困难,但朱慈烺还是得试试看:“父皇,水师并非只是运粮草,关键时刻还得助陆上的大军一臂之力。洪督师长期在内陆作战,对于这种全新的战法,未必清楚啊。”

    “哦?”崇祯有些惊讶:“这世上还有洪爱卿不懂的战法?那你说说,水师怎么帮助大军?”

    “儿臣的想法是,大军不能沿着宁远到锦州的大道而行,因为那样就有可能远离海边,仍有被清兵包围之虞。必须沿着海边前进,一来便于水师提供粮草接济,二来如果被清兵包围在海边,水师可以从船上发炮,轰击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