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秦时之七剑传人 > 第1539章 儒家的选择
    第1539章 儒家的选择
    当然了,孔子会抱有这种想法的原因很复杂。
    一方面,礼崩乐坏之下,诸侯伐交频频,国不国,民不民,生灵涂炭,凡有志者,都希望改变这一局面,孔子当然也不例外。
    另一方面,则是时代的局限性,春秋时代奴隶制刚刚开始瓦解,地主阶级尚未崛起,那个时代人的也就大都摆脱不了商周以来的旧有制度,或者说思想。
    所以孔子选择了克己复礼。
    不过放到现在,一味的强求分封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伏念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并不觉得嬴政废除分封有什么问题,最多就是手段过于强硬激进了一些。
    但你让他一个儒家弟子摆明态度反对孔子的理念,去攻讦淳于越等人显然也不合适。
    他的师叔荀子可以对着儒家诸派不留情面的大加批评,伏念却不行。
    一来他的身份不行,身为小圣贤庄掌门,不宜主动交恶其他儒家弟子,二来他的地位不行,虽说有个齐鲁三杰的名号,但他的威望和荀子比那就要差上一大截了。
    即使抛开这些因素不谈,伏念就算代表小圣贤庄下场弹压其他儒家,也未必有用。
    孔子之后,儒家八分,内斗的远比道家更厉害,只是不像人家道家一样搞到明面上,闹得泾渭分明。
    小圣贤庄虽说是儒家圣地,儒门正宗,但是真要说起对儒家的掌控程度,其实……也就那样。
    大家没有冲突的时候,一般还能够互相给几分薄面意思意思,但要是起了利益冲突,那就谁也不认识谁了。
    伏念带着小圣贤庄下场,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激化儒家内部的矛盾。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作用,内部的矛盾激化了,对外的压力自然就放松了。
    帝国朝廷能清静不少。
    儒学被世人视作圣人之学,虽说有用的东西确实不多,但是地位一向不低。
    儒家的那些博士一心要恢复分封制,尽管动摇不得嬴政的决心半分,但足够惹人嫌,又不好用太酷烈的手段收拾他们。
    伏念迟疑着斟酌一番后,有心想要推辞。
    扶苏却抢在他之前意味深长的提醒道:
    “伏念先生,若不能忠君之事,何谈食君之禄?”
    “沉默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未必是长久之计啊!”
    伏念到嘴边的话又停住了。
    确实,小圣贤庄已经沉默太久了。
    沉默是一种自保,保护小圣贤庄免受天下动荡的纷扰,也是一种逃避,逃避身为读书人的担当。
    儒学,从来不是出世的学问,只是小圣贤庄为了明哲保身而做的无奈之举。
    但是,一切事实都在表明,如今的小圣贤庄已经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无法继续沉默下去了。
    而淳于越等人的所作所为,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在推波助澜,火上浇油,把整个儒家,也是把小圣贤庄推向深渊。
    别说淳于越他们和小圣贤庄没关系,都是儒家的一员,他们从来都分割不开。
    于情于理,于公于私,伏念都该做点什么了。
    然而伏念还是没有下定决心,转而将视线投向了荀子。
    这不是他身为儒家掌门没有做出决策的魄力,而是这种大事,由不得他不谨小慎微。
    荀子作为当世大儒,见微知著,博学多闻,他的意见伏念不可能忽视。
    而且有些事,还真不好由他这个儒家掌门来说,就得荀子出面才方便。
    荀子也确实眼光独到,一上来就直指问题的核心:
    “公子希望小圣贤庄出面,做到什么程度呢?”
    身为儒家圣地,却和儒家如今在朝廷里的头面人物淳于越闹起来,无疑是件好说不好听的事。
    这也是伏念最大的为难之处。
    不过小圣贤庄只要肯舍下这个脸面出手,那压制住淳于越这些人只是时间问题。
    可是……要做到什么程度呢?
    彻底压下淳于越等人鼓吹分封制的声音?
    亦或是干脆逼迫他们就此放弃,不再和帝国作对?
    更甚者,再做的更绝一点?
    不同的程度,代表着不同的难度,也代表着小圣贤庄的态度。
    若只是让淳于越等人闭嘴放弃,荀子觉得下场也无妨,毕竟对方的所作所为也确实不合适。
    虽然对帝国的许多行径看不惯,荀子却也不会因此就偏向淳于越那些人。
    通俗点说,别管是谁,脑瘫那就得治!
    但如果扶苏要的更多,那……小圣贤庄就未必要入局了。
    有些行为,是荀子所不能接受的。
    当然,他只代表他个人的看法,身为掌门的伏念如何决定,他无权干预,也不会干预。
    扶苏听到这个问题,倒也不意外,他从没觉得自己能轻易的说动小圣贤庄入局。
    尤其是在,他的目的本来就不简单的情况下。
    扶苏含笑说道:
    “我希望的,是小圣贤庄的诸位贤才,可以为帝国一劳永逸,永绝此事。”
    “我之前和伏念先生说过,皇帝陛下之所以要书同文,为的便是四海一心,天下一统。”
    “文如此,国更应如此,所以要废分封,推郡县。”
    “如今淳于博士那些人仍旧鼓吹分封之策,说明还有很多人不明白,不理解这个道理。”
    “我理解他们的不理解,但是我需要他们理解。”
    “要做到这一点,我想最擅长教化之理的儒家,应当是最合适的人选。”
    按照这话里的意思,可就不是要小圣贤庄对付另一派儒家分脉那么简单了,而是让他们想办法为帝国废分封,推郡县的国策背书。
    这可不是小事啊!
    得到如此答复,荀子沉默了,目光下意识的看向古寻,古寻却只是啜饮着清茶,表明此事与自己无关。
    这事和他有关吗?
    当然有关系!
    这一招,实际上是古寻给扶苏支的。
    对于扶苏和古寻的招揽,小圣贤庄整体上是呈现消极态势的,不一口拒绝,但也不积极主动。
    正所谓山不就我,我来就山嘛。
    小圣贤庄消极以对,那就只能自己这边积极一些了。
    扶苏提出这一要求,一方面是为了让帝国缓和对儒家的态度,以免自己的父皇真的下狠手,另一方面,也是要借此来看看儒家的能力和态度。
    至于解决至今仍有人鼓吹分封制反倒只是捎带手的,他虽然没嬴政那么霸道,但也不觉得些许腐儒的异议就能动摇国策。
    老百姓又不关心这个!
    几个文人,爱叫唤就叫唤吧,总不至于偌大个帝国还容不下些许杂音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