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不全是不得已 > 第1章 不该参加的饭局
    北京的春天和秋天,就像舞台上的报幕员,走上台来告诉观众下一个节目是什么,就退场了。2005年11月初的北京,夏日的暑热还没走远,冬意已渐登场了。早晨8点的北京地铁街头,依旧是浩荡的人流。

    林晓娟脚步匆匆地跟着人流,走出了地铁通道。开始小跑着踏上了过街天桥的阶梯。她上班的瑞安公司就在街对面不远处的办公大楼里。天桥下面就是双向四车道的朝阳路,挤得密不透风的车流像一个巨大无比的蠕虫,缓慢地向前扭动着身驱。想想今天自己出门前来不及叠的被子,林晓娟觉得,在这个城市里,无论你住在多么狭小不堪的出租屋里,只要你走上这街头,踏进滚滚人流中,你都会觉得自己活在世界的中心,感受这个伟大时代发展的巨大车轮,裹挟着每个匆忙的灵魂奋力向前。

    进了办公大楼,林晓娟小跑着冲进公司大楼的电梯,希望能在九点前将手指按在公司的打卡机上,却一抬头看见自己的直属上司李枳也在电梯里。忙喘着气打着招呼。李枳朝她笑了笑:“今天咋俩都不早了。”

    林晓娟觉得李枳笑得有些勉强,虽然妆容修饰得依然精致,但压抑的情绪明显感觉得到。林晓娟并不觉得李枳勉强的笑容是针对自己,事实上,这些天李枳都是这种状态,好像有什么无形的东西在压着她,每天也很少从自己的办公室走出来,不同以往时不时地到大办公区和大家聊几句,有时是工作,有时也慰问地聊几句闲篇,期望建立一个亲和的领导形象。林晓娟看李枳提不起精神,就笑了笑,没再说话。两人出了电梯,到前台打了卡,转身进入销售部。李枳走进用玻璃隔开的她的销售经理办公室。林娟走到销售部统一的大办公桌前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和其他同事目光相碰,互相笑一下或点个头算是打了招呼。

    气氛没有以前活跃了。瑞安管理技术服务公司的销售部和同行有些不同,销售部员工女多男少,女孩碰到一起,叽叽喳喳的话题多,人数不占优势的男销售不论感不感兴趣也只能被动的听着,但偶尔遇到话题点也会插科打诨一下,对男员工来讲工作间隙到楼梯口吸支烟闲扯几句是更好的。但是这几天,每个人都心照不宣的不太聊工作以外的事了,整个部门一下子安静不少。林晓娟觉得这不仅仅是因为大家体贴直属领导的心情,更多是因为这些天一拨一拨的陌生人频繁进出公司和高层开会,李枳作为中层有时也被叫去开会,回来脸色就不好,而且一压抑就持续了好几天。每个人都感觉到,似乎有什么大事正在发生。

    销售部算上林娟一共十个人,七女三男。人虽不多,但按与李枳的亲密程度却可以划出三个同心圆。最内圈的是两女一男,女销售刘晴和男销售刘峰几乎是去年初和李枳一同进入公司的。李枳是以销售部经理的身份入职,刘晴和刘峰晚几天来,职位是普通销售,但一到公司就和李枳很熟络的样子,虽然也经理经理的叫着,但却没有新员工对领导的那种尊敬感和距离感,李枳也不在意,跟他们两个话也比较多。朱莉安进入公司更晚一些,但人却很活份,说话声音大,爱笑。她一来公司就总围着李枳转悠,除了有时给李枳打个饭,林晓娟不知道她哪儿来那么多话跟领导聊,但是她很快就成为能够在经理办公室一呆就呆好久的三个人之一。其它的人大都处于第二圈层,从领导李枳与他们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的密度看,不远也不近。唯有林晓娟是整个部门显得最特殊的一个,似乎只有她是处于第三圈层的。平日除了工作上的事,不大参与同事聊天,不知道是傻到没有这份意识,还是清高得不识人间烟火,从没有主动找机会搞搞领导关系。午休或其他工作空隙,常是安安静静地手捧一本书阅读。大家刚做同事那会儿,她还跟着参加一些业余的集体活动,因觉得无聊后来就不去了,渐渐地,大家活动也不叫她了。林娟觉得女人特别爱三五成群的形成一个一个小圈子,无论上学还是工作后,女孩子上个洗手间也都要约一下,三两个一起,谁跟谁关系好就看她经常和谁搭伴上洗手间就知道了。销售部里的其他六个女孩,同样也又分成三两个人的小圈子。只有林晓娟独来独往,不免显得孤独。但林晓娟觉得孤独是孤独了些,不过既然和同事们亲近不起来,那就不如将可利用的时间专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上。并且销售这个活,不是行政管理岗,公司也不是慈善院,对于业绩不佳的销售是没有多少宽容度的。林晓娟知道自己的性格既然不能靠关系立足,就必须有过人的业绩,所以在这个并不理想的工作氛围里,她柔弱安静,却努力而坚定。

    下午刚上班,与李枳关系紧密地大嗓门朱莉安走过来,站在林娟旁边,略弯下腰,一只手拄着桌子,以便头能和林娟的耳朵凑的更近一点,压低声音说:“今天晚上领导请大家吃饭,没什么特别的事,一块去吧?”

    林娟瞬时有些诧异,一般销售部的业余娱乐活动,她都是很少被通知的。只是偶尔第二天上班听她们聊天聊到昨天晚上玩的怎样怎样,她才知道她们又聚会了。李枳有时去有时不去,两个男业务开始去的勤些,可能是刚进公司,为了搞好同事关系觉得不好不去,后来感觉和一帮女人玩话题兴趣不在一起,有时就推托有事不去了。林晓娟参加过的部门活动,是屈指可数的,且都是集中在部门刚刚组建的时候。那时候互大家相互都不了解,李枳作为部门负责人,组织了几次,第一次聚餐,大家都去了。之后除去聚餐,又增加了泡三里屯酒吧的节目,每个人除了男同事,都特意地准备了衣服,出发前也都刻意重又准备了妆容。唯独林娟例外。也许是刚来北京的她还不习惯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她的老家,她的生活是异常单调和压抑的,她内心也没有对时尚漂亮这些东西有过更多的向往,她觉得最放松和享受的时刻就是家里人都不在的时候,手捧一本杂志或书,静静的阅读。听不到父亲令人紧张到头皮发麻的暴力式沟通,也不用看见母亲永远极度烦躁而神经质的脸,甚或无奈心疼地体会到她时而因琐事被父亲暴力沟通镇压后的悲伤情绪。是的,她出生的家庭从她有记忆起就是这样的。她永远畏惧而抵触地躲着她的父亲。中学期间,有一次父亲所在的工厂和她的学校举行一次联谊运动会,她在操场上看到父亲本能的快速悄悄绕着走掉了,走在她后面的同学跟上来不解的问:“那不是你爸么,你怎么不打招呼?”,被同学这么一问,林娟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在别人看来是多么奇怪,但对她而言这是长期的不得已的习惯使然,再自然不过。林娟很清楚自己身上的问题,总是沉默,不得不沉默。她生长在一个没有聊天的家庭,除了战争式争吵,就是紧张压抑的沉默,莫名被父亲煽耳光,或因愤怒顶嘴而被赶出家门也有几次,她没体验过普通家庭的家长里短和待人接物,这或许是她没有聊天的能力,更没有社交的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她总是独来独往地。从大学到初入职场,她一直在努力寻求自我改变。譬如大学时期她强迫自己去做一些陌生拜访式的销售工作;毕业后她先选择做一名销售锻炼自己与人主动接触的信心和沟通能力;看见同事在一起聊天,她也主动尝试融入等等。但总是感觉收效甚微。后来她发现这种沉默的性格之所以难以改变有,根本原因是她通常对别人的话题不感兴趣。就比如她入职这家公司参加过的两次部门聚餐,席间过程她就觉得很无聊,总是不能像别人那么兴奋,那么在状态,虽然她暗地里警告自己要长点悟性,学学别人是怎么敬酒的,怎么说话的,怎么拍马屁的,如果自己不想一辈子输在性格上,就必须学着变成别人的样子,她甚至以为随便一个别人都代表着标准成熟人的模样。

    她深深记得,在家乡那个除了煤和钢,没有其它任何产业的三线城市里,每年春节家族聚会,她的沉默是如何被点评和嘲笑的。在老家的文化里,“不会说话,不会来事儿”是对一个人最严重的否定了,一个不会说话不会拍马屁的人是不会有任何出息的,人们的评判标准总是极其单一,绝对。如果有熟人在马路上碰到了,聊起来也大多是“你听说了么,谁谁当上处长了,人家会来事儿,有本事!”或者马路上如果某个家长教育孩子,也总会说“你有点眼力见,会来点事儿行吗?”

    刚开始林娟对这三个字很困惑,什么是“会来事儿”,怎么才算是“会来事儿”,一头雾水。后来在大学和初入职场后,开始看到一些人们说话和工作的状态,她对这三个字有了点模模糊糊的理解,但仍然对家乡人的会来事儿等于有出息这样的简单逻辑心存鄙夷。不过再后来她觉得,适者生存的自然逻辑也适用于人们头脑中的观念,一个观念或者逻辑也必然有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那个除了工厂煤烟,就是工厂煤烟,既无其它产业,也无自然美景,更无一处人文遗迹的城市里,人们大都在国企里上班,也有从国企里出来做生意的,但大小生意也都经常是傍着国企来进行的,或许正因于此,“关系”和“会不会来事儿”就成为一个人能不能升迁发财的核心因素了。

    林晓娟没有想到朱莉安会过来邀请她参加聚餐,心里舜时有些犹豫,朱莉安看出她的犹豫,紧着跟上一句:“李经理说,都带上,一个不能少。我本来也有事,没办法也给推掉了。”林晓娟只得答应,心想,今晚的部门饭局可能跟这些天以来的公司异常情况有关,基层员工所感受到的重重疑雾可能要揭开冰山一角了,但是为什么不开会而要在饭桌上说呢?林晓娟想不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