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倾世王妃萧墨儿 > 第二十五章 蜀王下聘
    新婚生活还是很美好的,李恪是个面冷心热的男人,对于墨儿甚是宠爱,知她不喜繁文缛节,怕累着她,便交待了管家,府内事务只大事才许承报王妃决断,小事情自行处理,不可扰了王妃清静。

    如此一来,墨儿每日不必为俗事所累,日子倒也过得悠闲自在。

    在此期间,墨儿终于理清楚了她一直以来深为疑惑的一件事,那便是皇帝李世民与众皇子的真正关系。

    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都是正宫长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为人极贤德公允,在朝臣中威望很高,皇帝对她也十分敬重。故太子人选,自然要从她亲生的儿子当中选。承乾是嫡子,又是长子,无论“立子以嫡”,还是“立嫡以长”,他都是天经地义的太子。只可惜这位太子不太争气,本身就患有足疾,外形不佳,还不想着勤勉努力,以自身修为来弥补外部不足。墨儿常想,他的内心应该是极度自卑的,皇弟们的优秀应该让他常常自惭形秽吧。否则以他的身份,何至于总是喜欢瞎胡闹来哗众取宠,甚至于后来索性在汉王李元昌等的煽动下谋反,事败后被废为庶人。这种结局完全是他自己不自量力、咎由自取的结果!

    再说说其他几个皇位候选人。李世民自己非常看好皇四子魏王李泰,甚至几次想改立李泰为太子。李泰相貌英俊,聪明好学,端肃多才,在皇帝看来,一定能成为一个有道明君。

    然而他的想法遭到了朝中重臣的激烈反对,尤以长孙无忌和谏议大夫褚遂良反对最为激烈。他们一致主张立皇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李治性情温和、待人良善,这些正是长孙无忌等人看中的,这样的皇帝好控制,他们可以继续维持外戚权威,保持元老地位,君臣共治,享天下太平。

    这些缘由也是墨儿经过细细推敲才揣摩出来的。凡事经不得细想,一想原本很多不明白的东西都随之浮出了水面。譬如说虽然后世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加之一些野史的误导,很多人都以为李恪是唐皇李世民最钟爱的儿子,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贞观两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不仅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其封地几乎是李恪的两倍。且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

    其次,贞观7年李恪被李世民一道圣旨发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长孙皇后所出)不仅不去领地,太宗甚至还想让其入居武德殿,但终被魏征力谏劝止。

    其三是李世民幼子李治,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皇帝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太宗仍然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仍将其留在身边,可见对其宠爱非同一般。

    种种迹象表明,皇帝李世民真正宠爱的儿子只有长孙皇后嫡出的三个,即太子承乾、魏王李泰,日后的太子李治。即便后来贞观十七年,太宗曾因一时的心血来潮,想改立李恪为太子,结果遭到长孙无忌的严词反对,遂立马作罢。理智告诉他,立李恪为太子对江山社稷而言是最明智的选择。可他终还是听从了长孙无忌这些臣子的反对,归根结底,他对皇后所出的孩子,总是多了一份他人比不过的柔情与宽容。否则以他的铁血手段,又有谁能真正阻碍他心中的想法。

    想明白了这些,墨儿不免对自己的夫君更多了一丝怜惜。难怪他一直成熟而内敛,并不象其他皇子那样飞扬跋扈。看来他的内心,一直都是通透明白的。

    既然这样,何不彻底做一个闲散王爷,逐步淡离朝堂,还自己一个自由之身。历史上的李恪是在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被冤致死。一想到这个,墨儿便觉得毛骨悚然。她不能仍由历史重演,一定要想方设法帮他避过这一场浩劫。

    墨儿常常在心里问自己,能否在灾难到来之前把李恪救出去。她是得要好好筹谋一下了,日子还长,有的是机会准备。这样一想,心里便有了一个朦朦胧胧的计划,她需要一个同盟,一个能帮助她达成心愿,忠诚无比的谋士,还需要一批永不背叛的护卫,如同电影里那些只效忠主人的死士。好在她有足够的耐心来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