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美味小厨娘:田园种夫记 > 第七百九十一章被人称道的婚事
    豆花便劝慰她:“娘,你就放心好了,以咱家现在的状况,你觉的她还敢闹事吗?”

    她口中的“她”,指的自然是沈氏。

    赵氏仔细想想,觉的豆花说的似乎有道理。

    当年沈氏被官差拉去县衙门口,尚且都吓破了胆,如今她家三个姑爷都是官,就算借沈氏十个胆,她也不敢轻举妄动。

    只是,一想到当年沈氏做下的事,赵氏到现在都还没消气。

    豆花又劝她:“娘,咱们要是叫了他们来,那旁人都会觉的是我们大度。如果不叫,由的他们随意编排的话,这才不得了。”

    赵氏皱眉,把豆花这话在心里好好斟酌了一番。

    “那好,你要叫就叫,只是我可不搭理她。”赵氏说道。

    豆花知道,她这样说,便是妥协了。

    其实她也不肯原谅沈氏,只是在这件事上,倘若不叫她来的话,爹心里定然会不得劲。因此,她才做出了这个决定。

    不想和沈氏搭腔的话,那不和她说话便是了。

    说妥当了这件事,刘万田面上的神色也轻松了不少。

    次日一早,豆花和良子以及拴子便随着刘万田回了刘家庄。一来是为了上喜坟,二来也是为了请刘老爹和李氏过去给豆花送嫁。

    在村里,少不得要遇上不少熟人。

    这些年,豆花很少回来过,村里的人也都不大认识她。

    见到他们在上喜坟,便有人扯着嗓子问刘万田:“他大哥,这是你家的二丫头?”

    豆子早已经出嫁了,这事儿村里人都知道,那他现在来上喜坟,定然是因为二姑娘要出嫁吧。

    刘万田笑着回道:“不,是三丫头。”

    “豆花?”那人惊讶一声,往豆花那边看去。

    豆花也转过头去,向那人一笑。

    上完坟,豆花又随刘万田去了老宅。

    此时还不到晌午,太阳正好,又正值农闲时节,所以屋山头上,全是袖着手晒太阳的村人。他们听说豆花要出阁了,都纷纷向刘万田打听,嫁的是谁家。

    听说是城里的宋家,人人都艳羡不已。

    宋家本就是个极富贵的人家,宋家的独子又在京城做了大官,这事儿早就在他们这里传遍了。家里有儿子的,都拿宋锦元做楷模来激励孩子,家里有闺女的,却是不敢想把闺女嫁给她。

    却没想到,刘万田家里的小女儿,竟然就嫁给他了。

    豆花大大方方地和村人打招呼,虽然没什么共同语言,但也会附和着说上几句。

    过了好一会儿,他们爷几个才到了老窄。

    老宅还是十几年前的样子,只是更为破败了。家里只有李氏和刘老爹在,李氏阴沉着个脸,忙忙碌碌的,也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刘老爹则依然蹲在堂屋门口,一边晒着太阳,一便吧嗒吧嗒地吸着他的旱烟。

    “爹,娘。”刘万田走了进来,喊了一声。

    跟在他后面的三个孩子也都喊了爷、奶。

    李氏只是往他们那边看了一眼,没搭理,继续做着自己的活儿。

    刘老爹显然没料到他们会来,赶忙站了起来,一边答应着,一边又问:“你们咋来了?”

    豆花有许多时候不曾见过刘老爹了,此时一见,见他原本斑白的两鬓早已雪白一片,脸上的褶子也深了不少。就连腰背,也弯曲了。

    “爹,是豆花要出阁了,我带她来上喜坟,顺便再来接你和娘过去。”刘万田回道。

    “豆花要出阁了?”刘老爹似乎有些惊讶,看了看豆花。

    豆花向他一笑。

    “定的是谁家?”刘老爹问了一声。

    “是宋家,就是豆花她娘打小的姐妹家的儿子。”刘万田解释。

    刘老爹点点头,没再说什么。

    那个宋家,自然是极好的。

    “那叫上你兄弟一起。”刘老爹又说道。

    “哎”,刘万田答应着,“可就是马车太小了,要是再带上他们一家的话,就坐不开了。要不然我今儿先接你和娘过去,等明儿再来拉老二一家。”

    刘老爹点了点头。

    他刚刚还在犹豫着,该怎么告诉老大,别总惦念着当年的旧事了,过去了就过去了。却不曾料到,还没等他开口,老大自己就先说了出来。

    刘老爹自然心中欢喜,连连点头答应着。

    他让李氏赶紧收拾了收拾东西,之后便锁了门,坐上了豆花家里的马车,往城里去了。

    临走的时候,刘万田专门让拴子去通知了沈氏一声,让她在家里拾掇好东西,明日来接她和几个孩子进城。

    一下来了这么多人,家里就要住不下了。赵氏把刘老爹和李氏留在了自己家,又去和春子说了,等明日老二一家过来,就让他们住在她家。

    “还好当时买宅子的时候买的大,要不然,还真是住不下这些人。”豆花笑着说道。

    家里地方大,房间也多。如今多了小叶和小云,还多了刘老爹和赵氏,却还能剩下好几间,正好可以用来招待路远的亲戚。

    次日,刘万田又回去接了沈氏和二牛三牛。刘万方还在这城里的饭馆做后厨,大牛则在这边揽了零活来做。到时候,与他们说一声,让他们过来就是了。

    沈氏一家住在了春子家里,只有吃饭的时候才会来豆花家里一起。

    豆花的大姑果子也来了,也住在了春子家里。

    果子见了豆花,便问她:“俺家那俩姑娘呢?咋没瞧见?”

    豆花回道:“还忙着呢。”

    妹妹在清水县城这边的铺子里,姐姐则在新安,想来是要和豆苗一起回来了。

    果子又拉住了豆花,与她说道:“你现在是嫁了个顶顶好的人家,又做了官夫人,你可不能忘了你姐姐和妹妹,要是瞧见有好郎君,可得给留着。”

    豆花正不知该如何回应才好,就听赵氏从旁说道:“他大姑,豆花现在还没出阁呢,哪能给你操心这事儿?”

    果子闻言讪笑。

    豆花也客客气气地劝她一句:“大姑你只管放心好了,姐姐和妹妹这么好的姑娘,一定能找到如意郎君的。”

    果子却叹了口气。

    当初她是为了给家里省口粮,也是为了银钱,这才让自己的两个女儿跟着豆苗去了铺子里。却不曾料到,这两个姑娘和豆苗在一起的时候长了,竟把豆苗那秉性给学了个十成十,年纪都这么大了,却还是不肯找婆家。要么就是挑三拣四的,着实让她伤透了脑筋。

    沈氏听到了这边的话,也过来插了一句:“他大姑,你就别操这份心了,姑娘还能嫁不出去咋的?”

    然而果子却并没给她面子:“你倒是不用操心了。”

    她说完这话,又看向她:“不过我说,老二媳妇,你现在准得懊悔死了吧,你家姑娘要是现在还没嫁,可不也得跟着沾沾光,找个好姑爷?”

    沈氏听她这话,心里怄气,却也有苦说不出。

    谁能想到老大一家就这么发达了?她要是早知道的话,她当时一定会一日三次地给他们烧高香。

    她家的珍儿,和豆花一样的年纪,长相比豆花还要出挑不少,却只在徐家做了个卑贱的妾。她当日还指望着她进了徐家,能帮衬帮衬她,能给她挣个脸面。可到头来,她不往家里拿一个钱不说,这些年来,更是连见都不见她。

    听说那徐家的少爷娶了正头娘子,珍儿这些年来又没能怀上个孩子,那日子过的,可想而知。

    即便沈氏懊悔的要死,此刻也晚了。她当日做的那些孽,全都酿成了今日的苦果。

    日子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冬月二十那日,宋家送来了喜服。

    赵氏让豆花穿上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