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美味小厨娘:田园种夫记 > 第五十五章新房子上梁了
    前几天刚开始动工的时候,要吃晌午饭的时候,沈氏过来打过秋风,但赵氏没给她好脸色,也没给她盛饭。她自己讨了个没趣,碰了一鼻子灰,只能讪讪地回去了。

    眼看着大房一家分出去单过,不但没有挨饿受冻,反而那日子越过越好。自从分了家到现在,这才过去几个月?竟然都能盖得起大房子了。

    沈氏少不得要眼红,也在心里打起了歪主意。

    “你说,咱要是分了家,是不是也会过的更好?”沈氏向刘万方说道。

    婆婆那么抠,炒菜多放一滴油都疼的要死,跟她一起过活,能有啥好日子?

    刘万方正歪在炕上,一听她这话,便嘲笑道:“你可拉倒吧,要是分了家,家里活谁干?地里活谁干?”

    就这婆娘,懒得要死,能少干一点绝对不会多干了。要是真的分了家,那家里可不脏乱的成了垃圾堆?

    不只沈氏,刘万方也是懒骨头。现在没分家,跟着老爹老娘一起过活,刘老爹身子还算是硬朗,地里的农活大多数都是他干了。要是真的分了家,还能指望刘万方去干?

    沈氏也清楚自家男人啥德行,想了想也在理,便没再提要分家的话。

    老大一房,那是走了狗屎运了,一下子就发了财。

    沈氏又在心里琢磨了起来,那个腌菜,到底是咋做的?她也试过好几回了,咋就做不出来那个味儿呢?

    因为家里盖房子,人人都没有空闲,腌菜的事只能暂且放下了。新房子占地大,房间多,盖起来并不容易,工期比之前预计的要延迟一个月才能完工。

    好在秦掌柜那边又给宽限了一个月,否则,第一个月豆花就要交不上货了。

    刘万田请人给择了个良辰吉日,选在这一天上梁。

    上梁这一天是要请客吃饭的,不单单要请干活的泥瓦匠和帮他们扎把子的妇人,连亲朋好友邻居也要一起请。

    没有那么大的地方摆桌子,赵氏便从村里其他人家借了几张桌子,摆在了新房子前面的空地上。一排溜四张桌子,上面放满了香喷喷的饭菜。

    为了这几桌子的饭菜,可忙坏了赵氏和豆花姐妹,天没亮就起来干活,到了晌午,总算是做好了。

    还没上梁之前,村里便有不少人来观看,等着上梁过后抢糖。

    几个男人齐心协力,把大梁架在了房顶上。

    随后,一串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鞭炮过后,赵氏手里提着个篮子站在高处,篮子里面装着炒熟的花生和糖块。

    上梁是要撒糖的,为了让看热闹的人也跟着沾沾喜气。

    “快撒吧,我们可都准备好了。”底下有人大声说道。

    赵氏笑着大声回道:“行,这就撒,可都接好了!”

    说着这话,伸手往篮子里装了一把,向着人群撒去。

    全村的人几乎都来了,有喷香的花生和糖,可都是顶好的东西了,谁不抢谁傻。

    人群全都仰着头看着花生和糖飞来的方向,目光也随着那些东西画出了一道道抛物线,随后弯身低头去抢。

    赵氏接连撒了三把,篮子里的东西便被撒完了。

    花生和糖可都不便宜,买多了可真是吃不消。放在寻常人家,上梁的时候也就买上一把,是那个意思就行了。

    抢到花生和糖的兴奋不已,没抢到也不生气,这也怪不着别人。

    “这房子盖的,可真是气派。”有人啧啧称道。

    “可不是?和那地主家里的房子一样一样的。”

    此话落下,便有人打趣道:“万田叔,你这是当上地主了。”

    刘万田站在墙根下,搓着手憨厚的笑。

    低调了半辈子了,面对这种夸赞,刘万田和赵氏难免觉得不自在。

    豆花却在心里暗想,苦日子过了几十年了,也该高调高调了。只是一座房子而已,这算啥?等到以后赚了更多的钱,还有更好的东西。

    上完了梁,人群便也渐渐地散了,留下等着吃饭的人也都落了座。男的两桌,女的两桌。

    这种席面自然不能和豆花曾经见过的那些相比,但是放在这里,也算是很不错的了,人人都吃的高兴。

    老家那边人也都来了,是赵氏让豆子去叫的。无论如何都是一家人,这样的喜庆日子,不叫他们也是不好,反倒会落了别人的口舌。

    更何况,除了李氏和沈氏那一家子五口,其他的人他们并不讨厌。

    沈氏自来就是个眼皮子浅薄的,桌上有一个肉菜,她一上桌就拿了筷子伸进去挑挑拣拣,把大肥肉全都拣到了自己碗里,就着棒槌面饼子吃的满嘴流油。

    豆花往她那边看了一眼,眼神里流露出厌恶的光芒。还好早就分了家,要不然与她在一起,她肯定吃不下饭。

    上梁以后,房子盖的就快多了,又用了不到十天,便全部竣工了。

    新房子完工那天,最后一顿晚饭,赵氏下了血本,买了个猪头烧了,还蒸了白面的大馍馍。

    这些帮工的人为了她家房子辛苦了一个多月了,银钱不用给,也该做点好吃的好好报答报答人家。

    庄户人家一辈子都没吃过几回白面馍馍,有这么好的东西吃,就算干活累的精疲力竭,每个人心里也都是美滋滋的。

    临走的时候,赵氏又每人给抓了一个大馍馍,让他们带回家里去给孩子吃。

    新房子盖好以后,还要再晾上一段时间才能进去住,但是在里面做腌菜却是可以的。

    房子是个两进的小四合院,进去第一道门,大门东边的两个房间里放着一些做农活需要用到的工具以及一些不值钱的杂物。大门西边的房间则被收拾了出来,将来留着住人。

    靠东北面向阳的房间是用来做仓库的,可以存放收来的菜干。这个房间向阳,干燥,存放东西不容易发霉。而靠西北面的房间里则放着三个大缸,全是盛放腌菜用的,其中两个是刘万田新买回来的。

    院子中间有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小路两边的土地都翻过了。按照赵氏的意思,东边这块地种上蔬菜,西边的这块则种上些花草。每个房子的前面不远处还栽上了果树,这样既可以夏天纳凉,又能吃上果子。

    在这个院子的西北角上,还搭了一个小小的灶房,是用来熬制做腌菜的调料用的。

    顺着小路往前走,便到了第二道门。

    二门上有个漂亮的门檐,左右两边也都盖了房子。左边是灶房,右边是储藏室。

    二门里面是豆花一家人居住的地方,要比一进门的那个小院宽敞不少。

    最前头是堂屋,刘万田和赵氏住在堂屋的里间。东西两面各有四个房间,豆花早就预订下了东面第一个,以后她和两个姐姐会住在里面。在这个房间的隔壁,则是良子的房间。

    拴子现在还小,要和赵氏一起睡。等到以后长大了,就让他去和良子一起。

    这么多的房间,便是以后等到良子和拴子娶了媳妇,也足够用了。

    东西两面,正好一人一面。到那个时候,豆花姐妹也都嫁出去了,如果这两兄弟还愿意住在这里就这样办。不过,到那时,谁又能知道会咋样呢?

    新房子晾好了,刘万田又让人择了良辰吉日搬了进去。

    搬进去以后,豆花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房子太大,东西太少,整个房子显得空荡荡的。而且之前那些破破烂烂的桌子凳子等物,放进这么好的房子里,说不出的怪异。

    在新家里的第一顿饭,赵氏擀了面条。

    住进了新家,全家人都乐呵呵的,赵氏和刘万田更是差点流下了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