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重卡雄风 > 第276章性价比要提升
    会议室的人大多都在认真听林超涵的汇报,有些人还拿着笔出来记录着,林超涵汇报的内容中,有些数据以前是大家所不掌握的,这些年来,除了销司和试车经常走南闯北,对市场略有些了解外,其他人基本上是两眼一抹黑,都是道听途说,了解一些众所周知的情况而已。

    林超涵对当前市场上的重卡现状详细地描述了一下。实际上,按照严格的国标来说,那个时候中国的真重卡极少,常见的是有两个牌子,最大的也就是东汽的8平柴,所谓8平柴就是8吨平头驾驶室柴油车,连涡轮增压都没有,整车整备质量8吨出头,额定轴荷前轴3.5后桥5.5,按国标来说顶多算中卡,真正的轴荷13吨的重卡当时只有四家,而且产量都不高,相比较全国卡车市场而言,军用和民用都极少。

    林超涵还提到,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重卡不让进城,理由是冒黑烟,实际上各家的重卡都有涡轮增压,尾气比当时的轿车还干净,但是由于各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所以仍然只能在工地和城外跑。这些原因都导致在市面上,重卡不受待见,市场不大。

    有人接话道,“这个倒是知道,像咱们的车,以前没事,现在据说要进省城就挺麻烦的,不好进。新的2190还好一点,老一点款型的车都不怎么跑市内了。”

    “部队的车也不让跑吗?”

    “没事开着重卡进城溜达干吗?没有那个必要!”

    大家听到林超涵说这个的时候,你一言我一语地搭上了,都感有点忧虑,要是重卡这么不受待见,需求旺盛也不好搞的。

    林超涵摇了摇头,“这个重卡虽然城市道路不欢迎,但是城市的建设欢迎,而且,广阔的农村天地也欢迎,矿山欢迎,工地也欢迎。这个前景还是勿庸置疑的。”

    接着他就谈到了一个观点,“按照我的测算估计,未来的民用市场的规模非常巨大,一年新上路的重卡,我预计全国需要10万辆以上!所以,我的观点是,未来我们西汽要打进这个市场,最好就要拥有一年十万辆的制造能力,据我所知,现在几家大的卡车制造厂,最多一年也就年产1万5千两,谁的产能能够占据上风,谁就最有可能敲开市场。”

    会场真的轰动了,大家没有想到,林超涵刚开始提的问题竟然真是他的结论。

    “这个数据,你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呢?”陆刚副总有点疑惑地提了这个问题。

    有人附和,确实这个数据就凭林超涵上下嘴皮子一磕,就出来了,这个未免也太不靠谱了。还有人觉得说年产十万辆,根本就远超西汽的产能,短期内根本无法实现,太不现实了。各种质疑的声音都出来了。

    林超涵微笑着听大家问话,最后连林焕海都站了出来,“这个,林超涵,说数据一定要有充分的依据,不能光凭猜测想像,最后成了笑话。”

    “那我说一下我的依据吧,其实预测市场规模无非就是根据规律、趋势、逻辑、经验来进行判断分析,再加上一些数据分析模型,比如说线性回归、趋势外推什么的,但是我的结论推论非常简单,目前,据说我统计,目前我走了四个省18个地市县级单位,根据我和运输车队、工地等交流的情况来看,每个县目前每年需要新增重卡的数量起码在100台左右,这还是没把损坏、报废情况算进去,当然各县的情况是有的多有的少,在南方的需求更远超这个数量,但是我们简单点,就按100台车算,全国有2千多个县,每个县的经济水平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我们就再打个对折,就算每个县每年需要50台车吧,这样算下来,就是10万台了。这个算法当然有些简单粗暴,但是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中国的经济正在发展过程中,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各地对卡车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而且地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在某些地域需求特别特别旺盛。10万辆车的产量,只是我的最简单预测。当然这个市场很大,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吃掉,而且我们的产能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是只要需求存在,在可预见的范围内,我们的产能必须提高提高再提高才行。”

    这个推论虽然说非常简单,而且也不是特别科学,但是其道理是浅显易见的,如果现在市场需求真的这么大,那么林超涵的算法还可能往小了说了。

    “现在市场上真的对重卡的需求有那么高吗?刚刚你还说其实重卡市场特别小,大家用中卡轻卡比用重卡的多。”有人又质疑。

    “我确实说过中轻卡比重卡受欢迎,但那是基于市场上没有款能够让大家接受的好民用重卡产品而已。”林超涵解释道,“需求是真实存在的,我在一些工厂亲眼见过,有一些中卡因为载重较低,运输较少,被厂家埋怨的事,在工地上见到的更多,如果有重卡,大家更希望能够用重卡,各位知道么,在南方那边,我见到的最多的重卡是什么卡车么?”

    “不是东汽就是解放牌呗!”有人哂笑,这还用说么。

    “不,刚才有个情况没跟大家交流,现在市场上流行的重卡主要是二手卡车,但是二手卡车中,日本的山鹰卡车最受欢迎,最离谱的是,这些二手车很多是从香港那边走私过来的,司机还开着右舵,让人大开眼界。”

    “哈哈,小日本的车能有什么好的!”有人嘲笑起来,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日本车只听说小轿车还不错,在卡车上有什么作为吗?

    “不,据我观察,这些日本二手车,性能和质量都非常好!”林超涵严肃地说,“我认为,不能小瞧他们,现在在南方市场上,这种日本二手车特别抢手好卖。”

    “在中国的道路上他们开右舵,这是开玩笑吧?”

    “事实就是那样,这些虽然违规,但是目前市场上就是这么流行。”这很无奈也很现实,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年代,由于自己国内市场缺乏相应的产品,很多市场就被国外二手货垄断。

    “真是想不到啊!”姜建平听后都有点震惊了,掉头对林焕海说,“现在这个市场日本二手货都能走俏,我们这些人真有点惭愧啊。”这个情况他是没有想过的,倒是林焕海以前听王文剑谈过一点,却没有太过吃惊,只是很无奈点点头,没有作声。

    “还有一个情况好叫大家得知,说日本二手车在中国南方大行其道也就罢了,各位完全想不到的是,俄国人的卡玛兹相对低端配置的重卡,都在大量占据重卡市场,甚至进口这些卡玛兹车辆的不是别人,是几个大的建筑公司和水电建设公司,他们大量装备了这种卡车,我去看过,还稍微体验了一把,虽然说性能略差了一点,但胜在皮实耐操,实在是大型基建运输必备啊。“林超涵又抛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讯息。

    “卡玛兹?这种玩意儿还有人大量进口?“郭志寅首先就有点震惊了,去高原测试虽然过去许久了,但是对卡玛兹军车他还是有印象的,不是特别瞧得上,觉得俄国人的技术虽然有个别地方独到,但是整体比较远不如西汽。

    “的确是!在现场看到一批批的卡玛兹,我也觉得非常诧异,看来俄国人没有撬开军用的市场,直接就改撬开民用的市场了。”林超涵显得有些郁闷,“他们在这个方面,好像还走到了我们的前面。”

    林焕海一瞪眼睛,“他们走在前面又怎么样,这里是中国,这里是中国市场,我们最了解中国市场,只要我们来了,跟我们抢地盘,他们根本没戏!”

    “是是是,您说的都对,但是现在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10万辆需求,就算我们能抢到20%的市场,也需要年产2万辆,这个产能需要我们开足马力了,而且我们还得大大降低成本,否则价格没优势,生产再多车也可能卖不出去。”林超涵一摊手说。

    他认为现在市场上的重卡价格很高,一辆8平柴才8万多一点,关键是西汽辆6*4的载货车,180马力的,也要15万左右,这价钱就差不多能买一辆半八平柴,所以市场接受度肯定难高,认为恐怕只有在特殊需求的地区卖的才会好一些,比如大型车队,大件运输,工地等等。但是如果有竞争和选择,他们首先一定会选择便宜货。所以林超涵的结论是,必须要把价钱至少降到跟8平柴差不多甚至更低,但是性能必须要更优越才行。

    这个要求对于西汽来说,就很难了,很多人在心里默默地算了一笔账,最后不得不承认,目前的西汽成本根本降不到那个地步。成本是大山,价格是刚性要求,西汽目前的生产体系要把成本彻底压下来,显然不来次大改革是不可能的。

    不光是性能要提升,更重要的是性价比要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