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重卡雄风 > 第103章修模具也行
    耳鸣心跳,血液流动在加快!秋风拂面,犹如时空倒错。

    稳了稳心神,林超涵用颤抖的双手拆开了信件,这是一封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信件,信封落款印着地址,而上面的邮戳明明白白地显示出它远渡太平洋,来到西汽这个山沟沟里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

    拿着信,林超涵都仿佛能闻到季容身上的清香。

    打开折叠成蝴蝶结的信笺,熟悉的字迹像是在空气中跳跃的精灵一般出现在林超涵的眼前。

    这是一封两页长的信,不长,也不短,刚好描述了无尽相思,但又恰到好处的嘎然而止。在信里,季容很是平淡地叙述了自己在异国他乡的一些所见所想,描述了美国的蓝天白天、校园的青草以及让人能够安心栖息的宿舍。

    还描述了热情好心的同学,以及对他照顾有加的中国留学生群体。

    此外,她简单而不经意地给林超涵道了歉,解释自己不辞而别,这么久才联系的原因,她在信中写道,“当日一别匆匆,实属无奈之举,只是没能和你简单道别,让我时时心有不安,异国他乡,安居不易,整日里背单词天昏地暗,虽然没有头悬梁锥刺股,但也相差无几了……然后直到有了稳定的住所,才与你联系,千万莫怪也。”

    看得林超涵又是辛酸又是好笑,他仿佛看到了季容一个人在美国苦背英文单词的情景,她才只大二呢,若非家里形势所逼,她又何须如此苦逼自己?

    最后季容只含蓄地留下了两句话,“与君当日约定,莫失莫忘,作数否?盼复。”

    当然作数!永远作数!林超涵大吼了出来,声音之大,引得路过者不停侧目。

    林超涵内心是无限欢喜的,他虽有自信,但内心深处却难以安稳,季容去到美国之后,会不会不再遵守跟他的约定,只要她依然有情,那他就义无反顾了。

    他的回信当晚就写好了,述说相思,但千言万语,其实汇总起来只有一句话,“那日承诺,终生不负。“

    林超涵收到美国来信后,心情十分愉悦,整个人神采飞扬起来。送完资料后,他回到绘图室,满面春风地跟周洪汇报,然后就听到了对他新的安排。

    什么?还有可能让他去参与模具开发?开什么玩笑?这个消息让他有点懵,他是懂点技术,但是却从没来有真正参与过生产,也没有具体的车过任何一个零部件。要知道,这可是需要一点技术含量的,不是说是个人就可以干的,得培训、实践,不停地磨合,不是说他懂点设计就可以干的。

    现在要他去参加模具的制作,这不是开玩笑吗?

    当时西汽,走的是逆向工程的路子,根据图纸做一个1:1的模型后,需要工具厂相关的进口巨型仿形铣床一个面一个面的在模具钢上仿形铣出模具毛坯,最后却靠模具钳工手工修模修出来,试冲试装,再返回来调整。

    这个过程其实早就开始了,几乎跟绘图是同步开始的。

    周洪耸了耸肩膀,“其实,这个该问过郭工去,现在你的工作主要是他负责安排。“

    林超涵道,“我得找他去。“

    周洪道,“先等等,孙昌寿那边的工艺设计有些问题,他想找我一起商量下,你也跟着过去听听,出出点子吧。“

    林超涵当然无不从的道理,于是就跟周洪一起去找孙昌寿,孙昌寿正在那里抓耳挠腮,和几个人开会讨论问题,显然碰到的问题也是很棘手,看到他们过来了,急忙打招呼,“来,来,正好,你们来了一起讨论下。“

    周洪说,“咋的,你老孙也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个筋斗云,就直接十万八千里,请菩萨都行,怎么想起工我们了。”

    孙昌寿无奈地道,“这个车桥工艺设计吧,真是太复杂了,我现在看着就头疼呢,你就别说风凉话了,过来一起参谋才是正道理,还有小超,多帮忙给想想。“

    车桥的设计本来就很复杂,经过大量验证,现在终于有了解决方案,但是到了工艺这块,又把他们难住了。

    西汽的模具和装配工艺是两大绝活,在这次3180的研制过程中,他们发现在,原始工艺设计都是基于流水线生产设计的,但是西汽,其实现在还根本不具备流水线生产的条件。这也就罢了,在试制阶段,大多数的零部件都可以单独打造,还不需要全部走生产线,但是,未来要进改批量化生产,就必须得走生产线了,现在工艺这帮人不光是考虑试制需要的工艺,也已经在考虑未来的生产线装配工艺设计问题了。

    这个车桥的装配工艺就是一个突出难点,本来设计就复杂,现在变成生产线,发现问题更为复杂,更为棘手的是,工艺处的人发现,未来不但要生产萨森车的总成零件,同时还要在同一条线上生产5吨车的总成,比如车桥和驾驶室,都是混线生产的,如何安排也是费思量。

    这些问题孙昌寿和其他人你一句我一嘴的说了起来,说得周洪都是眉头紧锁,他对这些也完全没有什么能够拿得出来的主意。

    林超涵沉吟了一下,“我以前在外文杂志上看过外国的一些的生产线描述,他们玩的是柔性生产线的概念,就是把多台机床用计算机控制起来,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自动化生产,这个听上去有点科幻,但美国最先进的战斗机生产据说就采用了这种技术。”

    孙昌寿苦笑,这位公子哥总是脑洞太大,大家跟不上趟,“这个自动化生产离我们就太远了,我们现在只能靠人,要求工位工序兼容,快速换产。这个在原版设计里是根本没有的。”

    喝了口水,他接着说,“现在我们在装配工艺方面不是已经大量改写了,很多已经是推翻重做了!但是不是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直接推翻重做的。比如说这个车桥,萨森桥原始设计是在装完轮边减速器和制动器之后再穿半轴,装中央主减速器,但是5吨车车桥的工艺设计是线装好中央主减速器,再穿半轴,装轮边和制动器,工艺过程完全相反,而且是4个工序3个工位,所以必须重新改写萨森的装配工艺,问题我们就卡在这里了,还没有想好具体的方案。”

    林超涵点了点头,对于这个,他之前也没做过什么研究,但是还是积极参与了这场讨论,跟一些技术人员互相激发,听着听着就渐渐明白了过来,突然冒出来了一个主意,道,“差速器主动齿错位半轴穿不进去的情况,我建议,可不可以先按照5吨车车桥的工艺流程修改,先装主减速器,然后加了一步工序,从桥壳轴头插入左右工艺半轴对差速器主动齿轮进行固定定位,然后装轮边减速器,拔出工艺半轴,插入左右半轴替换掉工艺半轴。这样处理呢会不会有效果呢?”

    孙昌寿听了眼前一亮,这个主意不错,可以尝试一下。后来的实践证明林超涵出了一个好点子,就这样避免了差速器主动齿错位半轴穿不进去的情况。孙昌寿心里打定了主意,等下次见到郭志寅的时候,一定要把林超涵彻底给留在工艺处,他这样见识广、点子多的好苗子绝对不能放过。

    虽然这个点子相对于整个工艺装配来说,只是做的大量改进之一而已,不过车桥装配工艺,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现在大概方向有了,剩下就是细节处理了,他们安排了13个工艺员足足写了整整三个月才编完,上线验证一个月,总共花了四个月才完工。当然他们主要写的批量生产线的工艺,跟试制工艺不一样,否则就这个消耗掉的时间,就会大大拖延研制速度。

    参加完工艺装配的讨论后,林超涵去找了一趟郭志寅,郭志寅果真给他安排了一个去模具处手工修模的任务。听得林超涵悲愤无比,真是哪里有坑哪里有我啊!

    于是林超涵只得去模具处报到,在那里,他整整呆了足足三个星期,头三天,模具师傅嫌弃他手生,根本就不让他动手,就让他在一旁呆着。

    林超涵呆不住,就跟着师傅们看,在一旁认真地观看他们打磨模具的技巧,看着看着,还真是看出了点门道出来了,正好有工具闲着,他就顺手拿起一个毛坯来练手,刚开始还生疏,练着练着居然就逐渐熟练起来,虽然说仍然看上去丑陋不堪,但也有点样子了,师傅们担心他糟践东西,没奈何,就分出了个人手来,手把手地教导他手工进行修模的技巧。

    到第二周的时候,他修出来的模已经可堪一用了,到这一周结束的时候,他已经修好一堆的毛坯模具部分,虽然说不能跟老师傅媲美,但是已经是可以合格使用了。

    到了第三周,他已经相当于老师傅了,除了年轻的脸庞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其它方面已经基本上向老师傅看齐了,一些老师傅啧啧称奇,觉得林超涵天生是干修模的料子,负责人很是心动,决意向郭志寅提议,将林超涵发展为他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