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重卡雄风 > 第73章工装出问题
    王士妹尖锐的声音响遍了整个溜冰场,最后她还是放弃了休息,冲过来,拉着凌霄强的手,手把手的教他溜冰。

    林超涵目瞪口呆,什么时候王士妹开始当旱冰场上的女王了,双排滑轮也是近几年才兴起来的,林超涵小时候都还没有流行。

    王士妹终于注意到站在场边的林超涵,当即手一甩,把凌霄强摔了个狗啃泥,王士妹兴致勃勃地冲过来说,“小林子,过来,我教你溜冰罢?”

    林超涵脸色古怪地王士妹说,“谢谢,我不溜了,刚才爬山已经累得半死,回了,你们玩得痛快点。”

    说完,林超涵也懒得理王士妹的愤怒,就直接脚底抹油,迅速开溜了,开什么玩笑,没看到凌霄强摔得鼻青脸肿屁股开花的惨样吗?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呢?

    林超涵第二天上班后不久,就被周洪叫过去了。

    “周工,有什么事吗?”林超涵手里还拿着纸和笔,正绘图绘得投入,突然被叫过来,多少有点不大痛快。

    周洪作为一个老工程师,自然也懂得这点,并不介意地说,“小超,昨天下午你去参赛,有些事还不知道,模型实验结果已经出来了,说咱们那个创新设计通过了,非常好。”

    “意料中事啊。”林超涵打了个哈欠。

    “老同志们对这个也无话可说了,”周洪有点小兴奋,“还有些老同志称赞你的脑子活,有前途。我们这次去做超算运行,总体来说,虽然有点招摇了,但是效果很好,看来将来,我们有必要做更多这样的尝试了。”

    林超涵微微一笑,那是当然了。

    “不过,也还有一个问题,”周洪皱着眉头说,“我只所以叫你过来,不是为了试验结果的事,而是试验结果是很好,但是到工艺部那边出问题了,他们提出了质疑。”

    “哦,他们提出了什么质疑?”林超涵有点意外。

    要知道工艺其实和设计这块,目前是同步进行的。设计这边一旦完稿,工艺那边就拿过去图纸了,这些都是为了生产做准备,所有零件设计出来是要根据零件的特性制定加工工艺的,确定什么规格的机床加工,毛坯怎么装夹,从哪个位置装夹,从哪下刀,走刀路径是怎样的,进给速度是多少等等,还有工序间转运之后的二次装夹定位等等重要的工艺细节问题,这是要出一系列文件的,包括加工工艺图纸、工艺卡片、工艺指导、作业指导等等。

    这些工艺流程虽然繁琐,但却是汽车制造过程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步骤,这些都是常识存在,之前林超涵以为,工艺部门拿着定型的车架设计直接去做工艺文件好了,没想到他们还能提出质疑,这都是超算给出的结果,他们能有什么质疑呢?

    周洪叹了口气说,“我们现在去一趟工艺部吧,他们估计这会儿就在那里等着我们了。具体什么问题到了那里让他们给你讲吧。”

    林超涵也只能点头称是,然后就跟周洪一起出门来到了另外一幢小楼里,工艺部就在这里。

    工艺部的一位负责人叫孙昌寿,他正在和几个人在那里讨论着什么,看到周洪进来,连忙喊道,“周洪,正好,你过来了,一块讨论下。”

    孙昌寿也是认识林超涵的,也跟他打了下招呼,“小超是吧,听说这个新的设计图是你画的,年轻人,不错!”

    林超涵微笑的问了句好,周洪苦着脸说,“客套话咱就不说了,你就说说吧,这个设计有什么问题?先说好了,这可是国家级别的超级计算机模拟仿真算出来的,要质疑得有根据。”

    孙昌寿道,“嘿嘿,我要个屁的根据,你这个设计再好,我们的工装做不了也没奈何啊!”

    “什么?”林超涵十分惊讶,工装做不了?

    要知道,对于汽车装配来说,需要的是装配工艺图、工艺卡片、装配作业指导书等等,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这些大的方面定下来之后就是各种工装、刀具、夹具、辅具、量具的准备工作。

    工装首先要根据工艺过程和零件各阶段图纸来设计,最主要的是根据加工阶段来分别制作不同工位上的不同工装,实现的功能和外形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同一个零件的焊接工装,有的工位用的是轴向旋转的,有些是纵向旋转的,完全不一样,同样的刀具也是,哪个工艺阶段用什么刀柄,用什么规格的刀片都是有一整套方案可循的,夹具、辅具、专用量具也是这样的。然而这些辅助性的工具什么时候做,也是非常关键的,有的时候零件在设计冻结之后设计的工装在第一轮试装之后还是要改的,所以对于高价值的大型工装或者专用工装,比如前面说的焊接工装,试制阶段一般是不开发的,用的都是手工定位、手工加工这种方式,精度可以保障,不需要专用工装,但是产量极低,有时候一天下线一个零件都是常见的。

    孙昌寿指着图纸说,“现在的情况是,这个设计创新是非常好,我们也认为要是能够用上,绝对是划时代的进步。”

    他顿了顿,无奈地说,“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了一下,我们现在的设备太落后了,根本不足以保障按照这种优化设计进行铆接。”

    说着,他指着图纸仔细解释起来了,当时重卡制造四大工艺分别是冲压、装焊、涂装、装配(含调试),但是由于西汽的装备都是历史不同时代引进的,只能满足于老5吨车,也就是被戏称为250车的制造,其各种冲压设备压力都只适用于传统老车型制造,而要实现优化之后的车架制造,现有的车架铆接工装是完全无法保证铆接精度的。

    周洪听完之后,眉头紧锁,“那怎么办呢?”

    林超涵提出自己的疑问,“咱们的设备就不能更新一下吗?或者说做下技术改造可行么?”

    孙昌寿和几个工艺部门的技术人员听后都笑了起来,林超涵这话就显得有点外行了,毕竟还是年轻啊。

    孙昌寿叹气说,“我们这一套设备,有的已经定型根本没办法调,有的则是彻底落后,改进毫无意义,个别指标上的改进也满足不了现在的需求。要么,只能是全套换装,这个成本就太高了,不可想像,现在也来不及了。”

    “有多高呢?”林超涵发问。

    “非常之高,如果要上全套冲压、打孔、铆接工装新设备的话,最低估计投资得超过千万了,这个成本之高,足以让我们全厂好几年都没有什么利润了。”孙昌寿说得非常无奈,“我不知道我们厂领导能不能做出这样的决策,反正我们这里没有权力了。”

    林超涵和周洪对视了一眼。

    要上千万这个数字肯定也不是孙昌寿胡乱说出来的,他在这块工作也有不少年头了,绝不至于胡说八道,再说,对于工业制造装备,动辄天文数字的成本费用,他们也是知道的。西汽历史上能够引进这些装备,绝不是自己靠给部队造车挣出来的,而是国家花了大力气进行投入,还有各兄弟厂家的支援,部委长期的各种明里暗里的补贴,甚至还有军队想办法通过各种渠道进口的。

    否则仅凭西汽一家之力,是根本不可能引进这样全套的大型设备的。但是最糟糕的还不是这个,现在看得很明白清楚,很多设备刚引进来,其实在技术上就已经落后了。这样的设备条件,也是历史上西汽花大力气解决质量问题的关键原因。

    这个问题一下子让林超涵所有的好心情都没有了,折腾了好大一圈,到最后居然还是无法解决问题,要知道,这个优化的设计是他们折腾到了沙市,动用了国家级别的超级计算机才得到的结果,如果不能用,这么大一圈子兜下来岂不是一个大笑话。

    带着这个问题,林超涵又去找郭志寅了,郭志寅正在办公室里吩咐沈玉兰去翻译一份资料,看到脚踝上缠着纱布,一瘸一拐地沈玉兰,拿着资料艰难地往外走,林超涵赶忙扶住了她,沈玉兰首次没有那么脸红地开心一笑,坦然接受了林超涵的帮助,回到了自己的办公位上。

    “你找郭工有事吗?”沈玉兰好奇地问,经过昨天登山比赛一的幕,她现在对林超涵说话没那么害羞了。

    林超涵苦着脸说,“有很重要的事,唉,不跟你说了,我先过去了。”

    说着林超涵回头就走了,沈玉兰本想喊住他说点什么,但看到总师办其他人神情古怪地看着她,脸一红,话头就没了。

    林超涵回到郭志寅的办公室门口,敲门进去,看见郭志寅笑眯眯地望着他,啧啧称奇,好像在他脸上发现了新大陆。

    他莫名其妙地摸了一下自己的脸,“郭叔,我今天有什么特别的吗?”

    郭志寅说,“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好啊,郭叔年轻的时候就没有你这么风流。” 朝门外驽了一嘴,意思是沈玉兰那档事。

    “啥风流?”林超涵有点恼火,“这从何说起?没有的事。”

    郭志寅却不接着说下去了, “闲话少说,看你心情很不好,又遇到啥事了?”

    “郭叔,我感觉我们这次可能闹了个大笑话!”林超涵哀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