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真童东归传 > 第一百零二回 陶南北上回故国 宏正南行助象农
    午后的阳光,洒向大地,让人感到了一分的温暖,马车穿进了一片树林,迎面一阵清风,撩动着枝头上的树叶,给马车上的人们平添了几分爽意。绕过一座小山丘,马车出了树林,远处是一川阔野。一条小河蜿蜒着伸向远处的平原,小河的尽头,正指向一座庄园。

    陶南用手一指说:“那就是我的家。”

    “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宏正叹了一声,“远傍山,近依水,沃野无边。难怪那乌国王给了你一个王号。”

    老驭手加鞭催马,马车进了陶南的庄园。院子里,是当地农家的房舍,内里却是中原样式的四合院落。

    众人下车。老驭手道了别要回去给那乌王回信儿,陶南也不挽留,宏正和陶南道过谢,送走了老驭手。院子里一个老家人迎了出来。

    “员外,您再不回来,可就耽误大事了。”老家人把宾主迎进了客厅。又把备好的茶水端上了桌。

    “何事?”陶南问。

    “主人刚走就有了消息。明天有一个商队北上,我两天前就准备好了,可是主人迟迟不归,还好,今天回来了,没有耽误明天的启程。”

    宏正问道:“陶南兄,是什么好消息?”

    陶南让老家人即刻准备晚餐,这才说道:“有件事,我没有和道长说,我一直在寻找回大明的可能,也于当地人有了约定,只要有机会回大明,庄园便转让给当地人。我去禅隐寺刚走,这边就有了消息,我的管家就把交接日定在了明天,然后我就要和路过的商队一起北上。这是我谋求了一辈子的大事,这回是真的了。”

    宏正道:“原来如此,你是经高昌国回大明,陆路北折比海路南绕一样险恶。”

    陶南道:“郑和下西洋,第八次没有来,海路就断了,若是在南洋,冒点儿风险,还有回大明的可能,可是这里是西洋,一个是太远,再一个是沿海的海盗,这些年又猖獗了。北去有一条蕃尼古道,需穿越雪山,但也比盲入瀚海安全。还有就是西域绕行,虽然也有险恶,但它能走通,唐朝的玄奘孤身一人也走来了,我何惧哉。另外我走遍了天竺南邦,就是没有去过北国。北去这条路上,我听说有一个地方,是大唐国之前的一个王子跑到了那里,留下的后人,现在已经形成的一个唐人的村落。当地人都把他们叫做支那普底人。”

    宏正道:“贫道能体会到你的心情,你想把联系海外的中国人当成了自己的责任,令贫道敬佩。”

    陶南道:“你们往南去,古里往南,打听大明人就容易了,我知道还有了一个明人的村落。道长南行,我本该奉陪,现在我突然要回大明,古里也只好是道长自己带着太小儿前往了。不过道长放心,古里有我的朋友,我写一封信你带上,找到了他,他会和我一样地帮你。”

    宏正道:“多谢你想的如此周到,那边有了大明人就好办了。”

    陶南说:“我古里的朋友,也很想回大明,你对恢复海路,能从海路回大明感兴趣,他也一定能帮忙。”

    宏正说:“听你这么一说,此人是与你一样的热心人,他的联系也很广吧。”

    “是,他叫吴规,是最早成名的绅士,所以,他结交很广。”

    太小儿突然走到陶南面前说:“大王伯伯,你不和我们走了,要到哪儿去呀?”太小儿话音还没落,老家人收拾旁边的神龛,从墙上摘下挂着的宝剑,不想将一个花瓶碰落,他“哎呦”的一声,眼睁睁地看着花瓶向地面砸去。太小儿问陶南话,半醒眼余光正看见了意外,他踮出碎步,伸出了小脚丫。花瓶离地半尺,正被太小儿的小脚丫轻轻接住,太小儿双手抱住了花瓶,又举过了头顶,老家人没听见花瓶打碎的声音,却见花瓶颠了个个儿,被太小儿摇摇晃晃地举了起来,他急忙放下宝剑,接了花瓶,满面带笑地说:“这小童子怎么有这般地好身手,太厉害了,谢谢你啦。”陶南也对宏正说:“道长,你这太小儿果然伶俐,又让我见识了。”

    宏正却起身走到神龛前,把老家人的宝剑拿了起来。

    “陶南老兄,这宝剑如何与那乌国王的宝剑一模一样?”

    陶南也站了起来说:“既然要回大明了,就不瞒道长了,这是我的祖辈留下的,一共两把,那一把赠给了那乌国王。当年我的爷爷为官,效命元朝,朱元璋打下了天下,我爷爷只好南逃,现在有机会回中原,巧在让道长赶上了。”陶南话音未落,太小儿突然喊道:“雕塑人儿。”宏正听了太小儿的喊,看了看陶南,把雕塑人的情况说了,陶南道:“据我所知,元末南逃的官吏有一些,可是到了这边就各自隐匿了,重回大明的也有,我现在就是一个。”陶南转向太小儿说:“太小儿,大明是咱们的家,你不想回家吗?跟着伯伯一起走吧。”

    大明在太小儿心里是故乡,也很神秘。他把眼睛转向了师父,宏正看出了太小儿的心思,说:“你想回大明,其实为师也想,但为师还有使命,你也有使命。”太小儿说:“静一爷爷不是说了么,佛都搬家到了东土,还是大明好,大明什么样,咱们也回去看看呗。”宏正道:“好,你要表现好了,咱们也回大明。”

    陶南道:“太小儿本身就已经是个传奇了,还用表现吗?”

    太小儿喊道,“我们还没到古里呢,还有古里妈妈古里姨和大胡子他们等着呢,还有,还有那么多的事呢。”陶南道:“这就是太小儿的表现,不仅仅是出奇制胜,还仁慈守信。到了古里,一定有更多的传奇故事。”

    当晚吃过饭,太小儿早睡了,宏正和陶南说古里,说郑和,过了半夜才歇息。

    第二天早饭后,马车停在了路上。一番不舍,陶南对宏正说:“相见恨难别亦难,话有千语尚未言。”宏正应道:“归心不言语自尽,不愧宗祖心同安。”

    陶南道:“同心同愿,归心不变。道长也回大明,不知咱们何时在大明相见。”

    “借你吉言,海路打通了,我们同聚大明,再见也不说难事了。”

    宏正说完,与陶南告辞,陶南让宏正上了特别安排的马车,自己也加入了北去的马帮。

    南去的路上,车有颠簸,马不停蹄,昼行夜伏。这一日雨过,道路不通,宏正看前面已经是古里地界了,便让马车回去了。

    宏正带着太小儿又走了半日,远处已经有了城镇的廓影了。太小儿见了,心里高兴,玩儿心又起。宏正呵护着,“太小儿,别只顾玩儿,跟上。”

    太小儿走了一程,也玩儿的累了,困意也泛在脸上,眼皮抬也不抬一下低跟着宏正往前走,嘴里哼哼着:“什么时候到古里啊?”

    宏正看他没精打采的样子,说道:“你什么时候有了精神,那就到了。”

    太小儿一听,强打起精神说:“我精神了,到了么?”

    “到了,你看前面。”

    太小儿抬了抬眼皮,看前方果然有了去处。一座寺院在树林的掩映下,只露出了一顶殿脊。

    “是古里么?”

    宏正笑道:“过了寺院,可能好是了。看你眼睛醒了,心还在睡。别忘了大国师随时都可能出现。”

    “师傅,要是碰上大国师,那咱们怎么办?”太小儿话音未落,忽听林边有异响。

    “有情况。”

    宏正压低声音,一边说,一边抱起了太小儿,躲进密草丛中。太小儿面有恐色,说道:“要是大国师的人,我就跑回去找王爷帮忙。”

    师徒二人静等了一会儿,又听见那声音变成了一个男人的哭声。声音是来自路边不远处。宏正觉得不会有什么危险,便向那响声走去。几棵树下的草丛中站着一个农人。

    “施主,你哭什么?”宏正出现在了农人背后。

    “我的大象倒下了。”农人应到。

    “大象,真有一个大象。”太小儿也喊了起来,又指着大树说:“师傅,你看。”

    宏正抬头一看,原来是象魂飘起在树梢处,正回头向他们看来。

    宏正知道了,大象是农人的。他安慰农人道:“这位施主,大象已经仙逝了,你对大象有感情,但哭也没有用,能把它好好安葬了才是最要紧的。农人没有回应。宏正再看树上的象魂,仍飘在树梢处,用迷蒙的眼神向他们看来。宏正用灵音对大象说:“老象仙,你已经离世了。你的主人是在哭你呢,你明白就行了,也别不舍了,还是回天去吧。”

    象仙听了宏正的话,愣愣地看着宏正和太小儿,忽然两眼低垂,也流出了眼泪。太小儿说:“它听明白了。”

    宏正说:“这象也不是一般的灵性。能听懂我说话,一定也积累了不一般的修行。”他转身向农人走去,喊道:“这位施主,你家大象死了,真是不幸。你也别太难过了。这都是天道,谁也不能扭转。”

    农人终于抬起了头,看是一个出家人带着个孩子,起身施了礼,说道:“你们出家人慈悲,可是你们帮不了我。大象死了,我不悲伤,只是如何将它埋藏,我不能让它就这么暴尸日下啊。”

    “师父。”太小儿叫住了宏正,“大象说话呢,它说大坑。”宏正抬头一看,见象仙前腿做刨土状,大树下就是一个大坑,宏正明白它的意思,又听大象说:“我知道我不行了,便直奔这大坑来了,不想还差两丈,气尽力竭,倒地便没了气息。我给我的主人添麻烦了。你们能把我的意思告诉他,我先谢谢师傅了。”

    “这大象,真通人性。”宏正感叹了一回,再看看干枯瘦弱的农人,说道:“老弟,你想到了葬它,也是好意,这力气不会白费的,你的象虽然没有了,它的魂还在,它知道你的好心,将来一定也会保你平安。你也别发愁,我们帮你把它安葬就是了。”宏正说完,看看农人仍然站着不动,问道:“你不是本地人吗?”

    “我就是这前村的,叫博善。”

    “不善?”太小儿没听清嘴里嘟囔了一句,忽然想起了南口村的明来说他的兄弟就叫不善。

    “他叫博善。”宏正看出了太小儿的误会。又问博善道,“施主是这村子的老户吗?”

    “是,我爷爷养的象,传到我父亲,又传到了我这,我们家可是这村的大家族。”

    “那也挺好。”太小儿说,“你家这么近,就找人来帮忙呗,我们也帮你呢。”

    “你们怎么帮?”博善说。

    “你看树下不是有一个大坑吗,大象是想死在坑里,就差这几步就倒下了。”

    宏正问博善道:“大象应该有前兆的,你事先不知道吗?”

    “有前兆,我也不知道它为什么突然不听话了,我赶它它不走,我唤它它不应,就是一个劲儿地往这儿走。”

    “我都明白了。”太小儿喊了起来。

    博善没明白太小儿的意思,不知何意,问道:“你们明白什么了?”

    “你怎么不明白啊,你的大象知道它自己不行了,就找坑来了呗。”

    博善依然苦笑道:“你们说的像真的似的,可眼前你们也看见了,这大象离着大坑还远着呢。”

    宏正说:“别着急,你看看,这地面儿也只有这一处坑,这是大象为你想到了,只是力不从心,没能走到,就倒下了。”

    “大象可是我们这里的吉祥物呀。我们家世代驯养大象。没想到最后最后让我赶上了。这是大象,就是叫来几个人,也弄不动它呀。怎么能给它安葬了呀?”

    宏正告诉他,能铲土有铁锹就行了。

    太小儿问道:“大象没在坑里,就这么埋吗?”

    “你不是还有一头牛吗?”

    太小儿一听,问道:“是不是灵绳?”

    宏正微微一笑。

    博善不明白他们在说些什么,叹了一声道,“只好如此了,我去叫人。”

    太小儿看博善走了,便甩出灵绳,拴住大象,另一头绑在大坑对面的树上,口中念念有词。那灵绳在大象身上,像一条蛛丝。却将大象拉动了。太小儿一看,又加了一根。那灵绳拽几拽,拖几拖,大象也在地上蹭几蹭,挪几挪,便到了坑边。宏正调好了方向,太小儿一使劲,喊声过后,那大象“呼哧”地一声,顺在了坑里。

    博善回到了现场,还带来了两个人。看大象进了大坑,惊奇的手舞足蹈,带着惊异的表情问大象是怎么进坑的。

    太小儿的灵绳显灵,让大象就位了,他心里高兴,纵身跃起,坐在树杈上,两只小脚丫在屁股底下摆动着,抬起头,看象魂还悬浮在树梢上,突然“吔”地一声尖叫起来。宏正听太小儿的动静,也看那大象的魂影。这才发现,刚刚还形虚影晃的象魂,此时变得金光融融,熠熠闪闪。

    宏正对博善说:“今天的事让我们遇上了,这是与你有缘,也算是与大象有缘。”

    太小儿问道:“这算不算救人一命啊?”

    “救人一命?为师纠正你了,不算救人一命,而是算救仙一命。”

    听了师父的话,太小儿也板着脸说:“那我也纠正师父,刚才冒光不是冒黄光吗?应该是救佛一命。我们肯定是帮助大象成佛了。”

    宏正笑道:“这回你对了。”

    博善听的莫名其妙,问道:“我家大象怎么了?”

    宏正指着树梢说:“你们家大象仙逝了,它的灵魂就在树上呢,不过说了也没有用,你也不能看见。”

    博善两眼并没有停留在树梢上,听了宏正的话,先是一脸的茫然,随后便是感慨:“这大象已经很老了,这两天它不吃不喝,我就想到了它要圆寂,还到寺院里问过老主持,他就说大象该有归宿了。结果应在了今天。”

    宏正问道:“贫道此来就是要见海通长老的,你说的老主持是不是他?”

    “是,前面就是方云寺了,这是古里最大的寺院,师傅没来过吗,我可以给师傅带路。”

    农人把大象上了覆土埋了。便引宏正向方云寺走去。

    方云寺的老主持听说有大明的道人来访,来到了前殿。宏正看一个气宇不凡的老僧走来,知道就是海通长老,也迎了上去。大殿里一阵寒暄,

    太小儿也上前拱手道:“长老爷爷好,小贫道童有礼啦。”

    “阿弥陀佛。这孩子,怎么能说出这么好听的声音来。”

    博善看众人见过了,对海通说:“长老,你们见面了我该走了,顺便告诉长老,我的大象应了长老的话,刚刚是这高人帮忙,大象已经安葬了。”

    “善哉,善哉。你们家几辈人都信佛,能让大象善始善终,实在难得。你先回去吧,以后我再和你说。”

    博善出了大殿。海通请宏正进了客堂。

    宏正说:“贫道过天水寺,从知寂那里得知长老是高僧,特来拜会,还请高僧多多指教。”

    “你就是那位那乌国灭了大国师的高人?”

    “贫道只是在那乌国逗留了数日。”

    海通一顿斋饭,款待了宏正,安排了住宿,宏正当日留宿寺院。第二天,宏正在寺院里到处走走看看,长老抽出时间来陪着宏正。宏正看着来上香的人们问道:“古里华人居多,贫道云游,顺路探访。这里的大明人,老主持也能知道一些吧。”

    海通道:“现在少见了,早年多。你们大明人来寺院,都是许愿的,他们对佛教很信。那时他们祈祷郑和能八次来古里,后来就只剩下回故乡的许愿了。到现在,许愿的人来的也没几个了。有一个绅士,现在还在这,他很有名。这个人祖上是长安人,祖辈本就是皇家贵族,他本人据说是唐朝天子的转世,有人说他可以招魂,身体附灵便能表达作古人的思想和意愿。还会说出古代历史鲜为人知的事情。”

    “这是有可能的。他叫什么名字?”宏正想到了陶南王的那封信,心想:可能就是这人。

    “他叫金逸?

    宏正听了,摇摇头道:“长老知道一个叫吴规的人吗?”

    长老摇摇头道:“没听说过。”

    宏正一声叹息,又问道:“长老说的这个金逸,还很活跃么?”

    “活跃,因为他的学问,便有了许多学生。早些年,他曾经接待了来自大明的许多和尚和商人。不仅交流经商之道,还谈论君王之道和佛学的各种问题。有困难的人,他还能提供帮助呢。”

    “这些长老是怎么知道的?”

    “他们的交往,经常在我这里进行。自从郑和的船队不再来了,他也不那么活跃了。不过,你们华人,真是太执着了。不用说这些自强的人。就是他们的鬼魂也实在让人感动。”

    “这是怎么说的?”宏正问到。

    “有一个叫惠佳的大明人,他死了以后,魂灵就经常跑到我们寺庙里来。要求我们给他超度,把他送回到大明去。”

    “他是什么人?”

    海通摇摇头道:“他很有灵性,我也看不出来。但我能看出他的修行不一般,可是他一心要回大明,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再做大明人,好让大明更强大。这样的能人,让我相当感动,我想满足他,可是无能为力呀。”

    宏正对佛教的超度转世很感兴趣,追问道:“转世能不能回大明,这对贫道来说也真是个值得求索的问题。老主持应该明白,这些大明人再转世佛家不能把他们超度回大明去吗?”

    “据老僧所知,远隔万里,难啊。要是郑和船队有来往,或许能把他们捎带回去。”

    宏正道:“贫道从大明来,知道大明皇上也换了好几个了。郑和不在了,再来船队就甭想了。”

    宏正要找的人没找到,却从长老口中知道了金逸。宏正觉得找他,一定会打听到吴规。便问道:“老主持知道金逸在哪住吗?”海通指了方向,又说道:“今天的日子,金逸有可能会来。如果不来,道长再去也不迟嘛。”

    宏正心急,刚要告辞海通,大殿里出来一人,向这边走来,宏正一看,来人是个大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