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这个公主不简单之历劫 > 第382章 幕后黑手
    从前幼稚的时候,不爱罢了,爱就要惊天动地,所有不欢而散都容不下借口,然后两人再也不见,名字成为彼此胸口的刺,提及便疼一下。现在我们都成熟了,知道人与人之间相对独立,绝对自由,没有人规定最好的爱情应该什么样子,怎样的结局,才叫谈了一场不后悔的恋爱。

    我只知道,不论两个人最后能否执手一生,但今天记得的都是将来回忆的,有时候忘了两个人争吵的模样,忘了是谁每次无理取闹,忘了所有爱情里不必要的斤斤计较,记得美好,会比较快乐。

    最近好像是失恋高发季,偶尔点开留言刷到好几条都是跟“分手”有关,铠甲消失,痛彻心扉,水逆逆到无可复加。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经历了分手的人已经赢了,毕竟单身朋友们一直只有左手握紧右手,学会独自承担。

    之前写过几篇失恋的故事,大家都很喜欢,可能也是我没有那么轰烈的告别,所以才能跳脱出来侃侃而谈吧。我的爱情故事大抵都是平静的,相遇时天气晴好,分开时也是日常,两个人就像是彼此约好,各自去楼下买菜,然后默契地就再也没回到共同的家。

    大多数关于失恋的鸡汤里,都在告诉我们,你错过了这个,是因为老天给你安排了更好的人,所以收起眼泪,活给自己看。于是很多失恋人就开始逞强,演戏给所有人看,iamfine。似乎久而久之,真的就fine了。

    但真实过程不是fine,而是败,失败的败。

    你会发现你根本控制不住想他,即便你清空了生活里所有关于他的一切,但总会在任何不合时宜的时机,听到一首情歌的时候,纪念日app跳出提醒的时候,双人床太空旷的时候,提醒你,他是曾经给你最好的世界的人啊。

    以前觉得失恋有疗法,后来才知道,任何有效的方法都不如安安分分地痛,来来回回地想,坦坦荡荡地忘。

    前阵子y同学失恋,但她反射弧太长,分手头几天没哭,吃喝拉撒如常。甚至连男友的新女朋友来帮他一起打包行李搬家,她也一点反常的行为都没有,该吃吃该喝喝,再见好走不送。结果隔了半个多月,才开始学会哭。

    她发现家里厕纸没了,打印机墨盒没了,看电影的欲望没了,连外卖都不知道该点什么,拉开柜门,空了一半的柜子感觉都生了灰。她笨拙地开始弥补生活的空虚,却总是适得其反,做什么都不顺,但小姑娘要强,安慰自己多大点事儿啊。有次我们吃饭碰见她,明明额头上刻着巨大的一个“丧”字,却还假装没事,恨不得自己反射弧再长几个世纪。吃完饭我实在绷不住,我说你要觉得不开心就回去看看旷世情感巨著——《谢谢自己够勇敢》,她骂我一句真是无缝地不要脸啊,不过她也确实软了心,回家偷偷微信给我好多真心话,还都是50秒以上的语音,十条连发。

    那次我破天荒的没有安慰一个人,我说你就尽情哭吧,别躲着哭。

    所有的分手里,小范围友好道别,大范围兵荒马乱。那些不欢而散,通常都是自己扮演难受的角色。这个时候,没必要再那么理智,请尽情胡闹,给这个世界狼藉一片都没有关系,哪怕明知最后收拾残局的还是自己,那也无所谓,至少在最痛的时候有了发泄的出口。

    如果你控制不了想他,那就不要控制了,看到任何触及回忆的东西,都尽情想念。如果你忍不住哭,那就不要忍了,听到字字句句戳中的慢歌,都尽情伤心。如果你藏不住脆弱,那就不要藏了,受到别人真心的同情,都尽情示弱。

    《欢乐颂》里的邱莹莹失恋那会儿,作大死,每天苦兮兮的样子让多少人口诛笔伐,纷纷在杨紫的微博底下评论说,我怎么那么讨厌你,你真的特别不值得同情。

    好像大家都活得特别理智,好喜欢那个飞扬跋扈的曲筱绡,但生活里,其实都是归于平凡的邱莹莹。

    失恋这件事,放置在我们整个漫长的人生里,其实就是屁大点事,但因为我们太在乎“爱”,所以才觉得每次分手都像是世界末日。但最后,我们都在这些胡搅蛮缠里安稳度过,慢慢变成现在的样子。

    现在这样子,也挺好的,谢谢你曾出现在我的青春里,并且我成全了你的离开。

    忘记是哪部电影,有一段台词我很喜欢,大概是我现在对待失恋的全部态度:我人生中最幸运的两件事,一件事是时间终于将我对你的爱消失殆尽,另一件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我遇到你。

    一切都会过去,失恋只是阶段的停电状态,但碰上了,千万不要逞强,佯装自己无所谓,拼命掩饰没有光亮的事实。要知道失眠的人数了再多的绵羊,越数越清醒,失恋的人逞强自己再无痛痒,也只是给心上的伤口多开一枪。

    你爱的人离开了你,就好好哭吧。哭完了,那个人就值得忘了。

    这个世界最如常的一个状态是,无论时速还是交通工具,大家都永远在路上,目的地也都是同一个,但最吊诡的地方在于,有些人见不得谁走在他前面,也容不下在后面快追上的人,空旷的大路上生人勿近,着实是件孤单的事。

    说也奇怪,往往这样的人不是陌生人,更多倒是熟人,甚至是朋友。上学的时候考试拿了高分,会有人酸你有心机,一定是背后偷偷复习;某个作业拿了奖,会有人觉得凭什么,明明和他写的差不多;有实力有能力考研考博考证,但总有人劝你别考了,难度那么大,还辛苦,生怕你比他好;后来就连买个新一代的爱疯,论坛帖子下面也跟了一堆别买,性能差,谁买谁傻逼的酸水。

    我记得小时候唯一见不得人好,就是我妈在我面前搬出“别人家孩子“的时候,我会把那些人贬得一文不值,怒气值max大喊成绩这么好有用吗。结果尼玛还真有点用,小升初,初升高,那些人一路开挂,而我,这个在课上写小说看漫画的任性boy,只得痛哭着让我爸找关系进了最差的班,死要面子说差生班也有温暖,同学们特别团结——特别团结地欺负我。大了点之后学乖了,但成长的确总伴随妒忌,身边不乏出现闪着光的人,但也没愤慨过他们配不上这样的好。我始终相信每个人之所以能被人妒忌,都有努力过的痕迹和看不到的隐忍,而他们表面上开心而光芒万丈的样子,一定也是用无数次付出交换来的。后来再成熟一些,发现所谓的朋友不再是以前的吃喝拉撒睡,哭笑同步,需要用时间盖上认证章的人了,而是只要在某个局子上对过话,工作上有个照面,换个微信就可以成为朋友。这个年头交友讲究速食效应,在这个需要庞大关系网的社交国度,谁都不愿放过任何资源,能咬一口是一口。于是人们在微博朋友圈互相友好地点个赞,却在背后互捅刀子,看不上对方。也对,大家再也没有经过时间磨合的惊心动魄天长地久,我们已然长大,年轻不过那么几年,都需要钱,需要肯定,需要赞美,凭什么你能过得好,而我不能。就像东邪西毒里张国荣说,很多年之后,我有个绰号叫做西毒,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做忌妒,我不会介意其他人怎么看我,我只不过不想别人比我更开心。

    好腹黑,但如果碰上个张国荣,说这话我也认了。

    可实际生活的情况是,每一次见不得别人好的过程,其实都是庸人自扰。因为不论他们在背后如何狡猾诡辩,开心的人如常开心,好的人只会更好。而那些人在一次次自我消解,否定,缺乏安全感又极度需要肯定的时候,就会吸引很多负面能量,反而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空间,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往往就会忽略自己。

    究其原因,无非是不够自信罢了。

    很多时候,看到身边的人取得成绩,发自真心给一个赞,其实没那么困难,你还有自己最爱的善良,给自己多一些私人时间,默默向那个人看齐。最积极且比较符合人性的心态应该是,你如果好,我赞美,你过得开心,我真心替你高兴,但我一定会赶上你,甚至超过你,我也值得拥有所有美好。

    而知道赞美,懂得感恩的人,运气真的不会太差。

    至于那些见不得人好,然后还要背后耍些小手段想把我们拉下去的人,此刻只能祭出韩国某知名哲学家说的一段话,来表达心情了:

    七年前,我刚毕业的时候,住在上海浦电路老公房,房东是一位东北大姐,房子是她来上海的第八年买下的,相对于我接触过的那些上海房东,东北大姐有股彻底相反的实在劲儿,特别是当她得知我也是从外地到上海来打拼的年轻人时,不仅询问我需要什么,都帮我添上,还掏心掏肺和我聊了很多。

    她到上海十三年了,时间快到她简直不敢停下来回头看。她都无法想象自己昨天还是一个懵懵懂懂到上海来求学的小女生,转眼间就成了一个三岁孩子的妈。这套她在第八年买下的房子楼下,是充满烟火气的老小区,五分钟就能到旁边的菜市场,水果摊和烧烤店总是开到很晚,马路对面的那条街上一到夏天就会有很多小商贩卖廉价的袜子和首饰,绕到小区后面走不了多远就是八佰伴,她从窗外望下去,和我说,住在这里,你会开心的。

    开始我不明白她话里的意思,后来我才懂了。

    在上海这座繁忙又冷漠的城市,这一片区像是特别被隔出来的一段地方,每当我身心疲惫从公司搭乘地铁回到这个地方的时候,都会一下舒心不少,那些都是来自外地的打拼者可以给你最热情地笑容,他们一边贩卖各种东西一边会和你寒暄一天的趣事,你会突然感觉这里不是上海,像是回到了一个你从小到大熟悉的地方。

    直到有一天晚上,我睡得正香的时候,楼下发生了非常激烈的争吵,整栋楼的人都醒了,趴在窗户那里看,一个小姑娘和一个男人纠缠不休,男人把一堆行李扔了出来,其中包括一些画板和做图工具,然后凶狠地训斥小姑娘说,就你这样还想在上海立足,没钱就别想在上海呆着,这不是一座包容所有人的城市。那一刻,我觉得那句话扎伤了很多人的心,没想到小姑娘当时拖起行李,恶狠狠地瞪着那个男人说,没钱怎么就不能呆在上海了?我就偏偏不信,上海越是不包容我,我越是要在上海留下来。

    后来那个女生跨上画板拖着行李走了,没有人知道她后来去了哪儿,但是她临走时的那句话却让我一直记忆犹新。

    那一年我在一家服装公司做生产管理,公司里真正的上海人其实并不多,大部分是从外省过来的新上海人,他们学着上海人说上海话,穿着打扮都朝着最精致的样子去描摹,他们有着一股劲儿,后来我才明白,那股劲儿,就是要打破这座城市的界限,彻底融入进来的一股力气。

    从小到大,但凡一个外省人,都会听闻上海排外的传闻,说起上海,大多人都咂嘴啧啧,表示他看不起我,我还看不起他呢。

    记得09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到北京,当时和一个中传的研究生大哥聊天,说起北京和上海,他不假思索地说,我当然更爱北京,北京就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啊,人人都说普通话,谁也不会计较你到底从哪儿来的,北京有一股土气,但是这股土气至少让你觉得你的存在是不违和的,但是上海不行,就光是语言这一项,就把你排挤在了外面,上海太不友好了,当你看到那处处繁华的时候,你始终觉得那是一座离你很远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