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这个公主不简单之历劫 > 第379章 行动
    第三种是乱开玩笑的人,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玩笑都不太动听,即便是再好的朋友,说多说重了,也会介怀。我知道我胖我黑我这不好那不好,但请你不用老是提醒我。有些社交强迫症朋友,专业活跃气氛,尤其在人越多的时候爱拿你开刀,开的玩笑大家是笑了,你心里却装载了一整队洋枪大炮,可惜怒火没地儿发泄,还只能憋屈着陪大家一起笑,告诉他们哈哈哈是啊我胖我黑我矮穷挫哈哈哈哈。

    之前流行一些句子,说真正的朋友就是不在乎对方开的玩笑,即便互相损也不生气。但其实一张损嘴一句玩笑,是要分场合的,在关键时刻戳穿迷途的朋友,至于其他时候,就给朋友一些安稳的存在感吧。至少于我而言,身边玩的好的那几个朋友,每一次见面就会互相称赞,哇你又帅了,哇你衣服在哪买的好看诶。没什么,要不是这么“虚伪“,我们的友情能走到今天吗。

    友情跟亲情不一样,亲情生而注定,坚固牢靠,而友情里的我们,更难,因为靠选择。选择一个值得真心对待的朋友,要承受多少背叛谎言告别的可能,才能在最好的年纪里,长久地并肩。这一生遇见太多人,我们越来越容易因为一件小事而两个人交心,但却在绵长的时间里,滋生说不清道不明的利害关系,让我们也有片刻的迟疑,谁才是真正对你好的。

    但人有种本能,就是后来喝过好多饮料,还是只喜欢那种口味的果汁,看过很多风景,还是只记得印象最深的那个地方,遇见再多人,还是能从世界中心,找到自己爱的人在哪。

    只要确定自己爱的是谁,就可以不在乎对方的唠叨碎语,不在乎凌晨打来的抱怨电话,不在乎给你发来的任何没头脑信息,不在乎曾经说过的那些不动听的话。然后专心而虔诚地对他好,不求回报。

    这是我们长久以来的任性,改不掉也挺好,反正朋友不用多,对的人就是那几个。

    生活中有一类人,需要他的时候看不见,不需要的时候第一个出现,然后告诉全世界,他可歌可泣的奋斗史,以及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是如何鞠躬尽瘁的。靠着一张嘴怒刷存在感,声泪俱下,奥斯卡都欠他们一座奖杯。

    前阵子跟l吃饭,全程都听她唉声叹气的。我固有印象里,l的人设就是个笑话,大小事都一笑了之,她眼中的世界就是密密麻麻的弹幕,整齐刷着“哈哈哈哈”。有人说她傻,她懒得解释,笑一笑能解决的事,绝不花多余的力气偏执。

    所以当她告诉我最近被公司同事影响心情,我倒是很意外。l跟很多女生一样,没人爱,也不知道爱谁,唯有朝九晚五的工作给寄托。不过就在上个月,部门新来了一个舞蹈学院的妹子,整天埋头刷手机,最可怕的是吃饭的时候还玩直播。上班头几天就在团队里非常精准地找到老好人(如l),娇滴滴地让l给她想个策划,帮她改一个高大上的ppt,结果在领导面前花式秀方案,好像整个策划是她一人所为。

    存在即合理,这种人又不是珍稀动物,谁不碰上几个。记得我中学同一个板报组的宣传委员,在我吭哧吭哧把所有字儿啊画的搞定,隔周获奖之后,一溜烟跑到主席台上,说自己辛苦还不忘感谢班主任,大家齐刷刷的掌声给了她。我一颗少年心无处安放,幸亏宣传委员长得漂亮,要不然我很难原谅她。到了大学社团,团领导太傲娇,社团形同虚设,我们几个新生加入后搞了点花样,结果被领导给熄了火,还大言不惭地说,他有经验,要听他的。后来那社团关了。

    这两年出了三本书,自己的公司又是做影视宣传的,没少认识人,但这个圈子跟我想象中不同,很多人靠嘴巴打擂台,让你想掏心掏肺信任一次,都会发现对方其实根本没能力,又不愿真心为你使劲。你以为的所有得到,不在最后一刻写上你的名字,就永远不能相信它是你的。

    这些人本着自己一毛钱的身价,却总说自己干了一百块的事。跟他们共事,难免憋屈又来气,但其实听他们言语的人,大多数对他们的斤两心知肚明,只是不必要拆穿罢了。花高价买了次品,哪怕当下被蒙蔽,时间久了也能看出端倪。

    有个朋友大学毕业那年,我刚在微博上开始画画,手写句子。她刚结束实习,就养了一身伤,她抱怨道:“公司有个变态组长,写计划安排的是我,写稿子的是我,特么连稿子换个行都懒得动要我来弄。等这一切都完成了,一定要发给他邮箱,因为他要删掉我的签名,再转发给客户……我对外面的世界很迷茫。”

    我只给她了一点建议:做好自己的事,维持低调,适时张扬。现实世界有很多贱人获胜,不能评价他们好还是坏,这不过是待人处事的价值观不同罢了。他们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不在乎任何人眼光,但失去了什么,他们自己清楚。我们就心平气和地看这些人“耍贱”吧。

    我还跟她说,居然有人喜欢我那些简笔画,他们还说我的字写得好耶,我必须要嘚瑟一下,好在我坚持了。

    犹记得中学时的美女宣传委员,已经结了婚,生了小孩,不过胖了点,生活淡了点。她很幸福,我也很幸福。幸福到似乎看见站在主席台上的人变成了那个我最熟悉的少年,他捏着奖状的手在抖,胖嘟嘟的脸颊一片红晕,他看见我,朝我眨了下眼。

    人生这段旅行还长,列车停站无数,无法选择上来的乘客是哪种人。倘若遇上,我不会跟你置气,既然你这么牛逼,那麻烦你把这些傻逼的事搞定。只要你别伤害我,最后随便你添油加醋,加多少夸张比喻修辞都没关系。倘若有一天你飞高飞远,我也绝不羡慕,我会祝你永远开心,以及提醒你,飞久了会累,当心掉下来。

    平凡的我们就在睡前张扬一下,感谢这一天过得挺精彩,明天继续加油。

    这是我去年最爱的动画,刷过两次,第一次看是在电影院,无奈当时刚旅行回来倒时差,整个状态很缥缈,看完只记得bgm很好听,人设很丑,然后,没了。第二次是在飞机上看的,彻底沦陷,电影整个后半段,好几处都忍不住鼻酸,特别想大哭一场。

    这个故事里没有反派,也是我看过的最悲伤的一部皮克斯。情节简单,设定很有创意,说人的大脑被“乐乐”“忧忧”“厌厌”“怕怕”“怒怒”五种情绪的小家伙控制,并且将人的记忆、想象、做梦的种种能力具象成实体的地标:核心记忆区,个性小岛,抽象空间,造梦制片厂,潜意识监狱,遗忘深渊……故事中的女孩与五位情绪小人从未谋面,却被他们深切影响着,一路唤起回忆,感受爱。

    如若我们都是一部程序,那人生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做一个积极乐观,永远充满热情的人。所以一提到“悲伤”,就会皱眉,会排斥。因为悲伤真的太讨厌了,除了让自己眼泪多一点,看起来可怜一点,并无任何用处。

    就像电影里主导情绪的“乐乐”,拥有普世的正能量价值观,她的责任就是让主人快乐。我们每个人都奢求着脑里的“乐乐”能够永远为王,因为快乐的力量好像真的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三年前在豆瓣上认识一个豆友,他天生乐观,快乐保质期长,活跃气氛的总是他。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不出半年就升了职,连老板都说跟他共事很开心。后来他自己创业,做了线上的火锅外卖,最近刚做完a轮融资。一路顺风顺水,好生羡慕。

    但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他创业之前,得过抑郁症。他跟我说,因为习惯了乐观,就似乎被强迫着贴了标签,与人照面的时候必须微笑,手机的壁纸要用暖色的,太沉闷的电影一定看不下去,就连去ktv唱歌,都一定要点那些怪力乱神的,因为但凡唱抒情歌,就会被朋友切歌。

    外界都觉得他大大咧咧不会悲伤,所以当他工作遇到瓶颈,对自己产生疑问的时候,难过逆袭,一度无法承受。最后用了很长的时间和力气,他才承认自己骨子里的负能量。也正是因为看清了自己,他才有勇气改变,辞掉了舒服的国企工作,跟朋友一起创业。

    所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的,不是快乐,而是悲伤之后感受的快乐。

    我的小名就叫“乐乐”,大概我爸妈也想让我永远开心吧。但恕儿子不孝,没来北京之前,我是个极度内向的胖子。写的小说满是愁绪,当然现在看来算个屁,但那时太不聪明,看人看事都是电池的负极,事业停滞,朋友不真心,生活永远负分,一无所获。直到后来成熟,经过了北漂养成,练就了一身别人说不破打不烂的铠甲,披在身上心安理得,也能从中讲几个过来人的道理。

    道理如蜜糖,也被粗暴归结为鸡汤,甜一瞬饱一霎,但更多的悟性,还是需要每个人亲自体会。

    现在的我,趋于平和,不太爱难过了。但我最想感谢的,反而是过去那些悲伤。因为没有悲伤的情绪,或许我也无法体会到快乐的价值,记得那些糟糕的蠢日子,才能让我一步步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万事万物皆有对立,这就是一个多元价值的世界,就像《唐人街探案》最后立在桌面的那张白纸,有阴暗面,才能立得住光明。

    电影最后,“乐乐”包容了“忧忧”,他们互相影响,成为一体。发现没有,那些我们一路走来的回忆,快乐很模糊,难过反而好具体。但再难过,后来想想也很快乐,那个时候自己多可笑多单纯。现在我们很快乐,但时常又会陷入忧虑,因为此刻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人都怕老,所以疯狂往自己脸上涂抗皱的面霜,眼睁睁看着胶原蛋白在脸上消解。人也都怕回忆,因为越成熟越发现当初的纯真太珍贵。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是很难过,珍惜过后再失去,才最痛。

    但没关系,一年有一年的活法,今天永远有比昨天更重要的事去做,非常期待50岁变成老头子老太婆的我们,也很想看看经历那么多情绪之后的自己,那颗心究竟长成了什么样子。

    要做坚强,乐观,积极,永远正能量的人,也要允许自己偶尔内向,惯着自己的坏脾气,不忍着眼泪,承认自己还不够好。还有一辈子要经历,也欣然接受人生的起起落落,在此刻的快乐和未来的虚无里前行,这才是最好的自己。

    电影里粉红小象唱着冰棒之歌,慢慢消失了。

    过去的时光也消失了。

    过去的自己也跟着消失了。

    当初收集偶像的cd、杂志、贴纸,拉开家里的抽屉,塞满了青春的收藏,那是风光无限好的我们最得意的事。我妈那会儿常说我,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不会喜欢他们了。我用最大的力气反驳,不可能。虽然后来成熟了,生活涌进来太多值得关注的事,不再有小时候要第一时间买碟,排队去签售会,在贴吧后援一篇篇发帖累积等级的冲动,但也丝毫不影响偶像在我心里的地位。喜欢已然变成一种习惯,毕竟是一起成长的人。

    所有的喜欢都不是空穴来风,他的歌他演的戏,你可以不懂不在意,但请不要抨击我喜欢一个人的权利。

    就想起那个时候的我们,应该都是这样,生活迷茫无趣,为一点小事就能哀愁半天,但偏偏又没心没肺,对未来充满期待。

    属于我们的,才正要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