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天上掉下个林书生 > 第36章 我真不是科举的材料
    林家今日的晚餐颇为丰盛,有杂面馒头,有菜汤,还有一块煮的稀烂的狗肉,林大娘怕林婉儿胃肠不好,还特地熬了一锅苞谷茬子粥,这在贫户家中属于丰盛的一顿饭食了。

    现在这连年大旱的年景里,就是连地主家里可都快没有余粮了,今夜能吃上一顿饱饭,林大娘和林婉儿都很满足。

    只是林寿脸上挂着一张愁苦的表情,双眉之间挤出了一道深深的沟壑,这顿好不容易可以吃饱的饭食,吃在他的口中味同嚼蜡。

    因为,林婉儿一直在跟林寿谈论即将到来的“秋闱”,也便是秋八月举行的“乡试”,这场关乎所有秀才前程的科举考试,在每个书生的家中,都是一个特别隆重的日子。

    对于《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一窍不通的林寿,可是万万不敢多嘴,生怕再露出马脚,只能听着林婉儿絮絮叨叨的声音,有一声没一声的回应,完全没有了今日在王家府邸破案时挥斥方遒的潇洒和霸气。

    或许在林婉儿心中,本次秋闱是林寿能否重振往日声誉,也是重振林家门楣最好的机会,但在林寿的心中,那场考试更像是能勒死他的绞刑架。

    就他那本事他知道,在大明朝稽案追凶破个窃贼案跟玩儿似的,但是若论科举考试,他不考则已,一考必定名落孙山!

    这事儿还不能直接跟林婉儿说,因为在林婉儿的认知中,他的哥哥是个才华横溢的秀才公,十年寒窗苦读,弱冠之龄便已能在府试中独占鳌头,虽然现在病躺了一年多,但是距离秋八月的秋闱还有半年有余,足以让他重新熟络《四书五经》,考不中头名解元,考个孝廉举人还是可以的。

    所以在饭桌上,林婉儿完全没有询问林寿的意思,就已经开始扳着手指头为他规划未来的路程:

    “哥,你当了举人后,咱兄妹俩得去咱爹妈坟头上好好上一捧香,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儿,得让咱林家列祖列宗都知道才行,这可是咱爹临死前嘱托过的,可不能忘掉!”

    林寿只能垂着头,脸色愁苦的小声应道:“好,给爹妈上香。”

    “还有啊,哥,你当了举人后,可万万不要再跟那些狐朋狗友来往,更不可骄奢淫逸,还得准备来年的会试,咱爹可说了,咱林家上倒八代都没出个进士,这一辈实指望你能中个进士,这样他在下面也算是能对得起咱林家的列祖列宗了!”

    “好,争取中进士。”

    “还有啊,哥,等你以后当了官,可得当个清正廉明的好官,秉公执法,不能贪污舞弊,得为百姓多做些好事儿,就像戏词里的包龙图,得是个万人称颂的青天大老爷,这样才能给咱林家赚名声,咱爹妈泉下有知也能欣慰!”

    “好,当清官。”

    “还有还有,哥……”

    林寿脸色通红,这完全是骚的,又不敢多吱声,耳听着林婉儿有板有眼的规划,眼泪都快下来了:丫头啊丫头,你对你哥哥是咋来的信心啊?

    更可恨的是林大娘,一直在旁边搭腔,随着林婉儿的絮絮叨叨,也絮絮叨叨地说着哪家哪家的秀才中举后没有去上香就疯了,哪家哪家的举人入仕后当了个人人喊打的贪官,又是哪个哪个贪官去年刚在菜市场被刽子手砍了脑袋……以此让林寿引以为戒。

    好像在她们的心中,本次秋闱,林寿注定会榜上有名似的。

    这让林寿很无语。

    吃罢了晚饭,林婉儿又喝下了林大娘熬制的参汤,气色好了不少,只是那点参须,还远远不够治疗她那双腿上的寒毒,不过总算是聊胜于无,多少让林寿微微放了点心。

    林婉儿躺在床上,临睡前还不忘多叮嘱了自家哥哥两句,让他多读书,别为灯省油,林寿温言劝了两句,她才缩在被窝里沉沉地睡去。

    油灯下,《四书五经》早被林大娘整整齐齐地堆在了桌上,笔墨纸砚也已全部摆好,这是林书生生前唯一仅存下的文房四宝,一直被林婉儿视若珍宝藏在被褥底下,直到今日才让林大娘重新翻出来。

    书桌上,笔头上墨汁已经干枯,纸张已经微微泛黄,墨条和砚台也有些陈旧,林寿端坐在竹凳上,背对着林婉儿,循着脑中的记忆,先在砚台中倒了些清水,拿起墨条轻轻地研了一点浓墨。

    然后,铺平了纸,添饱了笔,林寿丹田深吸一口气,执笔,提腕,在这泛黄的大纸上笔走龙蛇,挥笔泼墨。

    少卿过后,一行大字,犹如狗爬一般出现在纸上,林寿握着毛笔,一脸的失败,果然,他写出来的毛笔字连他自己都认不全……

    就这技术,只怕进了秋闱的考场,纵然能凑合写出一篇八股文来,主考老师瞅着这一笔臭字,也得当面把文章撕碎了扔在他的脸上。

    林寿随手将毛笔扔在了砚台里,摇了摇头叹了口气:看来,这大明朝的科举考试,恐怕他有生之年注定就甭想了,他要想当官,只能另辟蹊径才行!

    ……

    在大明朝,国朝选官,三途并举,除了科举考试外,还有举荐和吏员升迁两途。

    所谓举荐,兴起于明初洪武年间,在洪武四年未行科举之前及洪武六年至十七年停止科举之间,曾是明政府选拔官吏和人才最重要的途径,俗称“荐举制”。

    这个泥瓦匠出身的朱皇帝,深深懂得“人才是国家发展的硬道理”,视贤能为国宝,为帝之初就责令各级政府举荐人才,还曾派遣大量官员到各地访求贤能,一时全国各地很多才华横溢的学子纷纷入朝为官,直到“天顺”之后,科举日重,举荐日轻,荐举制才亦趋废弛。

    而入仕第三途就是吏员升迁了,又称“吏员制”。

    这是明代选拔人才和官员的另一种方式,也是明人入仕的一个最快的途径,所谓吏员,指的是在各级政府机构中办事的公职人员,比如在县衙内从事文书和勤杂工作的六房司吏,皆属吏员。

    明代吏员三年一考绩,六年再考,九年考满,再经吏部考试,合格者就可以授予官职,所授官职,最好的当为一县的佐贰官,比如正八品的县丞、正九品的主簿或是从九品的巡检司,这都属于大明朝有品级的官员。

    此外还有未入流,既无品级的县衙属官,包括典史,驿丞,闸官,课司大使,仓大使,河泊所大使,医学训科,阴阳学训术,僧会司僧会,道会司道会等。

    这些佐贰官和属官,再经九年“考满”和不定时“考察”后,按功过又分为称职、平常、不称职上中下三等,称职者又可提升,平常者则只能维持原职,不称职者则降职。

    这便是大明朝的吏员制了,与科举制和荐举制,同为明人可入仕为官的三条途径!

    若林寿不能通过科举而入仕,则只能选择“举荐”或是“吏员升迁”两条途径了,不过貌似他穿越的太晚了点,当今万历皇帝自登基以来,终日沉迷于后宫佳丽中,都不曾下旨令地方州府举荐过一次,远不如他老祖宗朱元璋在位时那么开明。

    其实,自书生得了秀才的功名后,就已经算是进入了这个朝代的统治阶层,在这个士、农、工、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当一个腰缠万贯的商贾,远不如当一个一贫如洗的秀才更受人尊敬些。

    所以林寿穿越后的第一想法,不是当一个富可敌国的富商,而是先当一个官吏,哪怕是从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