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电影大师 > 532.第532章 影评之死
    “哈哈哈!”

    因为叶惟这篇《是时候评测影评人们了》,丽兹连番的乐笑,真可惜没能参与,这可是历史性的时刻啊!看着普格、霍尼克特等这些之前骂他的人都在上演现形记,感觉真爽,为好朋友骄傲嘛。()

    真想看到他们的表情!会不会很尴尬?还有什么?最挑剔影评人奖?它的评选取决于影评人平均评分排行榜的最低者,一部电影想得到他们的好评是最困难的。

    获奖者没有让媒体大众意外,有着“全美脾气最坏的影评人”之称的《华尔街日报》的乔-摩根斯顿,比同行低了11%,这位74岁的老头历尽了影评界的沧桑变化,是现存不多的老资历。

    【我们才知道乔也已经获得普利策奖了!继罗杰-艾伯特和史蒂芬-亨特后的第三位,就在去年,恭喜恭喜。乔并没有被我们豁免,因为我们也发现了他另一秘密。乔是那个最暴脾气的老头邻居,如果他有两张嘴巴,他一整天都会在互骂中度过。他给公认的经典差评实在太多,评说《杀死比尔》“虐待演员和观众”那都不是事,但他也是《警犬追杀令》在metacritic唯一的好评影评人(70分)“我为它的滑稽感到高兴”,等等…欧文打了0分“点缀着奇怪的丢脸感觉”。这其实真是一个极好的广告“《警犬追杀令》!它能让最狂热的影评人呕吐,让最挑剔的影评人喝彩!”回头我就要看看这部电影。】

    亚军是《纽约客》的安东尼-莱恩,他还没有评过ss,自然就缺乏话题,人们的目光已经被季军牢牢吸引住了,《纽约邮报》的首席影评人卢-拉姆尼克!最挑剔的奖项被纽约帮所包揽,东海岸的风格如此,但拉姆尼克和ment)”,不,那些只是谈论。

    什么是电影谈论(movie-talk)?它正如你谈论其它一切日常生活的事物,你到某家餐厅吃了一顿饭,当你吃得高兴,你就告诉你的朋友们“那里有一家很棒的餐厅,你们都去试试吧。”当你吃得不高兴,你可能只是抱怨一句“真他马的见鬼。”或者还会告诉朋友们“那里有一家很烂的餐厅,千万不要去,太恶心了。”这就是本来,是现在,也是未来。观众们观影后还没有走出电影院,使用手机等无线通信设备上网登陆社交网站,打上一两句话发出去,就给一部电影下了定义。

    糟糕的网络影评人和80年代开始泛滥的糟糕影评人没有分别,如果有,那就是评语更短。同样,优秀的网络影评人就是优秀的影评人。但可悲的现实是网络产生的优秀影评人数量微乎其微,同时产生了大量大量大量的只懂得、只愿意、只在乎“谈论”的糟糕影评人,然后网络把他们的力量扭在了一起。这就形成了非常可怕的局面,你上网登陆到任何一个影评网站或者社交网站就可以看见,糟糕影评人无处不在,并且以他们的谈论占据着公众眼球,并影响电影的命运。

    更可怕的是没有淘汰机制,或者说不管用。那些在出版物上写影评的影评人们至少都在一条水准底线之上,而且他们有信用纪录,当他们的信用差到某种程度,他们就会被淘汰和遗忘。而互联网提供了无穷无尽无限的糟糕新血,并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糟糕影评人成为主流,迷影走到了末路,有的是对待电影的一股浮躁暴戾。

    互联网给了人们一个错觉,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懂得一切,权威在崩溃,反智在咆哮,人们变得不再相信除自己的判断之外的影评,不再需要影评。这种转变不只是发生在如何对于影评,而几乎是一切。

    有人可能会问“惟哥,你到底是站在哪边的,你不是要抨击影评界吗?”你还没看到吗?现在这就是影评界了!你、每个人都是影评人,无论一个人看电影是否思考,是否研究,是否喜爱电影,全是影评人,或者准确点,影谈人。

    评论的末日到了!

    拿破仑曾有言“什么是历史?只不过是意见一致的谎言罢了。”这句话可以用于今天和未来的影评上:什么是影评?只不过是意见一致的谈论罢了。

    其实在网络评论潮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还抱有很多美好的祈望,波德维尔是其中之一,他认为网络可以帮助如他这些专业人士去启蒙受众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力。多年过去,事实证明那只是他一厢情愿。一开始,争当网络影评人的网友多数是迷影人,对电影和电影评论都有着尊重;很快的,他们都被淹没了。

    我不确定在这种时代大潮下,影评界将会走向何方。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80年代的重现,时代给了我错觉,以后影评界依然会生生不息,找到它的出路。毕竟互联网确实也造就了很多好事,更多普通观众能成为影迷,而影迷则能接触到更多的影评文章和学术文章。往乐观去想,总会有一些英雄人物应运而生。

    但我持悲观态度,虽然我希望它会越来越好。

    佛教有句话叫“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桑塔格将其理解为:“佛教中最美的观点之一就是,如果你其实身处人生某个没有痛苦折磨的时刻,那么,你就有义务去发现一些磨难,让自己与之接触。”

    如今的影评界已经是妖魔鬼怪横行霸道的最苦难时刻,是生或死的问题,也祈愿优秀影评人们不畏变革,让我“令人难以置信的、激动人心的紧张、肾上腺素狂飙、惊掉下巴、壮观的结局、完美的程度。”

    最后还要告诉专栏读者们一个消息,这就是本专栏的最后一期文章了。

    从2004年4月5日第1期的《胶片之死》到本期2006年10月16日的第133期的《影评之死》,结束得很美不是吗?这几天我意识到是该结束的时候了。如你们所知,我15岁起至今拍了三年电影,“非常不错的表现”,在《灵魂冲浪人》之前我一直都被各个评论界捧着,如果谁跟我说“影评界出了问题”我多半只是耸耸肩,“令人费解的”。

    但最近从《魔女嘉莉》起影评界就给了我巨大的批判冲击,我看到了更多,对于电影、影评、影评界,以及对于自己。

    这几天我抨击了很多的糟糕影评人,这件事却也让我变成糟糕影评人,或者我一直都是。总之当尝到自己的作品被他们无理地批骂后,我感到出离的愤怒,这也意味我看待影评的态度已经改变,电影人的那部分在我脑子中瞬间占据更大地位,我开始同意一种论调,世界上没有哪怕一部的用心烂片,无论好坏,我会给所有用心制作的电影打满分,我清楚它们背后的荣誉。

    但那不是影评,而我只会越来越这样,我不可能真正客观地看待一些不尽人意的用心烂片了,我无法写出我理想中的影评。这是一道选择题,当一个评论电影的人,还是当一个制作电影的人?我没有犹豫的作出选择。

    我既然写不了影评,如果只写些心情日志、行业见闻也不如就顺应时代放在社交网站上,偶尔想发纸媒文章就投稿吧。

    所以就是这样了,“viy说了”专栏正式关闭。

    不过,我当然仍是个影谈人,谁不是呢?现在是2006-10-16,影评还没有死,正被互联网掐住了喉咙,处于濒死的边缘;很快,进入2010s年代,影评就会死去,死在传统媒体上,死在互联网上,也许这一次就真的死了。

    再见,詹姆斯-艾吉,再见,宝琳-凯尔,再见,罗杰-艾伯特,再见,安德鲁-萨里斯,再见,以斯拉-古德曼,再见,苏珊-桑塔格,再见,大卫-波德维尔,再见,迷影英雄们,再见,电影评论。

    你好,电影谈论。】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