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石竹花 > 第三十章 春暖花开
    ();

    1

    春来鸟声脆,“间次第新”。

    是选在一个星期天,五奎所在的六级二班,决定集体组织去县城西边的佛来峰春游。

    具体要求:自愿参加,不做硬性要求。

    为此,今年新春开学后跟五奎成了同桌的苏云,便悄声问五奎:

    “你打算去吗?”

    五奎不无为难地回道:

    “诗人说:‘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我当然乐意去——长这么大,那地方我还没去过呢。只是——这怎么去呢?步行不可能,太远了······”

    苏云:

    “这个好办,我可以借我二哥的车子来。我二哥他在供销社上班,离家就几步远,先让他走着去上班也没啥。”

    “可我还没学过骑车呢,不会骑······”

    “那就到时候我带着你咋样?嘻嘻。”

    “这、这怎么可以?那还不让人笑话?”

    “嘻嘻······那要不到时候,就跟别人串换一下呗——男生带男生,女生带女生。这样可以了吧?”

    “嘿嘿,这主意倒还不错。”

    对五奎与苏云来说,两人自入学高中,以“开门红”的喜剧方式开启了他们之间的相识与友谊,两个人的关系便在稳步发展着。

    今年一开学,当班上重新调整座位,两人又成为了同桌,这对他们之间的接触与交流,无疑更是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他们的相处交往,从起初的谈读书,谈学习,话题慢慢便扩展到了一些生活点滴之类。

    自然,这无形之中,也就促使他们相互之间的印象与了解得以逐渐加深起来······

    2

    五奎他们班的春游活动,带队老师是教他们语文的班主任,也就是那个对学生说话也会满嘴“伙计”的胶东人梁锦波。

    梁老师是曾经的师大高材生。妻子是他大学时的同学——也就是现在教授五奎他们班化学课的姚月老师。

    据说,当年梁老师曾在一所城里的中学任教,是因为犯了啥错才被下放到这乡下来的。

    至于那其中的细节,外人谁也不清楚。

    而他自己偶尔谈及时,也不免会欲言又止,只剩了叹息摇头······

    这个被贬的梁老师,他注定是要成为让五奎人生中受益匪浅、感念一生的人。

    梁老师从一接手五奎他们这个班级,他很快就注意到了五奎这个头脑聪慧、喜欢读书而又颇具文学天赋的学生。

    对于一个出身于中文系、也曾怀揣过文学梦想的语文老师,遇到五奎这样的学生,梁老师心生喜爱并努力想为之做点什么,那是很自然的事。

    尽管时下学校并不重视文化课教学。就语文而言,课堂上往往是以学习报纸上的社论文章为主要内容的。

    可是,对待五奎这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梁老师却并不放松。甚至他还会有意识地给五奎“吃小灶”;

    他即给五奎讲授一些有关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还偷偷拿出自己私藏的文学书籍,指导五奎阅读。并要求五奎写出读书笔记交给他看。

    并且,他还会就一些问题,时常跟五奎进行一番讨论,以引导和提高五奎的认识与理解。

    同时,对于五奎喜欢写日记的习惯,他不仅给与了热情肯定,还不忘鼓励五奎一定要坚持下去······

    梁老师的家就在学校的家属院里。那再普通不过的两间小平房就是他们夫妻的起居之地。

    他们的厨房一直都是一间用烂板子破瓦、靠着院墙临时搭建的,按迷信说法颇有点不吉利的那种“刀背房”。

    五奎因为常常跟梁老师会有一些交流与互动,所以断不了时有出入梁老师的家门。

    有时候,五奎一去梁老师家,师生两人越唠越有话说,往往就把时间给疏忽了,不免一坐就是半天。

    这样一来二去的,这师生二人的关系自然显得有些非同一般。

    而两人的师生情谊,也就在这不知不觉间逐渐深厚起来。

    有时当家里有点啥好吃的稀罕物,梁老师夫妇也会实实在在地留下五奎一块吃。这让五奎跟梁老师夫妇的相互关系,也就越发有了一种一家人的感觉。

    甚至到了有一天,那是姚老师过生日,小酌一杯便面露微醺的梁老师,竟然对坐在旁边陪着他的五奎,调侃地回忆起了自己跟妻子的感情往事······

    原来,早在大学读书那会,梁老师便对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姚月情有独钟。

    而那时的姚月对他也是心有所属。

    毕业时,两人又恰巧被分配在同一学校上班,真可谓是天赐良机。

    然而,正所谓“好事多磨”。这样一对有情人,谁知却是因为两人都点太“拿捏”,工作相处一年多了,他们竟还老就“揣着明白装糊涂”,愣是谁也没有勇气去捅开两人之间的那层窗户纸!

    到最后,还是梁老师实在忍耐不住了,于是便心生一计······

    是在偶尔的一次机会,梁老师得知了姚月有一个最大弱点,那就是平生最害怕毛毛虫。

    一个星期天的晚上,饭后的梁老师,“目的不纯”地来到姚月房间里稍坐一下就起身告辞。

    当刚送走梁老师折身回了屋来的姚月,正想到床沿坐下。猛然间,她就看到了床沿上有一只可怖的毛毛虫,正在身体一弓一弓地爬动呢!

    这令她顿时就是毛骨悚然,不禁发出了一声惊叫。

    说来也真是神速得很,就在姚月这里惊叫声刚起这功夫,说时迟那时快,房门砰地一下便被推开,梁老师一个箭步就冲了进来,忙问咋地了。

    一见梁老师进来,惊慌失神的姚月,二话没说便扑了上去,一下扎进了他的怀里······

    事后,当姚月不无纳闷地问起梁老师当时怎么反应得那么及时,梁老师禁不住天机泄露,得意地笑道:

    “嘿嘿,这很简单——我当时就站在门外等着你的那一声呢!”

    话题扯远了,还是回到春游上。

    3

    说实话,五奎他们班组织的春游活动,对照起古人的“楼头载酒看坐,堤上行吟踏月归”,着实是缺乏了些雅致。

    但是,时当春光明媚之际,同学一群男男女女,嬉笑追逐于牛铃摇春、意趣盎然的原野,那份尽意挥洒青春的快乐,倒也痛快!

    话说那佛来峰,传说中它是云游的神仙施展法力,从远方挟来的。

    此山虽无泰山之雄,黄山之奇,但也是千古流芳,名闻遐迩。

    最可称道的,便是山上有着一棵阅尽沧桑三千载的“天下银杏第一树”,号称“活化石”。

    另外,这山上至今尚有一座名为“定林寺”的古寺遗址。据说历史上有一本著名的文学论著,也就是一个在此寺的出家之人所撰。

    如今且说:

    五奎跟同学们来到山上。刚起初,大家在梁老师的带领下,还是集体参观。

    只是在梁老师接触到了那位样子不起眼,却显得谈吐不凡的看山老头,梁老师顿时来了兴趣,遂欣然接受那老头之邀,跟那老头喝茶去了。

    于是,大家这才开始了自由活动······

    站在那棵参天而立的古银杏树下,五奎面对那繁荫数亩、气势磅礴的古树,他被深深震撼之余,不由得便心生感叹起来······

    五奎还油然记起了一个从前听到的一个有关这棵树的周粗的传说;

    说是很久以前,一个女子在这棵树下暂避风雨。

    恰在这时,有一游客想实地测量一下这棵银杏树的周粗,由于不好意思让那女子从树下走开,那游客便从女子的一侧量起。

    量了七搂之后,又拃了八拃,可那女子仍站在原地未挪动。游客见状,不好再量下去。于是这便有了“七搂八拃一媳妇”之说······

    五奎正在树下旁若无人地思想着什么,苏云朝他凑近了前来,笑着问他道:

    “出啥神呢?莫不是想要学一学老和尚打坐,参禅悟道吧?嘻嘻。”

    五奎不禁由衷地:

    “参禅悟道不敢说,我就在寻思:你看这棵树,这都几千年了,如今却还活得如此枝繁叶茂。可这世间几千年,人类一茬又一茬,早已经轮换了不知多少代。由此想来,人生一世真的是太短暂了。可是······我们······”

    见五奎欲言又止,苏云追问道:

    “你想说什么?”

    五奎思虑着感叹出一口气,这才开始说道:

    “你看像我们,论年龄,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了。可我们现在——说是农民,但我们还没正经在地里务农过;要说是学生,现在却又整天价放羊群一般瞎混······”

    “你不是一直在努力吗?”

    “努力啥?”

    “你咋这样问?你以为我看不出来呀?要说别人现在是瞎混日头,我承认。可你不是······。”

    “不是又能咋样?”停顿了一下,五奎没有进一步地明确说明什么,只是口吻持重地接着道:

    “其实,看看现实,再看看书上说的,都一个样——世上的事一言难尽;理想往往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换句话说,你努力去耕耘播种了,到头来却不一定就会有收获······。”

    “那······你这是对自己没信心?就是那种所谓的‘悲观主义者’吗?嘻嘻。”

    “不,似乎也不是······反正······嗨,我自己一下也说不好······、”

    苏云看着五奎思忖了一下,神情郑重地:

    “······我觉得前几天咱们作文课写论说文,你那篇作文的意思不就挺好的吗?”

    苏云的话,这让五奎想起了自己前几天前所写的作文——题目叫作“有志者事竟成”······

    下一章节的标题是:山路弯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