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战场英魂 > 第40章 红枪会与大刀会
    ();

    楞娃一气之下离开东北军驻守的村子朝西边狂跑,跑了没半个时辰,他又怕东北军会追他,又折向南跑,跑一个时辰又往西跑。这样跑到天黑,他自己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这一路狂奔,累的筋疲力尽,跑的气喘吁吁,肚子里还饿的饥肠辘辘,大刀扛在肩膀上压得骨头疼。举目四望,荒野里连个村子也看不见,更别提炊烟了。楞娃苦闷,往哪走都不知道了。

    夜里夜风一起,刮在身上打了一个寒噤,一种从未有过的凄凉孤独袭上楞娃的心头。这黑夜里,伴着夜风,独身一人,漫步荒野。楞娃心里仿佛揣了一块千斤的巨石。他有种迫切的想家的感觉,虽然家里什么人也没有了,爹没了,娘没了,奶奶也没了,但是家里的房子总是还有,尽避破,但是给他挡点夜里的寒风还是行的。

    月亮出来了,弯着它的嘴,斜斜的挂上半边天。

    楞娃望着月亮,跟着月亮的方向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前走,有时被横在脚前的一个土坑绊一个跟头,他毫不在意爬起来接着走。走到中夜,他没看准脚下,跑进了一片稻田,虽然田里还什么也没有,但也够楞娃欢喜的了,因为看到了田地,也就离村庄不远了,找到村子不就有吃有喝了!楞娃拄着大刀向着天上的明月膜拜,感谢嫦娥把他带到有吃的地方。他小时候听奶奶讲故事,知道月亮上住着嫦娥,嫦娥是神仙。他觉得这次是嫦娥救得他。

    他踩着稻田,爬到了一处田埂,再往前走,是一条土路,他顺着土路走了下来。没多久隐约约看到前头有一座座一人多高的黑咕隆咚的东西,走过去一摸,是一堆堆的柴草,稻草垛。楞娃冻了一夜,扒拉开一条缝钻了进去。里面别提有多暖和了,楞娃很快进入梦乡。这一觉,他第一次没有梦到杀鬼子,而是梦到了亲人,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围坐在自家的小桌子上吃饺子。他还不知道,年早就过了。

    楞娃不知道睡到什么时候,他也没打算醒,白天的阳光洒在稻草上,更增加了温暖,楞娃睡得更香了。

    他是被外面的吵闹声吵醒的,外面好像是两伙人打架。楞娃还觉得是做梦,闭着眼不想醒,可是声音越来越吵,而且开始往他睡觉的柴草垛打来,他们手里肯定还有东西,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金属撞击声。楞娃对这种声音别提多熟悉了,他虽然还闭着眼,但是耳朵密切的听着外面的动静。

    听到脚步声,至少有五个人跑近了他睡觉的草垛,他们是被追打的,有三个人倚着草垛喘气,嘴里骂骂咧咧的。

    其中一个突然叫了起来,说了句:“这是什么?”

    其他四个围过来,一起问:“哪呢,啥东西?”

    那人伸手往草里摸,抓着一根铁杆,用力一拽,好家伙,拉出一把超大号的大砍刀。

    五个人围着这把大刀不知道说什么好,每个人都试了试,都能拿起来,抡没人能抡动。

    这是人用的吗?五个人自言自语的问。

    楞娃在里面听得清楚,乐得笑呵呵的。他咳嗽一声,掀开稻草钻了出来。五个人吓了一跳,问道:“你是什么人?”楞娃觉得眼前红缨闪动,定睛一瞧,原来他们的手里都拿着一杆红缨枪。

    五个拿红缨枪的人也看清楚了楞娃,楞娃还穿着东北军的军装,他们理所当然的认定楞娃是个当兵的,那他一个人藏在这里肯定是个逃兵了!五个人有些瞧不起楞娃。

    楞娃手指着大刀,说:“是我的。”说着伸手拿了起来。

    那五个人眼都看直了,一个咽了口唾沫,问:“当兵的,你能玩的了这刀,这刀有多沉?”

    楞娃说:“五十六斤,上海,砍过一百多鬼子!”

    五个人眼中发亮,说:“你杀过鬼子,鬼子长什么样?”

    楞娃没回答他们,问他们五个人是什么人,为什么都拿着红缨枪,刚才和什么人在打架,这里是什么地方。

    五个人告诉他,这里是安徽北部,他们村子叫左营盘,跟他们打架的是他们邻村右营盘的。相传他们这两个村子是古时候打仗,领兵的将军在这附近布下的两个营盘,后来形成的两个村子。他们是村里红枪会的,跟他们打架的是右营盘大刀会的,两家人为刀和枪哪个杀鬼子更厉害而争论不休,年轻人气盛,有时就约出来真刀真枪的比试一番,可是红枪会的总是落于下风。

    楞娃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问:“你们为什么打不过他们?”

    一个人说道:“他们村有个学过刀法的,很厉害,相传是哪位大侠的传人,我们都是家传的枪术,就那么几招,干不过他们!”

    楞娃说道:“我还没吃饭,如果你们管我顿饭,我替你们干他。”他手指着他的大刀,说:“让他们服服帖帖的,这是刀祖宗。”

    五个人大喜,说:“大哥,村子就在前边,你跟我们回村去吃!”

    楞娃摆摆手:“进村太麻烦了,你看我这身皮。”楞娃害怕再被村民当成逃兵给赶出来。

    一个青年就问:“大哥,你不是当兵的?”

    楞娃说:“我在上海杀鬼子,结果部队撤退,很多人撤就乱了,我找不到原来的部队了,就想回老家,结果遇上一伙东北军,非让我跟他们干!我不稀罕跟他们干!”

    青年说:“大哥你是被抓了壮丁,你放心,在咱们这个地界,不管什么军,都不敢抓壮丁!”

    他说完,指使一个青年回村里拿吃的。

    楞娃听四个青年讲他们这里的情况。此地属于皖北地界,自古民风剽悍,因为历来受兵祸匪患困扰,村里几乎都有自己的护村队,平日老百姓种田行商,各守旧业,一旦发生情况,各家都有青年劳力拿着武器巡逻护村。不光他们一个村子,在这一片地区已然形成一种风气,红枪会和大刀会两个村子的祖先本就是来此打仗的士兵,流传下来尚武的气息。以前当兵的在这一片走都是规规矩矩的,土匪更不敢打这里的主意。

    到了晚清,安徽人李鸿章组建淮军,成为晚清时候的一支劲旅,与湘军齐名,当时的士兵主要来自这一地区。

    卢沟桥的炮声吹响了全民族抗战的号角,此地划归第五战区,归李宗仁指挥。李宗仁充分发扬此地民风的优势,在共产党的支持下,发扬民众力量,大大小小的抗日民间武装不下百支,几乎每个村都组织了自己的抗日队伍。虽然他们手里的武器是原始的,但是他们心中抗日的热火是烧的旺旺的。

    左右营盘的青年甚至为谁能杀鬼子而每日相斗,可见热情度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