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这就是我李白 > 第四百五十三章 襄阳行
    李令问被侍卫拖出去,落魄不已,心里更是一片冰凉,一直以来坚持的信念也动摇了。ミ菠※萝※小ミ说

    “难不成我李令问看错了人吗?”李令问苦涩地自语,转身离去了。

    李令问回到府上,下人上前禀告:“国公,安陆的驿使送来了信。”

    “拿过来吧。”李令问道。

    下人把信送上,李令问看着信封,上面写着李太白奉上,国公亲启。

    李令问心中一动,迅速打开信封,拿出信纸看了一遍。

    李白上面想要了解清楚太子殿下的意图,还劝李令问不要盲目劝谏,最好是顺着太子的心意去做,以免太子殿下疏远李令问,甚至连想做什么都要瞒着李令问,那样更麻烦。

    李令问知道了李白的意思,立刻去书房给李白写了一封回信,只是可惜,李白收到这封信时已经太晚了。

    李白和孟浩然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去了襄阳,王昌龄早就在襄阳城等的有些迫不及待了。

    李白将家里的活计都交代清楚,青云市有高掌柜等人看着,李白也很放心。

    “太白,你到了襄阳要不要去拜访你那位兄长?”孟浩然问道。

    “理应前去。”李白道,“这次我这位兄长帮着我们一家到了安陆,应该去谢谢人家的。”

    “我记得这位伯父,以前来过我们白兆山的家里。”平阳道,“是他帮助我们赶走那些衙役的。”

    “嗯。平阳记住,做人要知恩图报。”李白道。

    平阳点点头。

    李白等人驾着马车一起来到襄阳,没有进城而是就近去了孟浩然所住的鹿门山。

    鹿门山上是孟浩然从小和弟弟一起长大的地方,两人在这里寒窗苦读了十多年。孟浩然的那位弟弟就是扬州的孟县尉。

    “以前我和我弟弟,还有张子容一起在这里寒窗苦读,我们三个至今也就是我一事无成了。”孟浩然回忆起往事道,“现在子容中了进士,我弟弟也做了刺史,就剩我一个闲云野鹤了。”

    “其实这么些年我也想明白了。”李白道,“人这一生,也就是有和无的问题,有就是有了,没有也没什么大不了。照样还是在蹉跎中,过这未竟的一生。”

    “你这话说当真是看开了。”孟浩然笑道,“人这一生,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孟浩然和李白把行李放在这小院中,李白给孩子们打理了住处,一行人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再去了襄阳城中。

    “你去寻你的那位好友,我去寻我兄长道谢。”李白道,“最后去你的鹿门山小院里相聚。”

    “好。”孟浩然点头,两人分开行动,李白带着孩子们去了襄阳县衙,去寻李皓。

    李白差下人去告信,自己带着两个孩子等候。

    “父亲,你说你是你们那一辈中最小的是吗?”伯禽问道,“我是不是也是最小的?”

    “以前在蜀中我们一家人,我的父亲和那些叔伯兄弟都住在一个院子时,我是我们那一辈最小的,排行十二。”李白道,“后来两位叔叔离开蜀中后,不知有无再生子嗣,我就不一定是最小的了。”

    “我们有很多堂叔伯吗?”平阳问道。

    “在我之上就有你们十一个伯父了。”李白笑道,“说不定还会有不少叔父。”

    “我们家人好多啊。”伯禽哇一声道,“那我们那些伯父都在哪里?”

    “这里便有一位,在蜀中的大匡山还有一位你们的伯父,不过出家了。”李白想起李贾来,心想自己这么久没有回去蜀中,也不知道他如何了?

    “那么其他的伯父呢?”伯禽道,“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大家都四处谋生,很多都已经许久不联系了。”

    进去报信的下人出来道:“几位请,县尉公务繁忙,本想着出来迎接,很是过意不去。”

    “无妨。”李白笑道,“我们亲自去找他不碍事。”

    李白带着两个儿女一起进去,见到李皓正在一处堆积了许多公文的案后,埋头批阅。

    “堂兄,你也太忙碌了。”李白看着这满案的公文道。

    “你们来了。”李皓起身笑道,“快坐,你们来的不巧,到了月末,总是堆了不少公务。”

    “伯琴,平阳,还记得伯父吗?”李皓笑道。

    “当然记得了,伯父好。”平阳和伯琴行礼道。

    “好,哈哈,两个小家伙又长高了。”李皓笑道。

    “多谢堂兄之前出手相助。”李白行礼道,“我的亲眷幸得照顾,没有受罪。”

    “你还客气起来了。”李皓道,“不过你之前这个甩手掌柜做的,放着儿女亲眷不管,跑到长安胡闹,幸亏你保住了小命,不然这么可爱的儿女,你忍心不顾了?”

    “我之前确实亏欠了他们。”李白道,“堂兄你就不要说我了。”

    “不说了,你回来就好。”李皓道,“这次你在长安可是闹出了不小的动静。怎么样,没事吧?”

    “我这不在长安好好出来了吗?”李白笑道,“离开长安后,我一路就到了东鲁,接了儿女,也见到了叔父。叔父他老人家很硬朗,不过日子过的有些清贫了。你也该回去看望一下才对。”

    “我也想去啊,只是公务缠身,不是我没时间,就是他没时间。”李皓道,“父亲他越老越是喜欢清贫乐道,咱们大伯留在任城的产业也还在经营,可是父亲有钱也不愿意去过奢侈日子,经常把钱接济给百姓。”

    “叔父是清正之人。”李白道,“关心百姓疾苦,我们李家的家风本就如此。”

    “没错。”李皓道,“我们李家在蜀中时就在当地很有名望,这倒不是自夸,平阳伯琴你们记住,我们李家从来出来的都是这般人物,无论站在何处,都保持着良善平等之心,忧心百姓疾苦,助人则是助己,秉持一心,通明大义,明白吗?”

    “是,叔父。”两个小家伙乖巧道。

    “太白你这两个小孩子很像你。”李皓笑道,“眉眼和性子都有我们李家人的风范。”

    “好了你就别夸他们了。”李白笑道,“咱们小时候调皮的很,倒是没有他们乖巧,我还记得我六岁你就带着去醉春楼里呢!”

    “哈哈,你还记得。”李皓大笑道,“你小子当时说你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可我怎么都觉得你早就知道。”

    “我到了那里才知道的。”李白笑道,“小时候我可是聪明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