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普州太后 > 第四十五章 宝玉出面
    一个月后,刘尚忽然听说许宝玉已经从洛阳回来,而且住入了成都官驿之中,于是立即前往驿馆拜望许宝玉。

    许宝玉为什么这么快就返回了成都呢?

    原来,董钧和许宝玉在路跋涉数日,那日到了东都洛阳。董钧先让许宝玉在官驿里住下,自己直接入宫面见天子。

    刘秀道:“董爱卿辛苦了!那个许宝玉是否已经听召入京了?”

    董钧回答:“许宝玉正在馆驿之中等候皇上召见。”

    刘秀立即道:“快快宣召,朕要立即见他!”

    宫中太监立即前往官驿,宣召许宝玉入宫见驾。此时刘秀已经退朝,便在寝殿之中召见了许宝玉。许宝玉上得寝殿,看见刘秀果然仪表非凡,于是立即上前拜见,口称:“西蜀士子许宝玉拜见吾皇,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秀谦虚地道:“此非朝堂之上,许先生不要如此多礼,快快平身!”说罢,命令太监搬来了椅子,让许宝玉和董钧分别坐下,陪他聊天谈话。

    刘秀道:“王莽篡夺我大汉江山,导致天下扰攘不宁。朕起兵于草莽之间,得到天下英雄豪杰们的帮助,重新恢复了汉室,天下人也因此得到了安宁。朕又沿袭我朝旧日制度,大举天下孝廉、贤良入仕,以图治理和振兴国家。你的父亲许崇信、岳父王修,均在益州举荐之列,然而他们一再辞让,始终不肯入朝就仕。后来,朕又让他们邀请你入朝辅佐,你也总是借故推辞,难道真是朕的德行有亏,你们才不肯辅助我吗?”

    许宝玉不慌不忙地解释:“皇上,许宝玉有言上奏!当年我许氏先祖也曾经在朝廷衙门中任过官职,岳父的先祖也侍奉过前朝宣帝。但是我祖父却留下了遗嘱,叫我们不可入朝致仕。这是什么原因呢?除了看不惯王莽等人的专横弄权之外,其实另有苦衷。所谓治国之道,总要君明、臣贤、民朴。试想王莽当年能够得势,除了借助他的外戚身份外,朝中大臣们只顾个人得失,不计天下利益,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才导致江山易主。今日天子虽然圣明,朝臣未必尽是贤良。我与父亲、岳父又懒散惯了,所以不能入朝事君,并非我们不敬重皇上。其中苦衷,还望皇上能够明察。”

    刘秀听了,又问:“这就是你宁愿向董钧提出五条国策建议,而始终不肯入朝致仕的原因?”

    许宝玉忙道:“我之所以不愿意入朝,其实还有原因!”

    刘秀诧异地问:“你还有什么原因?”

    许宝玉道:“我治学多年,十分推崇道家学说。但自从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已经成为了我朝治世的纲常。我如果进入了朝廷,必然与朝中大臣们政见不同,也会经常在皇上面前与他们争论不休。这样不但不能帮助皇上,还会给皇上增添许多的烦恼!这才是我难以入朝事君的最大原因!”

    刘秀听了,半晌做声不得。要知道,黄帝虽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老子也曾经是孔子的老师,但他们对国家政治的见解与儒家学说却是大相径庭。西汉以来,虽然儒家学说占据了上风,但两家学说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刘秀重建汉朝以后,两家学者仍然各执一端,长期在朝堂之上争论不休,已经使得刘秀深感头痛了。

    刘秀知道此事勉强不得,于是道:“对儒家与道家的争论,朕的学识有限,不敢妄加评论。你崇尚道家学说,也是人各有志,无可非议。但你是否可以留居京中,一来让朕随时请教,二来你也可以悉心研究道家学说嘛。”

    许宝玉尚在犹豫之中,刘秀又道:“现在太学之中有个十岁的童子,姓张,名陵,沛国丰邑人,乃是留侯张良的第八世子孙。张陵七岁时候开始精读《道德经》,深明其中大义,又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在故乡的时候,张陵的学生就达到千人。朕召他进入太学府中深造,他竟然连先生也常常加以诘难。”

    许宝大吃一惊,不相信十岁儿童就有如此的造诣。刘秀看了出来,道:“你如果愿意见见他,朕可以立即召他入宫,你们可以多多讨论!”

    许宝玉表示同意。

    于是,刘秀立即宣召张陵入宫。张陵来到。许宝玉看见张陵果然仪态非凡,小小年纪已是一代宗师风范,不由得深感意外。

    刘秀道:“这位便是西蜀过来的许宝玉先生,他想听听你的道家理论。”

    张陵看了许宝玉一眼,不慌不忙地道:“宝玉兄乃是西蜀著名的道家学者,张陵得以相会,幸甚,幸甚!”说罢深深地一揖。

    许宝玉慌忙还礼,又道:“张陵弟天生神童,宝玉不胜羡慕之至!”

    董钧在旁边笑道:“你二人何必如此客气?只是我也想听听张陵的道家之说,还请神童早些赐教!”

    张陵不慌不忙地道:“董先生乃是当代名儒,岂敢说赐教?只是不知道董先生想要考察学生何事?”

    董钧道:“你倒谦逊。我问你:黄帝何以成为了我中华人类的文始祖?”

    张陵不慌不忙地道:“黄帝,复姓公孙氏,因为最早居住在一个叫轩辕的山丘之上,所以又叫轩辕氏。他后来做了天下大君,人们认为他的功德犹如土地滋养人类一般,而土地又是黄色的,所以才称他为黄帝。黄帝教导先民认识百草,开发五谷种植,使得先民的生产从狩猎改为农耕,百姓们由此得到温饱。所以天下各个部落全部尊崇黄帝,他因此成为华夏人类的人文始祖。”

    董钧道:“此话不假。可是他又怎么成为了你们道家的始祖呢?”

    张陵道:“黄帝一生治理天下,主要提倡清静无为,天下谐和。因此黄帝晚年,天下太平。于是他又思慕长生不老之法,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告诉了他修道的方法。黄帝于是修仙成道,在鼎湖乘龙飞升,这是自古以来的说法。战国时代,《庄子》称颂说:世人之中,最为高尚的莫过于黄帝,所以说道家的思想始源于黄帝。”

    董钧无语。

    张陵继续道:“但道家作为一个学派,真正的创始人应当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曾经做过周王朝的守藏史,后来隐居修道,得以成仙。他集道家之大成,著有《道德经》一书。其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概述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生存变化的规律,从而使得道家理论成为华夏一族的最早学派。孔子也只是在政治、教育方面有所造诣而已!总之,道学博大精深,学生年幼,不能阐述详尽,只是说个梗概而已!”

    董钧无法与他争辩。

    许宝玉听罢,也不由得深为佩服。原来许宝玉并非没有志向之人,他多年钻研黄老之说,早有了创立道教,成为一代宗师的想法。开初刘秀劝他留居洛阳,他心中也颇为同意。但听了张陵的说话后,知道这孩子的学识并不低于自己,因此留居洛阳的想法不免暗淡了起来。

    张陵告辞以后,许宝玉便向刘秀道:“学生虽比张陵大了十岁,但是对道家理论的研究,实在浅薄得多。况且学生家中尚有老母,又无兄弟可以分忧。还望皇上体谅学生的难处,让学生还乡侍奉老母!”

    刘秀只得同意。

    许宝玉又将赵匡、公孙慧娘的事情提出,希望得到刘秀的宽恕。谁知道刘秀竟然未作任何的答复。许宝玉不明白其中原因,只好怏怏不乐地离去。

    许宝玉回川的真实想法是督促家人尽快前往江夏。他本来不想惊动武威将军府,不料刚刚进入蜀中,便听说许黄玉聚众作乱,已经把成都一带闹得人心惶惶。这时候,许宝玉进退两难:想要不再进入四川,自己已经向刘秀说得明明白白;要是进入四川,自己就有回乡帮助妹子作乱的嫌疑。思来想去,许宝玉索性住进了成都的官驿之中。

    刘尚的突然来访,许宝玉事先明白了他的来意,预先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刘尚首先询问了许宝玉入京见驾的情形,然后道:“先生乃是世上高人,难怪皇上如此器重。先生一时难以入仕,早晚必成大器。你和董大人赴京以后,蜀中又有许多的事情发生。我想请求许先生帮助斡旋,不知道许先生是否愿意?”

    许宝玉道:“如果事关蜀中苍生福祉,宝玉虽然是个布衣,也愿尽微薄之力!”

    刘尚于是将王硕如何献计捉拿许黄玉,先是苍山姥姥出了面,后来又有泰山三童的卷入,再后来是赵匡、雷迁等人设计擒拿了王硕的情况一一加以说明。

    许宝玉道:“我家妹子竟是蜀国公主出身,又与江湖上人物关系如此之深,宝玉以前确实并不知情。但他们劫持朝廷官员,虽是由于王硕一再逼迫造成,也是明显的违法犯罪行为。不过,他们好象并无反叛朝廷的意思。皇上已经同意了我提出的五条国策建议,其中就有赦免他们这类人物的内容。因此,我建议大将军妥善处理此事。我认为,应当一方面上疏朝廷,说明赵匡和我妹子当年之事,请求皇上圣断。如果有了圣旨的赦免,他们自然安心下来,大将军也不会再受到别人的挑唆和逼迫。另外一方面应,当敦促赵匡他们尽快释放王硕等人,以便平息蜀中事态。”

    刘尚大喜道:“许先生金玉良言,让在下茅塞顿开!当今皇上仁爱无比,想来一定会同意赦免他们。只是赵匡那边,还请许先生不辞劳苦,代我前往疏导才好!”

    许宝玉道:“此事我当竭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