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万历恶霸地主 > 第二五八章 历史真乃有宿命
    四川战役先灭敌军,再取地盘的方针是战役前就确定的。等护卫队杀到重庆,张献忠再一死,取四川还有什么悬念。

    此时论兵力计算大西朝不算地方民团、乡丁、团练之类武装只剩下不足二十万。这点儿兵力比十师护卫队也就是人多一点,加上护卫队进入四川腹地与紧要关头张献忠一死,其还能迅速布置出一个完整的防御阵势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不关系有没有这样的军事智慧,而更重要是有足够的权威。在张献忠势力中恰恰是不存在这样一个人,如果给他们一点时间通过内部协调、妥协这样的人就有可能产生。

    之所以说有可能乃是选出一个继承人容易些,如孙可望被成功推举上位,只不过他的权威性与张献忠无法比,他欲调整军事布置受到的责疑、纠葛、拖沓肯定不少,除非大家讨论认为可行,不然如张献忠可一言而决是绝对无法做到的。

    而张献忠势力的整合最缺的就是时间,所以有一个军事天才也阻止不了他们仓促转移。这是沈磊暗杀张献忠的第二个目的,为的是让张献忠的军队无法迅速调整布置,或进行时间与准备更充分的整体撤退。

    只有张献忠的军队陷入混乱与士气受挫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至于沈磊在制定作战计划时一向强调优先消灭敌军,而不是以夺占多大城市优先,乃是他的后世认识,也就是存人失地可以夺回来,存地失人人地两失思想的利用。

    正因为如此孙可望等人觉得自己逃远了,可护卫队却是优先要解决他们这些张献忠的最精锐部队。至于广安、遂宁、南充、绵阳等地也就是红通通的成熟透的果子,一碰就会掉下来,不急。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护卫队对各路逃窜的张献忠部残军紧追不舍,直到人烟稀少或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才放缓脚步。

    在这场追逐战上张献忠军比护卫队腿力也稍逊一筹,屡屡被护卫队咬住尾巴歼灭一部分。还好护卫队先遣的两个师的骑兵优先解决孙可望,围困住孙可望后抓住了三万多人及大批物资根本脱不开身,仅看管人员与物资已经有些顾不周全模样,所以护卫队仅是步兵追击才给予对方不小生机。

    就算是这样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及其他诸将逃到最后五万人马只剩下二万,亏得后来护卫队放缓步伐才一路修整与招收些人,在约定的甘洛会合时才有三万出头一点人马。

    李定国等人在甘洛会合开始诉诉被护卫队追逐之苦,回忆回忆之前傲人战相拥痛哭几场,感情倒是比以前融洽许多,同病相怜愈加亲切。

    只是左等右等不见孙可望,联想他们自己的经历知道事情不妙。不几天留在后面打听的人回来报告说孙可望全军覆没,知道肯定是真实可信,因为他们被步兵追差点儿截下来,护卫队出动骑兵追孙可望那里还能逃脱对方追击。

    不知道孙可望其实及时逃脱的众人大哭一场后约定合为一军,推举李定国为总管,然后才是讨论出路。通过讨论特别是李定国觉得当下形势护卫队绝对强大,满清也不可小觑,他们要自立已经不大可能。

    倒是李自成军、残明军队、与他们三弱联合,抱团取暖或许可以期待形势改变。这其中最可期待的转折点为护卫队与满清在长江附近打的两败俱伤,他们三家在大明旗帜下占领江南。

    如此他们可以半独立的形式占据一省之地还是有可能的,如云南之前在大明的地位。再高的要求他们现在不敢再想,觉得这个设想能成就行,于是一边向前赶路,一边联络起残明与李自成势力起来。

    李定国等人逃脱困后决定与残明、李自成部联合有些风云变幻,仍然不能改变每个人的基本价值选择。这是比较不易改变的,因为孙可望也作出了与他历史上一样的选择----投清。

    孙可望是乘护卫队暂时还没有杀过来,过泸州、合江、綦江、南川、武隆、彭水、黔江、恩施、到常德就投了清的。而且一路过来收罗兵力,收刮物资财物,到常德已经有二万多人马,也有金钱交好满清高官,最后获得一个总兵官员。

    对这个官职孙可望是不满意的,此时总兵不似混乱前一个省也不过一二个,光满清大明就有好几十个总兵。对她当过几天一方大佬的人有点儿寒碜了,可形势比人强,满清这里他的兵力实在不多,只能暂时委曲求全,主要是也没有其他地方可投。

    沈磊的护卫队倒是欣欣向荣,仅凭十万大军夺占的地盘最大。更关键护卫队从未打过败仗,他们的火枪排列起来三段击因射速快即便是骑兵不怕死地冲锋也困难,领教了护卫队的火力他知道连满清也机会不大了。

    可惜他无法,或者更坦白地说不可能投降沈磊,原因是那里不仅做不上总兵,连免除问罪也算是宽大处理。这让他根本无法接受,多年来快意恩仇、恣意而为他喜欢或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可护卫队对他们这些人的政策是公开的,对他们完全没有一点优待反而有罪必罚的。

    在李定国寻求与残明、李自成军合作时,孙可望也找到了归宿。同时护卫队也迅速将四川各地拿下,随即开始对俘虏的十万多俘虏及各地官吏进行甄别与审查,并将一部分流民及官僚士绅家族等作为移民送走后,一下控制住四川,开始进行恢复生产及建立政权的工作。

    在处理俘虏时有一些人的处理会汇报给沈磊批准,不过以往名单上这些人也就是该怎样处罚已经按相关条例定下来了,汇报给他乃是人物比较重要,由沈磊决定是否给予赦免之类。

    但沈磊基本上也没有动用过最高决定权,如之前抓住的代善、洪承畴、范文程、孔有德等人让他毫不犹豫地批准实施了枪决。另外在安葬上也没有一点特殊的地方,倒是残酷的剐刑让他废除了。

    废除剐刑乃是过于残忍,连砍头过于血腥也被沈磊半废除了,之所以称半废除乃是有些地方或有时候来不及枪决,仍然可以采用砍头或绞刑。

    除了这二项有了变动,沈磊对株连三族、九族也加于半废除,为何称半废除就是追究同样犯罪之人是肯定的外,在经济上仍然会剥夺他们的族人享受非法所得的一切经济好处与财物,后世牺牲一个人、幸福一大家的现象他也不允许。

    虽然下面的决定沈磊基本上不会不同意,但四川战役结束后下面仍然将主要人物的处理意见报告给他,由他来作最后决定,毕竟他才有最后决定权及站在全局观上处理一切,可能有一些其它考虑。

    而且这次还真有几个特殊人物需要沈磊的决定,这些人就是张献忠的十几个妾们与张献忠的三男二女五个幼儿,包括一个小皇帝该怎样处理没有条例可以参照,只能由他来决定。

    张献忠留下小皇帝倒是沈磊没有想到的,回忆一下知道有说法是这些妾与孩子该是由他处死的。只因他被暗杀的,孙可望、李定国等人才立了个小皇帝出来。

    对这样的小皇帝沈磊当然没什么忌惮之心,也没有做秀的必要。他不似满清对大明皇室那么虚伪与忌惮,满清对大明皇室包括藩王都是表面上尊崇、优待,但实际上不是找借口杀就是暗杀了,所以大明皇室包括藩王公开的连一个后代也没有留下来。

    表面上优待大明宗室实际上斩草除根、赶尽杀绝乃是满色厉内荏,最担心汉人复明有个天然中心,容易聚拢人心。

    这样的担心也是正常,历史上杀前朝皇室与已被灭朝廷、势力子弟的事不曾断过,只不过如满清这样连宗室也不放过,数十上百年仍然如此者不见。

    对此沈磊比较理解这种病态恐惧,实在是无法自信的缘故。至于他就不必如此担心一个幼儿,也不必担心被消灭的势力奉一个旧主子弟就能搅风搅雨,掀起轩然大波。。

    在他看来当然是后世观念正确,这观念就是只要给予百姓安宁温饱的生活就没有野心家能搅动的机会。加上他现在的政治模式直达基层,只要不出现内部极度腐败堕落也不可能有人造反,造反也不是奉一个旧主就能成功的,历史也未见这样的事例。

    为此沈磊下令:张献忠的妾乃是被掳平民,本身没有罪过者可放还回家,不愿或家人已找不到的可分开安置后任其婚嫁。张献忠子女可交由其母扶养,为少事可分散安置,改为母姓,也任其婚嫁,一切待遇与其他平民同等,不必优待,不可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