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三国之逆袭成王 > 第三三八章 家与国,义与义(二)
    当夷吾楼所在的街道这一片的喧嚣在时间的流逝中彻底陷入沉寂,整个蓟县城已经伴随着曙光从睡梦中苏醒过来。

    蓟县很大,即便昨夜有动则上千的人在城市的各个地方奔行、厮杀,很多人甚至到得第二天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如往常一样,开开心心地赶向集市、前往商铺、走向作坊……然后便感觉到来来往往的衙役、士卒变得多了,到得各就各位、各司其职的时候,便也在有些压抑、谨慎的交头接耳中,大概地知道了昨夜的变故,于是,情绪在“血流成河”、“改天换日”、“封城追凶”等诸多字眼的刺激下,变得复杂起来。

    他们不知所措,却也无可奈何,尤其是得知城门已封,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开放,绝大多数人只能抱怨几声,然后认命,继续过自己能过的日子。

    倒也不乏好事者,以及今日不需要忙碌的富闲和原本计划着出城的人家,或是从城门,或是从那片街道,乃至于从府衙、权贵家中过来,然后有些消息便传了开去。

    夷吾楼那一片街道已经完全封了,好些楼都在昨夜的混乱中被烧了,街道上惨不忍睹,到处都是血迹和尸首,连那些整理尸首的士卒都换了一批又一批,据说一半是累的,另一半则是精神崩溃。

    与此同时,昨夜整个城池的各处混乱中,到底是死了几个大人物,具体是谁,倒也没人敢乱说,只说还得等那些士卒官吏收拢尸体后出结果,但好些官吏平白失踪,上面还发了告示说要封城到捉拿到真凶为止,虽说这种告示很有可能是给贼人看的,却也无疑让昨夜的事情显得愈发严重,性质极其恶劣。

    有人倒是从被驱赶出街道的几个青楼人士口中得知,是辽东和乌桓的人对刘别驾和荀辽东伺机报复,此后波及了恰好在夷吾楼里聚会的一众高官,众人便也同仇敌忾一番,不乏被激起了满腔热血之人在往后的几天时间内前去从军;也有人自告奋勇,说是想要帮着找那些行踪鬼鬼祟祟、极其可疑的人,在此后的岁月中,倒也真的找到一批又一批的作奸犯科之人,肃清了附近街道的治安。

    算是昨夜这场战事为数不多的几个正面意义。

    但这些消息,大部分都是更高一个层次的权贵觉得应该让这些百姓知道的事情,在那些权贵眼中,整件事情到得如今,看似清晰,实则却更加扑朔迷离起来。

    昨夜刘政私宅府邸、夷吾楼突然被围,便也预示着分别有刘政、荀彧和一伙贼人三批人参与到战事中,而从口号、技法上判断救援刘政和荀彧的那伙人,分明预示着这两人根本就是刘正的势力,也就是说,这就是一伙贼人针对刘正展开的阴谋。

    其后,北城门突然被破,围攻刘政私宅的贼人在间隔不久的时间内撤退,这两边看似一伙人,但从人数上显示,围攻刘政私宅的贼人根本没有突破北城门,而是消失不见了——也就说,分明是有人利用混乱引发的城门兵力薄弱,趁虚破城而出。这两伙人,根本不是一起的。

    这件事情,倒也有人怀疑是有人策划围攻刘政府邸,也好分散蓟县兵力,能够让那些人出城,但这个想法很快被人否决,毕竟白天根本没有城禁,无需如此大费周章地出城,便是需要抓时机攻城门,那也应该在北城门外埋伏一只奇兵,然后里应外合破城,怎么可能这么尾大不掉,做出这么蠢的事情来。

    不过,倒也有人觉得或许便是因为那伙人突然离城而去,以至于围攻刘政府邸的贼人群龙无首,便退散了。

    众说纷纭,大多都只能凭空猜想,唯一能够知晓的是,那伙出城而去的贼人往北逃窜,分明代表着是北方的某一方势力。这也预示着,刘正与乌桓、辽东的纠纷才是这件事情的真正起因。

    而另一边,昨夜夷吾楼混乱中,参与其中的势力就显得更为错综复杂。

    单是救援的人就分成了一批又一批,包含了好几方势力。

    先是刘正的人,据说叫虎贲宿卫。

    此外,便是一群樵夫、渔民打扮的人,各个颇有武艺,不过大多数人的口音倒像是关中一带的,而且能够判断出,这伙人并非刘正的人,而是另外来支援的义士。

    而后便是一群衙役与士卒,这方面,事实上几个府衙是羞于提及的,毕竟救人不成反而添了不少乱子,怎么看都有些说不过去。

    最后便是那些佐吏门客了,这伙人有五六百人,但很奇怪的是,这些人似乎及至很晚才反应过来自家主公都在夷吾楼中,也是在刘政亲率数千弓弩手赶到、镇压住场面的时候,这伙人才姗姗来迟,简直就像是来走过场的,蠢的不行。

    至于敌人那一边,就更为离奇了。

    一开始的那伙贼人明显是要杀刘正和荀彧,及至两方逃窜后,竟然有部分人直接换了目标,朝着一众官吏下手。这其中,很多人从动机上考虑,觉得这批人与一开始的那伙贼人根本就是两批人,毕竟想要了解那些官吏的动向轻而易举,真要下手,根本无需临时起意,直接一网打尽比什么都干脆利落。

    再之后,其实还冒出来一批辽东人和一批乌桓人,听目击者所说,是闻讯赶过来支援贼人的,只不过那两批人合起来也没有过百,在前来的路上更是直接撞到了前来支援的刘政大军,还没来得及逞威风,就被弓弩手当场射杀了不少,随后便缴械投降。

    而有了这两帮人的参与,也就预示着一开始针对刘政和荀彧的那些贼人并非辽东和乌桓人,至少并非辽东和乌桓的心腹,毕竟,那百余人中反倒有几个乌桓和辽东那边比较有名的人物。

    事情打听到了这个地步,能在蓟县城中成为中等层次的权贵,一些模模糊糊的轮廓自然也描绘了出来,也知道整件事情恐怕没这么简单,这时候除非是真的蠢,要不然绝对不会再去打听这件事情,以免家族受到牵连。

    也是在他们绝大多数人觉得只要将心思藏好,不至于被拉进泥潭的想法刚刚生出不久后,刘虞病危、骑督尉鲜于银和治中赵该为了替失踪的大公子刘和照顾刘虞而退位让贤的消息传出来了,于是,人心再一次浮动。

    这不仅仅是因为刘和突然失踪,刘虞病危,也是因为在这些消息中,还夹杂着刘政退居治中,前涿县太守刘备暂代别驾统治蓟县的消息。

    整个权力中心,在混乱发生后的第二天就彻底从州牧府来到了官驿,这一瞬间的改天换日,让无数人都恍然间觉得发现了昨夜的秘密,却也都反应不过来,不知道该不该站队,甚至都不知道应该找谁去问清楚鲜于银与赵该到底是不是真心退位让贤,因为此事受益的刘备又是不是始作俑者。

    而权力的更替,事实上连昨夜侥幸自夷吾楼中逃出生天的一众重要官吏都有些蒙了,连他们都无法得知鲜于银和赵该的心思。因为州牧府被保护了起来,连一只苍蝇都飞不进去,而且,那些守卫他们一个都不认识。

    另一方面,刘备并没有前往府衙就职,甚至根本无从得知他的下落,只能收到他派人传达的口谕、印信,以至于那些官吏都看不懂蓟县的局面了,甚至还有人前往州牧府对闭门不出的鲜于银破口大骂,妄图用“幽州困顿,蛮夷肆虐”激出一向暴躁、好战的鲜于银,却根本毫无效果,反而惹来护卫的一顿毒打驱赶。

    于是,往后的几天时间内,他们只能在州牧府和刘政府邸不断徘徊,根本无心做事——或者说,也想用通过不做事来试图了解局势,然而得到的只不过是刘虞派人出来通知他们安心做事的口谕,却连到底是不是刘虞亲自颁发的口谕都不得而知。

    随后几天,有些人累了,便也如同那些因为封城闹事的百姓一样,该干嘛干嘛,有些人或是倦了或是心虚,便也辞了官,在暗处观察着局势,也有一些人露出野心,开始做实事,亦或谗上媚下——接连十几天,新旧权贵交替的端倪已经初露苗头。

    而与此同时,不少空缺都被刘备下令填补了,其中绝大多数补位的人,都是本来住在官驿的各州使者,另外一些人,则是在蓟县本就有名望、有资历的老人,至于卢植,这位刘备的老师,就好像完全不存在一般,从刘备担任别驾开始,这人就消失在了官吏候选名单上。

    当然,除了官场,关乎军队方面也有变动,只不过这方面根本没几个人能够打听到有关刘备的真正用意。

    只听说自从刘备当上别驾,鲜于银退位让贤之后,这帮兵痞也并非没有闹事过,只不过兵变很快被镇压下来,据说刘备还亲自出现在营地中过,随后就将几个兵营给封了。

    此后的几天,经过哗变、镇压、杀人种种洗礼之后,一众将领有才能的留任,没才能的剔除,所有部队也被重新打散洗牌,再之后,新的军队开始频繁在城池各处巡逻,随同府衙开始调查凶手、寻找刘和等人,关乎留守营地内的士卒到底在干什么,却也不得而知。

    然而,无论官场如何风云变化,还是没有人能够看到刘备,就连刘政也因为诸多护卫的警惕,以至于能够被人直接接触的机会不多。

    好在经过初时十几天的混乱,蓟县城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再乱起来,在这样的氛围中,所有人都能感觉到刘备的真实存在,更是能从城门那些守卫的兵甲、弓弩中,察觉出刘备封城的决心。

    但也在城内逐渐安稳的过程中,事实上无数人心中同时也有一个问题:蓟县封城,对于幽州意味着什么?

    若在平日里,也不难猜出蓟县封城对幽州来说是件极其糟糕的事情,此时恰好又遇到乌桓造反,那么封城会产生的局面,只怕只有在更糟糕和万劫不复中选择了。

    而事情,事实上也没有偏离那些人的想象。

    城外的局面的确很乱。

    在蓟县封城的几天时间后,各方县令、郡守就开始派人前往蓟县打探消息,位于城外营地的关羽从一开始虚心接待,到后来闭门不出,只用了一天时间就被消磨光了耐心,可见那些人拜访的频繁。

    而与此同时,四个城门上的士卒也频繁遭受那些使者的询问,在几次回答“无可奉告”之后,那些使者开始谩骂、激将,乃至于以“造反”为名诬陷,士卒们却只能继续隐忍。

    再之后,人数开始变多,不少县令、县长在郡守的命令下,指使县尉带兵前来,于是,蓟县城外的营地逐渐多了起来,人声吵杂,时有纠纷,城门上时不时会受到箭矢的照顾,有一些带着问候信,有一些直接挂着小巧精致的玉器金器,不外乎是想打听城内的情况,但这些无一例外,都石沉大海。

    于是人心开始浮动,有关刘备造反的流言在幽州流传开来,甚至有着朝其他各州蔓延的趋势。

    此后的岁月里,倒也不乏几个幽州郡守拥兵自立的消息流传出来,而及至八月中旬,一件事情在渔阳郡爆发,也让整个幽州的局势骤然之间变得愈发紧迫起来——渔阳太守王松出兵攻打渔阳黄巾,致使黄巾军腹背受敌,随后在乌桓和渔阳郡兵包围下,损失一万余人,直接崩溃。

    举州震惊。

    及至八月二十五,右北平乌桓与渔阳乌桓、郡兵联合之下,以公孙越为首的公孙瓒部曲和张闿所率领的黄巾军,共计十万人,被一举击溃,幽州局势更是到了极其严峻的程度。

    紧接着,九月初九,以乌延、苏仆延为首的乌桓八万大军,马不停蹄地自渔阳郡径直攻入广阳郡,广阳北部黄巾崩溃,昌平、军都两县在渔阳郡兵的劝服下开城投降,致使幽州所有汉人的自尊心遭受到了重创,也致使不少人羞愤到难以附加的地步,期间上演了无数英勇就义的悲剧,却根本无法收拢人心,共抗乌桓。

    于是,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上谷郡沮阳县。

    因为那里尚有以蹋顿为首的七八千乌桓人被公孙瓒率领的一万人围在城中,与此同时,上谷太守尾敦据城而守,闭门不出,双方僵持两月有余。

    局势发展到这个地步,事实上大多数汉人对于公孙瓒已经不抱希望。

    不仅仅是因为尾敦的分庭抗礼、偏向乌桓;也因为乌桓聚拢十万铁骑,大举进犯,公孙瓒一万之中根本无法抵挡;更因为上谷郡的黄巾军简直蠢到让人心疼,在得知两郡黄巾屡次被击溃、整顿、再被崩溃之后,竟然死守上谷西边地界,与代郡乌桓展开殊死搏斗,根本没想过回援沮阳。

    而也在得知乌延、苏仆延大军再有一天就要到达沮阳之时,位于沮阳城外的营地里,名叫公孙瓒的中年人负手望着东南方,眼眸灼热得仿佛有火燃烧。

    “来了……老师,德然,玄德……再过一日,你我师徒四人当……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