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大周公主传 > 41说外戚
    ( )    这段时间他们一直在家整理东西,不要说锦佩带的那些,就是杜澈的一应衣物、用品、书籍也都要归置。待收拾的差不多,家里也整理的可以见人的时候,锦佩又下帖子请了一干兄弟姐妹们来聚会,这次连婆家那边的也都请了来,热热闹闹的玩乐了一天。接着没几天,杜澈就被岳父大人扔去了弘文馆,给他安了个著作郎的职位。

    收拾完了家,宴过了客,杜澈开始上班,锦佩则终于能自己出门转转了,这么多年了,终于能再去逛街了,锦佩很兴奋,思前想后还是穿的女装,戴了帷帽遮面,又带着阿娟并几个护卫家人随行,先往东市去也。

    她先前已经了解过,东市书肆比较多,想先去看看,有没有新的传奇话本出来,自从几年前开始流行说话的消遣,这一两年就开始有出这种专门用于讲故事的底稿,这一种相对于传奇来说更为口语化的作品受到了追捧,只是量很少,且精品更少。

    她出来的早,到了东市的时候才开市,街面上人不是很多,但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一种市井鲜活的气息扑面而来,锦佩放慢了脚步,一家店一个摊子的慢慢仔细的瞧,不免也买了许多小东西。等到逛的累了,才寻着一家店面最大,客人最多的书肆进去。

    伙计热情洋溢的招呼:“客官想买什么书?咱们这经史子集、诗词文章、医卜星相、传奇话本、字帖医书应有尽有。”一口气毫不停顿的说了出来。

    锦佩一边听他唠叨,一边四处打量,一进门是一间厅堂,左右似是还有厢房,有门帘隔着,里边隐隐有交谈声传出,厅堂里面有个柜台,柜台里有个大书柜,有十来个人在柜台前问询。

    阿娟今天是穿男装出来的,见锦佩在打量,就跟伙计搭话:“你们这书还挺全的。”

    伙计很自豪:“咱们善友书肆可是长安城最大的书肆,不敢说什么书都有,但要是我们这都没有,别家您估计也难找到。”

    两边正聊着,左边门帘挑起,一个中等身材的中年男人送了一个大约二十来岁,一身半旧褚色圆领袍衫的男子出来,那男子一脸不耐烦的说:“就这样吧!”然后头也不回的走了。

    中年男人摇头叹气,转头看见锦佩一行人,就走过来招呼:“娘子,想买什么书?”

    锦佩就问:“最近有没有新的传奇话本?”

    “有一本新的《秭归记》,讲的是楚地望族的故事。”

    “就这一本?”

    “娘子问新的,这三个月来只得这一本新的。不是小人夸口,就这一本已经让许多贵人回味无穷,写的非常之好。”

    “是谁写的?”

    “正是《石林传》的作者甄虚先生新作。”

    这位甄虚先生是去年横空出世的,一本写世家男女□的《石林传》风靡两都,一时真是洛阳纸贵。听说是他的作品,锦佩就叫买了一本,打算回去慢慢看。

    阿娟去结的帐,回来吐舌头说:“薄薄的一本书,要两贯钱。”

    锦佩一笑,现在出售的书大多还是手抄本,出错率高、人工又费,能不贵么,前段时间她已经留意到有雕版印刷术的消息,只是此时应用的不是很普遍,更多的还是人工抄写。

    买了本书,又转去西市,西市更热闹些,新鲜玩意也多,锦佩又买了一堆,天都快黑了才回府。没想到,杜澈居然还没下班。

    杜澈是被大BOSS兼岳父大人给拎去了,皇帝今天心情好,下午和太子下棋,连赢了好几局,想起豫王和四女婿就在弘文馆,也都给叫来,换个对手玩玩。豫王棋艺平平还不如太子呢,杜澈就成了生力军,他闲暇时也喜欢下棋,一开始摸不清状况,就藏拙,输了两局,然后大概知道了皇帝的水平,大家就有输有赢起来。

    皇帝下的十分过瘾,一直下到晚饭时候,身边人提醒时辰不早了,才丢了棋子,请两个儿子一个女婿吃饭。杜澈还是第一次这样近距离长时间的和皇帝相处,感觉皇帝是个很平易近人的人,半个下午,如果不是在皇宫大殿里,皇帝根本就是个普通寻常的父亲罢了。

    甚至于,皇帝和太子之间的父子关系,比一般人家的父子关系还亲近一些,从两人言谈间的随意就能看出。杜澈的父亲在对着他们兄弟的时候总是十分严肃,杜家人以古君子之风作为毕生追求,所以对子弟的教育都十分严格,他虽是幼子,也并没有得到比两个哥哥更多的宠爱,更别提长子了。而皇帝今天对着他的时候,只把他当个新女婿,一副慈父心肠,让他受宠若惊。

    回到家里,不免和锦佩说起:“…,我以前倒没想到圣人是这样慈爱的父亲。”

    锦佩就笑了:“阿爹一向这样,皇后有时候都嫌他太疼爱儿女了,没有做成个严父。阿爹却说:孩子们都这样懂事,我做个吓唬人的严父做什么!”

    杜澈听了暗自沉思,皇帝现存七个儿子七个女儿,从太子始,确实都没有出格的,和他们的伯父姑母们真是大相径庭。长辈们提起太子来,都说稳重仁孝,又尊贤敬老,只有夸奖的。至于诸王,之前都一直在读书,如今晋王豫王开始入朝做事,渐渐有了些风评,不外是晋王敦厚,豫王谦逊等。

    他却听祖父讲起过,先帝时先恭太子确实也颇有贤名,但他的弟弟们也不遑多让,且大家都有个世家外家,太子居了嫡长,没法比,其他的几个兄弟整日里明争暗斗,都想把别人比下去,好在老爹那里出头,自家多得点好处。那时诸王还都在朝有实职,各自都网罗了些人,加之王府建制规格高,属官往往逾制,也没有深究,若不是益阳长公主掌了兵权,又手腕强硬,以雷霆之势相压,最后江山是谁来坐还真说不准。

    七王之乱之后,益阳长公主首先削减了亲王府等的建制规格,属官减少了一半,大大削减了王府的势力。现在晋王豫王虽然也都入朝做事,却都不是要害部门,如今看来皇帝是在悄无声息的加强太子权威,打定主意不让其他儿子觉得有争储的希望和能力。

    确保了这一点,皇帝就做个慈父又何妨?想通了这些,皇帝在他心里就升了一个台阶。以前他一直私心觉得皇帝作为平平,既不能比太祖开疆拓土,也不能比先帝治世之能,只是个守成之君。可仅从这储位一事上,皇帝目前的表现已经完败了父祖。

    杜澈此时还不知道,他这位一贯春风和煦的岳父大人,以后还会一再的刷新他心目中明君的定义,让他知道什么叫做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垂拱而天下治。

    皇帝也不知道他在四女婿心中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事实上他远没有那么自信,在储位的处置上,完全是前两代的经验太惨烈,未雨绸缪罢了。现在他已经有点不高兴豫王自开府之后与外家的来往太过于密切了,想亲自去敲打敲打德妃。

    在娶进了几个世家出身的妃子之后,他就交代皇后严把宫禁,明令后宫但有请见宣召必须先往皇后处报备,皇帝这个人吧,从不会疾声厉色的申斥教训什么的,但当他觉得谁和外面来往的太密切了,就会好长一段时间不去谁那里。

    皇后是最先发现皇帝的心思的,所以在娘家与皇帝之间,果断的站在了皇帝一边,她是个聪明人,只有有了皇帝的信任尊重,她的后位才能安稳,她什么也不用做,娘家也会好好的。反之,一味想着娘家,惹了皇帝不高兴,被人趁虚而入,娘家又能如何,最终吃亏的是自己。

    对几个孩子,她也一向不让他们和娘家过多接触,尤其是太子,她的教导就是外祖家自然是亲近的,本就是血缘至亲,也不需再多做什么,何况近生怨,远生敬,只要心里有就行了。

    太子本身时常受父亲教诲,知道前朝世家势大,皇权更迭,世家却无损,甚至皇帝都要看世家的面子。本朝立国近百年,很多事也脱不开世家的支持,因此对世家的态度必须慎重,皇帝本人对自己的外祖家郑家也是尊重却不太亲近,他自己深受父亲影响,也就和外祖家持个不远不近的关系罢了。何况,这样皇帝也就不会那么防着崔家,反倒有好处。

    反倒是元华开府之后,常与崔家有些来往,但也并没有那么密切,毕竟前面十几年都没太多接触。

    锦佩也是一样,淑妃的娘家不是什么世家,可皇后管理后宫严格,淑妃又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性子,寻常也不找娘家人的,所以锦佩和舅家也不太熟悉,还是正式册封了之后,淑妃为了她出去有事能有人帮衬,才和舅家渐渐来往的多了起来。

    淑妃娘家有三个兄弟一个姐姐,都是和淑妃同母的,其中大舅在河南府做少尹,二舅在东都下辖的一个小县做县令,三舅则在东宫做太子洗马,姨母嫁的也是官宦人家,阖家都在任上,所以实际舅家现在在京的只有三舅。锦佩外祖父已经过世,外祖母又和大舅一起在任上。就只请了三舅母和几位表嫂、两位表妹来坐了坐。

    她也是想和不同阶层的人多接触,了解了解大家闲时的消遣都是什么,顺便结交几个不同阶层的朋友。所以这段时间,就常常在家里开各种茶话会,请不同的亲戚朋友来玩。

    宇文达最近一直卯足劲表现,将一应待客的事宜料理的妥妥帖帖,希望公主看在眼里能对他高看两眼,白显则对他一副汲汲营营的样子很不屑,只每日来应个卯,到时间了就下班走人,一点也不积极主动,反倒是主簿曲宏整天跟着宇文达忙前忙后。

    锦佩除了开茶话会,有空就看那本《秭归记》,这位甄虚先生写的还真不错,这本书写的是楚地一个百年望族白氏,家大业大,族人遍楚地,本家嫡支有个小郎君排行十六,少有才名,三岁识字,五岁能诵书二十卷,七岁能诗,总之是个神童。可惜的是有才无德,凭恃着自己有几分才名,又生得俊俏,到处勾引良家妇女,家里为了包庇他,也少不得帮着遮掩收拾,最终却终于惹上了不该惹的人,举家倾覆。

    书里一开头把白家写的十分昌盛势大,把白十六也写的举世无双,谁知作者笔下一转,神仙似的人偏偏做出禽兽的事情,最终还连累了家族。书里自然少不了大段描写白十六如何勾引良家妇女的桥段,看起来这作者似乎熟谙此道,而且对真正的豪门大族是有了解的,不像那些敷衍什么才子佳人故事的酸腐书生,只是无根据的YY,锦佩不由有了兴趣。

    叫人先把宇文达叫来,先扎实夸奖了他一番,说最近实在辛苦,做的不错之类的,然后话锋一转:“我前儿个出去转,到书肆买书,没成想倒要两贯钱,就问掌柜如何这般贵法?掌柜说,一则要给写书人酬劳,二则如今抄书价高,再加上店租等,就到了这个价钱了。”

    宇文达一头雾水,公主叫他来,怎么倒说起书肆的生意经。

    锦佩喝了口水,接着说:“可是我记得,从前在宫里就听说,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弘文馆里许多古籍,都雕了新版来印,以防秩失,怎地书肆里还要人抄书的?”

    原来是问这个,“回禀公主,这雕版印刷之术,朝廷确实已经应用了,只是这雕版比较挑材质,须得寻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来刻,另一个,对师傅的技艺要求也高,万一刻错一点,整张版就废了,好师傅也难寻,且基本都在为朝廷做事,若找个一般的师傅,整个儿算下来,还不及雇人抄书划算,是以民间应用倒少。”

    原来如此,锦佩恍惚记得就是因为雕版印刷刻错一个字就要整张版子作废,后来发明了活字印刷,而且活字印刷似乎可以用泥巴,要想办法弄个会雕版印刷的师傅来研究研究。

    “今儿找你来,还有件事想你去做。”锦佩打定了主意,总算跟宇文达说起了今天的正题。

    “请公主吩咐。”

    “我平时也爱看个传奇故事,最近有个甄虚先生写的真是好,也不知怎样的人能写出这样的书来,你想办法帮我去打听看看,这个人的真名出身。记得,不要大张旗鼓,漏了名号。”

    宇文达应了,锦佩就叫他先去忙,再顺便把白显叫来。宇文达本来摩拳擦掌,以为公主要他办什么大事,没想到只是想找个写传奇故事的,不免有些失望,可又听公主还要找白显,又下决心先把公主吩咐的第一件事办好再说。

    锦佩找白显则是有另外的事情:“听闻卿闲时喜欢去逛书肆,我这里有件事卿留意一下,书肆里哪一类书卖得最快,哪一类书价格最高,买书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东西两市哪家书肆的生意最好,哪家最差,要那种有店面的,还有如今抄书人的酬劳大概是什么样的。”说到这停下来喝了口茶,又问道:“可记下了?”

    “是,不知公主可有时限?”

    “一个月后来回报即可。”

    白显也应了去了。锦佩又叫菊影来:“给宫里递帖子,我明日要进宫去探阿娘。”又要阿娟把她最近搜罗的一些小玩意收拾出来,装了几个漂亮的盒子,明天带给弟妹们玩。

    杜澈回来发现小妻子心情很好似的,就问:“这是有什么好事?这样高兴。”

    锦佩挑眉:“这话说的,没好事,我就得苦着脸么?”

    “我不过白问一句,你看你,倒来呛我。”杜澈这一个月渐渐摸到了锦佩的脾气,她要抬杠的时候,你只管服软,那就没事了,千万别和她试图讲道理,那得气死。

    果然,他这样一说,锦佩就说:“明儿进宫探阿娘去,准备了一堆小玩意给五妹他们玩。”

    “五公主还缺这个嘛?三郎见天往宫里送东西。”

    “是吗?明儿见了阿爹,我一定得劝劝他,多留五妹几天,让秦焕着急去。”

    杜澈失笑:“恐怕急的不只三郎一个。”

    锦佩也笑了:“哎,女生外向啊,还是早点嫁了好。”

    杜澈看着笑盈盈的锦佩,眉眼弯弯,一副娇憨样子,心里直痒痒,晚上自然要有所动作了。抵挡不住的锦佩不由暗恨:大姨妈怎么还不来?

    作者有话要说:章节名好难取,憋了半天,以后是不是可以不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