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浴血龙凤 > 第285章
    鬼子飞机扔下的那20来颗炸弹,引爆了东面军火库和西门附近的弹药库,进而引发了遍及全城的熊熊大火!

    张玉堂部留在城里的两个齐装满员的连队只剩下两百人不到了,而特别分队留在西门的黑子班也伤亡了四五个人,好在西炮台里的部队基本没有什么伤亡,并且及时赶到了城里,在沈剑和张玉堂的统一指挥下,两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在自救的同时迅速投入对全城居民的救助。

    当夜色降临月亮升起的时候,范县县城里仍然还有几个地方的火没有熄灭,虽然是故土难离,可是大火烧死了亲人,烧毁了家,一片废墟怎么生存?而且,他们不知道明天、后天、再后天,鬼子的飞机还来不来轰炸?

    沈剑不知道,张玉堂也不知道!因此,他们决定动员人们离开县城,去投亲靠友,或者到山里去、到乡村去,等把鬼子赶出了国之后,再回来重建家园——虽然不知道那要到什么时候,但是沈剑和他的战友们坚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烈火无法找到的亲人让他们留在自己的曾经的家里吧,能够背出城去的让他们在城郊的土地安息,等着看活着的人们给他们报仇!然后,人们擦干血迹,擦干泪水,背起那少得可怜的家当,一步几回头地离开县城,沿着通往山里的那条公路走去,他们只能从西面离开,无论投亲靠友,还是走进锋芒铁血队为他们安排的地方住下了,或者一些相熟的人们准备在山里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立新家,他们以县城西门和南门为起点一步步走进桐柏山里去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只是想着原来这伤心地,等着将来的变化,而是要亲自为自己的亲人们报仇雪恨!一些学生以及在各行各业工作的年轻人,找到战士们要求加入队伍。

    沈剑听到报告非常高兴,他和张玉堂简单交换了意见,决定从这些人挑选一些留下来,他们知道婉已经为安顿灾民忙得不可开交了,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特别分队。

    李小刚和兰馨长期带队训练,他们和手下的几个班长早已经练了一双看人的火眼金睛,特别分队的每一个战士的军事素质也是极高的,因此李小刚命令此时在队里的四个班长(黑子在婉那里帮忙)各带自己班战士设一个招兵点,在挑选的过程有意识地发现今后可能培养进入特别分队的苗子,并对他们做单独登记。

    一些女孩子在这些招兵点周围转悠着,又头碰着头嘀咕了一番,两个胆子大些的走前去问道:

    “请,请问,啊,是罗师父,你们收不收女人?”

    一个年轻战士听到问话抬起头来,看到几个年轻姑娘围过来问这个问题,他的脸一下子红了,并没有回答她们这个问题,先是看看身边的班长,那班长轻轻地摇摇头,他赶紧站起来伸长脖子四处看,看到了兰馨正和李小刚从远处走过来,便指着他们俩说道:

    “喏,那里,你们去问我们队长吧。”

    “我说嘛,应该找兰馨队长或者婉队长,是刚才没看到她们。谢谢你,罗师父,走姐妹们,我们去问问。”

    于是,那些姑娘跑过去呼啦一下子围住了兰馨:

    “陈队长,你和大陈队长都在锋芒铁血队,那队伍应该收女兵的?”

    “陈队长,我们想参加队伍,你收留我们吧!”

    …………

    兰馨扭头看了看李小刚,赶紧提高声音回答道:

    “姐妹们,听我说。我们锋芒铁血队是要收女兵的,我们的卫生分队有好几个女兵,但是,我们却不会收这么多的……”

    “啊,那我们怎么办呢?”

    “陈队长,你看我们都没有了亲人,也不知道今后能够往哪里投奔,锋芒铁血队可不可以收留我们?”

    “陈队长,我们……呜呜……”

    兰馨赶紧安慰大家,说道:

    “姐妹们,你们放心,既然大家信任咱锋芒铁血队,那先跟着队伍进山,大队长会收留大家的,等我姐忙完那边,他们会给大家想办法的。”

    傍晚时分,徐远胜带着谢家福排的七八十名战士和三四百陈家山的青壮年们赶到了,随后李家荣也带着卫生队赶来了。

    沈剑看到锋芒铁血队的大队主要干部都到了,于是命令石头去通知李小刚、兰馨,加张玉堂,在西门外开了个临时会议。

    相互做了介绍后,沈剑又对形势做了分析,大家一致同意仍然按照计划袭击铁路,而且还要更狠地教训鬼子,给死难的乡亲们报仇,同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尽快想办法疏散安顿从县城里逃出来的人们。

    而按照原计划,特别分队和先前留守八斗山的一分队那个排,要在天黑之后才出发,等特别分队化装成鬼子巡逻队后,同行的一排战士伺机破坏铁路,阻止鬼子铁甲车的行动;周浩的二分队和蔡万霖连则同时出发至李家寨车站西面的山地隐蔽,待特别分队化装进入车站后,与东面的一分队一起东西合击、里外呼应、间开花,迅速彻底消灭李家寨车站的鬼子,然后炸毁车站和铁路!

    可是,不要说县城外西炮台的特别分队和周浩分队、蔡万霖连在鬼子飞机轰炸县城后迅速参加了救援工作,是留守八斗山的那一分队的一个排,在观察哨发现鬼子飞机轰炸县城后,全体指战员也下山赶到了最近的南门外,参加了救援工作。

    而眼前的情况的确是,救援刻不容缓!

    为此,部队暂时做一些调整:

    原锋芒铁血队特别分队和第一、第二分队,张玉堂部的蔡万霖连仍然作为袭击李家寨车站和破坏铁路的主力部队,行动时间不变,但是要在救援工作基本结束后只做短暂休息,然后再迅速奔赴战场。

    完成任务后,特别分队派出十个组分散在铁路西侧到八斗山和进入桐柏山区的大片区域,执行侦察任务,其余参加袭击的部队尽可能避免与鬼子纠缠,从各个位置迅速撤回山区。

    特别分队与一分队撤到县城西面的山口,彻底破坏山口内外五公里左右公路,然后在山口到老陈家山外那十多里山地布防,提防鬼子可能采取的报复行动;二分队和蔡万霖连从八斗山绕回老陈家山,参加将要进行的全队大整编,然后尽快进入整合训练。

    从漏斗山里赶来参加救援的部队、张玉堂部的其他部队、刚刚挑选出来的六百多新战士,这三个部分统一调整,分成多个小分队,每个小分队配备一两个医护兵,首先对县城展开救援工作,之后再搬运物资返回基地。

    除特别分队以外,第一、第二分队和蔡万霖连,搜索所有可以利用的运输工具,集力量抢救军用物资,尤其是粮食、武器弹药和医药器材等。其他各分队则主要帮助县城居民抢救伤员和他们的个人财物。

    接着,救援工作便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到晚九点过,救出并疏散了两万三千多人,县城已经完全成了一座空城。

    晚十点过了,从县城里抢救出来的部分粮食和被服等军用物资,已经分发给急需的灾民们,而那些武器弹药和药品器材等,则堆积在西炮台附近等待往山里运送。

    此时,公路忙碌着的是一千多人运输队伍,他们已经是经过了短暂休息后重新分组,每组分别负责城门到进山口处、进山口到老陈家山外,陈家山再分两路,一路到卫生队所在的山崖下、另外一路到漏斗山基地。

    今晚,所有物资都必须运回山里去!

    婉在会议结束不久赶回漏斗山去了,她要去找爷爷和大伯他们商量商量,把那县城的灾民安顿在山里的一些村里,老陈家山现在也可以安排他们居住,姑姑家所在的霍家沟和另外两个大些的村子可以多安顿些,此外还可以选择几处适合的山谷让他们自由选择聚居。

    利用从县城里几家药店和鬼子的军用车库里抢出来的药品,再用一些土法子,李家荣指挥王尚荣他们给受伤灾民做了简单救护后,让大家把伤势较重些的送到老陈家山去准备做进一步治疗,其他轻伤者只是做了简单处理,快十点的时候也已经送走最后几个灾民,然后李家荣告别沈剑、徐远胜和张玉堂他们,带着卫生队返回山里去了。

    沈剑和徐远胜、张玉堂一直在指挥着物资的搬运,十点钟的时候,徐远胜带着李永利骑着马从山里出来,看到正在西炮台下指挥的沈剑和张玉堂,跳下马来,一把拉住沈剑喊道,:

    “我的沈大队长,得去休息了!鬼子的铁路和车站可是钢铁的,你们自己是血肉的!”

    沈剑笑着回答:

    “远胜兄,没有那么严重!今晚主要是战士们辛苦,瞧,我不是已经命令他们去休息了吗?喏,坐下睡着了,玉堂大哥的部下训练有素啊!”

    徐远胜假装生气地说道:

    “你是不相信我能把这些宝贝安全地运回去?还要来做监督官?”

    沈剑一听徐远胜这句话,赶紧双手举起来摇着,说道:

    “哎呀,瞧这是说哪里去了!我怎么会不放心嘛!山里的事情也不少,你从受伤之后身体不是很好,反过来你瞧我,棒得跟头牛似的!”

    徐远胜斜着眼看着沈剑,撇撇嘴说道:

    “是倔得像头牛!瞧,永利也不知怎么找到了我的那匹马,有它代步还怕什么?是让它多跑两趟呗,辛苦的可是它。”

    说着,徐远胜有些心疼地拍了拍那马的脖子,然后扭过头来看着沈剑和张玉堂,手里的马鞭举起来扬了两下,说道:

    “既然不是不信任我,那赶紧走开!不然我真生气了啊!”

    沈剑赶紧双手抱拳,然后转身拉着张玉堂往后退去,说道:

    “好好好,我们这走,走!”

    张玉堂一直站在旁边没有说话,只是微笑地看着、体会着,两个人之间那份战友加兄弟的真挚情感深深地感染着他。被沈剑拉住往后退着,张玉堂也学着沈剑双手抱拳,冲着徐远胜说道:

    “徐大队长,辛苦你了!”

    徐远胜一听,手里的马鞭甩了个脆响,大声说道:

    “哈,这都是些什么话嘛!记着,给我好好地回去!我可记着你们俩刚才那些话呢,我非狠狠地抽你们几鞭子不可!”

    沈剑拉着张玉堂往西炮台东面的那片树林里走去,一边哈哈大笑着对徐远胜说道:

    “好啊,我们都皮痒痒着呢,等回去了你可得给挠痒痒!”

    徐远胜看着两个人消失在黑暗之,嘻嘻哈哈的表情逐渐被担忧代替,他知道,鬼子用飞机轰炸县城后,集兵力在保铁路呢,不知道原来的计划会不会出现问题。

    片刻之后,徐远胜咬咬牙,转过身来跳马,他相信沈剑的指挥能力和应变能力,于是,带着李永利去察看物资搬运情况去了。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