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浴血龙凤 > 第266章 〇二章
    宫本太郎给松田丸的电话内容是,大日本皇军对支那武汉会战已经进入最后的总攻时刻,这两天将有大批物资要通过铁路运到前线去,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是他松田丸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至于清剿这锋芒铁血队的事情,留待皇军彻底占领华地区之后,一定是要回过身来整顿后方安全的,到那个时候“再来修整前进道路坑坑洼洼的路面”。 (w w w. v o dtw . c o m)

    松田丸虽然心对锋芒铁血队恨之刻骨,但是宫本太郎的话已经在暗示他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何况宫本在电话里不仅没有责备这次陈家山地区的清剿出现的重大损失,反而还认为,能够抓获锋芒铁血队的几个骨干成员,并令其一个投降,这是很不错的收获,同时,对他提出组建特种反应部队的想法非常欣赏,明确表态说,等武汉会战之后会认真研究并给予各方面的支持。

    既然必须暂时放开清剿锋芒铁血队,而丁广海又已经提供了较全面的情报,那两个特别分队之外的抵抗分子都如此强硬,松田丸心里对劝降石锁根本不抱多少希望,因此他放下电话后根本放开了那几个战俘,心里想的全都是怎样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问题。

    当松田丸看着地图研究了一番之后,觉得自己的兵力实在有限,要尽全力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话,说不定还可能把兵力都集到铁路沿线,暂时放弃现在这样对范县县城严密的控制。

    当然,这并不表示松田丸完全对石锁失去了信心,毕竟他还没接触过这个叫石锁的人,而这个人曾经是锋芒铁血队那最神秘的特别分队的骨干!只不过松田丸决定,除非这个石锁肯合作,否则把他们杀掉好了,这样对那锋芒铁血队来说也是很大的打击了,同时自己可以集精力与兵力完成大本营下达的任务,按宫本将的说法,先彻底占领支那的华地区,之后再回过身来收拾这些让人摔过跤的坑洼和石头!

    松田丸匆忙地吃完午饭命令村田浩进来,让他报告了刚才与铃木军医与那石锁接触的情况,村田浩兴奋地告诉松田丸,刚才与这个石锁进行了很长时间的交谈,他表现得很合作,应该与那王强和刘二伟不一样呢。

    这的确有些出乎松田丸的意料,但是当听完村田浩详细地讲述了经过之后,他也有些相信了,或者这个勇武的支那人也是个真正的聪明人,也是他们国人所说的“俊杰”——识时务者!

    松田丸太想知道那特别分队的情况来,听到村田浩这样的报告,他不等村田浩有些罗嗦的讲述全部说完打断他,命令长冈竹一知和村田浩陪同前往关押石锁的屋子。而出门之后,松田丸一边疾走又一边让村田浩把刚才没有讲完的情节再接着讲。

    但是,村田浩的话仍然还没有讲完,三个人已经来到了那石头房子的门口,松田丸挥手让村田浩停止讲述,匆匆给站岗的士兵回了个礼,迫不及待地伸手把哨兵刚刚推开一条缝的房门使劲推开,他要亲自检验一下这个石锁是不是村田浩所说的那样,或者他只是做了表面的假象给村田浩,自己先前的估计才是真实的。

    实际,此时的松田丸内心里是很矛盾的,他既希望村田浩讲的都是真实的,那么他可以很快知道那神秘的特别分队的情况,这将对他今后的军人生涯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是,他的内心里却又希望村田浩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之前他对这石锁的判断是完全相反的,应该是那个王强更加难对付,而先前他对王强的判断极为准确,他不希望自己出现这样严重的判断失误。

    推开房门,只见那石锁躺在靠墙一边的床,身盖着军用毛毯,露出来的头部和部分肩膀、大腿几乎被纱布全部包裹了一遍,虽然铃木殷夫刚刚指导护士才给他换过药了,但是肩膀和大腿的伤处还是有鲜血浸出纱布。

    石锁是在王强他们被带走后两个小时里醒过来的,最初他还以为是在陈家山那后山崖的卫生队里,可是很快他回忆起了抽屉山的战斗,再听听外面时不时传来一两声鬼子兵的说话声,石锁知道自己是被鬼子抓住了,再转头观察这石头房子里的情况,看到另外一面靠墙处地铺着草的地铺胡乱扔着的几床毯子,石锁知道,应该还有几个战友也被俘了,那么,他们此时在什么地方呢?他们的情况怎么样呢?

    正在想着,一个鬼子军医带着护士进来给自己换药,同时跟进来的还有一个鬼子尉。看到石锁身伤得很厉害,那鬼子尉便一边看着鬼子军医指导这护士给石锁治疗,一边用汉语又用日语自我介绍是翻译官。

    石锁此时既无力拒绝治疗也有心要听那翻译官讲些什么,所以一贯沉稳的性格加长期战斗训练的磨练,让话语不多的石锁早已经成熟起来,他并没有采取强硬的态度呵斥痛骂,而是一边接受着鬼子军医的治疗,一边装着很虚弱地听他一会儿用日语一会儿用生硬的国话讲起来。

    于是,石锁很快了解到,和他同时被俘的几个战友清早被鬼子提审了,而其一个是三分队二排排长丁广海,他已经叛变祖国做了可耻的汉奸,并且把他所知道的锋芒铁血队的情报都报告给鬼子了,也正因此,鬼子才知道自己的名字、懂日语、以及是特别分队的骨干。

    石锁听着这些心里虽然很是震惊,但是因为鬼子进来之前已经有些思想准备了,也仍然平静地听那翻译官拐弯抹角地进行着劝降。他想更多地了解抽屉山战斗的情况,还有几个同时被俘战友的情况,可是那鬼子翻译官也很狡猾,只是告诉他抽屉山战斗锋芒铁血队伤亡惨重,也并没有说另外几个是谁,他们的情况怎么样。

    石锁相信抽屉山一战锋芒铁血队伤亡惨重,但是他却不相信鬼子取得了重大胜利,否则不可能这么早从山区返回!细心的石锁很快从那鬼子翻译官的话语发现了最接近事情真相的情报:

    首先,鬼子仍然对特别分队知道得很少,这说明锋芒铁血队最精锐的特别分队几乎是毫发无损;

    其次,鬼子只到达了抽屉山,根本没有再进入山区,那么,锋芒铁血队的根基也是没有损伤到的;

    第三,被俘战友的人数虽然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除了那个丁广海,其他人都是好样的!

    石锁心里很清楚,这鬼子翻译官此时只不过是来劝降,尉军医亲自指导给自己治疗也是向自己示好利诱,当他们从自己这里什么也得不到的时候,凶残的恶狼会抖掉身的羊皮,露出它们锋利的爪牙来的!但是,自己的确还很虚弱,而且这两个鬼子充其量也是小角色,还是等着见识一下主角出场吧,所以石锁虽然话语不多,但是给那村田浩的印象却远不是王强和刘二伟的势不两立,而是温和的,尤其是石锁的日语说得不错,有时候都能给村田浩和铃木殷夫一种错觉!

    等那鬼子翻译官和军医离开后,石锁又躺在床思谋了一番。

    石锁深知鬼子的凶残冷酷,除非自己成为第二个丁广海,否则他们是不可能放过自己的,而表面鬼子对自己的伤精心治疗,却正表明对自己看押得非常严。大队长他们如果来救自己的话,肯定要付出极大的牺牲!他不能让战友为自己做出那样的牺牲,自己身的伤的确不方便行动,只有等那村田浩所说的什么松田丸大佐来了,再把他骗到近前来,然后想办法给他一击!

    在心里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石锁四处看了看,发现身边没有任何可以做武器的东西,那只没有受伤的手有些着急地拍着床,却被一个硬硬的东西硌了一下。于是,石锁顺手抓起来看,原来是自己军衣的一颗纽扣——缺了一个小角的铜纽扣!

    看着这颗铜纽扣,石锁的眼睛逐渐湿润了。

    半个月前,分队长周浩要去山崖的卫生队给背的伤口最后换一次药,周浩要石锁陪着去,说是二分队组建后自己多半时间是在卫生队里,而两个人做搭档时间短,要一起商量分队里的事情。但是,石锁却知道,这一定是大队长和婉告诉了分队长自己和王亚楠的关系,分队长有意给他们俩创造多一些相处的机会,否则,两个分队长研究队里的事情也不用把时间紧张到这个地步啊!

    在那次与王亚楠见面的时候,未婚妻看到自己衣服的这颗纽扣快掉了,亲手给缝的!

    如今,这颗纽扣的线又有些松了,石锁摸着那缺了一角的纽扣,心里充满了温情,也充满了痛苦!他知道,自己恐怕再难见到苦命的未婚妻了,但是,石锁相信,已经成为一名锋芒铁血队战士的王亚楠一定能够坚强地活下去,并且会勇敢地为自己报仇的!

    石锁用手紧紧地攥着那纽扣,直到手心里感觉到有些痛,摊开手掌来,那铜扣掉了一角后缺口处的尖头把手掌扎出了两个小红印。石锁心一动,找不到合适武器的情况下,这纽扣似乎可以作为隐蔽的武器来对付鬼子,虽然不一定能够如利刃至敌人死命,但是在合适的位置用巧劲却也可以给鬼子造成较大的伤害!

    于是,石锁用牙咬住纽扣,没有受伤的手拽住衣服使劲一扯,纽扣与衣服脱离含在了嘴里。石锁用舌头轻轻地舔吮着那纽扣,像是在和王亚楠告别,又吐出来放在手掌心里看了看,然后把它藏在枕头下面了。

    石锁耐心地等待着,用婉和兰馨教的内功呼吸调整着自己,希望尽可能多些恢复体力。

    半个小时后,鬼子兵给石锁送来了午饭,刚刚端出去空碗,听到门外传来鬼子们的说话声,石锁仔细听来,知道是到自己这屋子里来了。

    很快,门被推开,几个鬼子军官进来,走在前面的正是个大佐,石锁明白,这才是主角场了呢。

    于是,石锁看着那大佐动了一下身子,似乎是要准备起身表示一下礼貌,实则是自然地调整一下姿势,悄悄地把枕头底下藏着的铜纽扣抓到手里。

    那松田丸却是会错意了,看到石锁的微笑,又见他艰难地挪动着身子,以为这石锁的确是想要表示一下礼貌,于是快步走了过去,伸手按住石锁的身子,高兴地说道:

    “石锁先生,你的身体不方便,不用客气。我知道你是一个优秀的战士,而且我们的交流不用翻译也可以进行的。我们最好的军医已经给你做过两次治疗了,现在,你感觉好些了吗?”

    石锁装作非常吃力地把身子靠在了床头,看着松田丸接过村田浩递过来的凳子坐在床边,笑着说道:

    “哈,大佐先生,您已经知道我的名字,也知道我曾经是锋芒铁血队特别分队的战士,不过,您知道我们沈剑队长为什么要起个名字叫‘特别’吗?”

    松田丸没想到这石锁一开口直奔主题,立刻高兴的说道:

    “啊,希望听石锁先生讲解一下这个‘特别’的意思。”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