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浴血龙凤 > 第171章
    婉听那徐远胜说到这些国军里的问题,也是不免担心地问道:“那么,请问徐少校,你是因此而离开正规军的吗?那你认为国没有希望战胜日本鬼子了吗?”

    那徐远胜闪亮的眼睛看向婉,坚定地摇头说道:“你问的前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有一定的或者说很大的因素,后一个问题我的答案却完全是否定的!刚才我不是说到二十九军的大刀队吗?我们的武器装备本来不如鬼子,国军又有很多、很大的问题,作为打击未来侵略的主力军,显然力量太弱!然而,国军不过几百万,国人却有四万万五千万啊!纵观华五千年的历史,什么时候国人屈服过外来的侵略?抗击外敌侵略,从来不是也不可能只是军队的事情!”

    婉没有想到,这徐远胜会说到华民族五千年从未对外来强权屈服的历史,心产生了共鸣,更觉得这徐远胜的不简单,偏过头看了兰馨一眼,她也正非常专注地听着。婉回过头去,只听那徐远胜接着说道:

    “这次我负伤较严重,又是在大军撤退当,能够运到后方并且没有怎么耽误救治已经算幸运了。我动完手术不久,南京沦陷,几十万国军从江南一片混乱地撤退,或者不如说是溃逃到江北,我所在的野战医院本来跑了一半人,这个时候干脆散架了!我是勤务兵赵栓宝想尽办法,把我从一片混乱送到河南堂哥家才免于一死的。养伤期间我把从军几年的所见所思整理了一下,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国军里的下级军官,是伤好归队,也完全可能成为混乱的抗战局面里的一粒炮灰,这让我很不甘心!在病床我根据自己对国军和日本人的情况掌握,研究了这抗战形势,而后来的战况也一点点印证着我的推测。于是思考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特长报效国家的方法,正好堂兄徐远山奉调来这范县任职,到任后发现很多问题,写信和我商谈。为此,我查阅了范县的地理情况,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位置。如果我在这里全权指挥一支军队,哪怕只有一个连,也一定能够取得国军地方部队一个团的战绩!因此,我以伤病严重不宜留在军为由请求转到地方来。”

    兰馨忍不住问道:“那么,你觉得这范县有什么好?怎么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报效国家呢?”

    徐远胜闻声抬头看着兰馨,高兴地说道:“兰馨小姐动问,哈,请听我细细说来。我已经分析了我们与日本鬼子的军事力量,我不否认,是敌强我弱。但是,日本不过是个小岛国,我们的一个省还要小些,他们算每个人都是个铁人,能够打出多少铁钉来?我们算是每个人手里只有一颗铁钉子,全国加起来也他们多!他们是占领了东北和华北,但是,东北和华北的国人都那么乖乖地服帖着?东北不是有抗联,现在华北还正打着呢,今后那里的人也将会继续打鬼子!鬼子是想把国全占领,必然会接着打到这里来,但是,这里不是东北和华北大平原!”

    徐远胜右手握拳,狠狠地砸在桌子,“咚”的一声又让他吓一跳,赶紧为自己的粗鲁动作道歉。罗老师微笑着摆摆手,让他接着说。

    徐远胜抱歉地看看罗老师,又有些羞愧地看看婉姐妹,接着说道:

    “鬼子的武器装备国军强在有足够的飞机、大炮,还有坦克。我是学的是炮科,非常清楚,这些东西根本无法在山区里发挥作用!飞机在天看不到树林里、石头间的人,是看到了扔下炸弹也远远不如在平原杀伤力大;坦克根本不能爬山;有些小口径的山炮可以往山里运,但是它的射击和爆炸杀伤力也是都要大打折扣的!反过来,在山区里,是我们老祖宗最原始的弓箭都能够杀死老虎,何况是人?”

    婉和兰馨更加兴奋地对视了一眼,她们没有想到这徐远胜竟然可以有这样的军事眼光,要知道,从他刚才所说看,他应该是没有和鬼子在山区打过仗的,不像锋芒铁血队从成立起因为力量远不如鬼子,才充分利用山区的地形和鬼子周旋,在无数次战斗总结经验教训后认识到这一点的!

    婉收回和兰馨交流的眼神,很有兴趣地接着问道:“那么,徐少校的具体打算是怎样的呢?”

    徐远胜没有理解婉和兰馨为什么这样兴奋,看看罗老师好像并不是很清楚自己刚才所说,而这姐俩真的能明白自己所说吗?但是,他还是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了下去:

    “这范县处在鬼子由东到西进攻我华地区的必经之路,有这样的地理条件,但是,要打鬼子,还必须有能够充分利用这样条件的人。我的想法是,第一步解决好士兵的问题,把先前队伍那些抽大烟、欺压百姓、品行恶劣者剔除掉,再扩大招募些品行良好的子弟。峰给了我一个营的编制,还说如果做得好,可以扩招到一个团,那么我要用足!武器的问题,我哥正在努力筹集地方资金,找渠道去购买一些,此外从民间收集刀枪棍戟,再研究和发掘些适合山区里打仗用的土家伙。这,是我想请罗老师去当保安团教练的原因了!”

    徐远胜说着,用热切的眼睛望向罗老师,接着说道:“我在西北军里呆了近一年,对二十九军的大刀队仰慕极了,我知道,我们范县保安团的武器装备只可能二十九军还差,但是如果每个士兵都有些武术底子,经过挑选强化训练,那可以在咱们这范县也复制出个大刀队来!”

    罗老师已经被徐远胜说得热血沸腾了,两手换着不停地捋着胡子,不停地看看婉和兰馨,又微笑着看看徐远胜。婉姐俩也已经对这徐远胜很有兴趣了,想着锋芒铁血队的未来,觉得像是瞌睡来了的时候正好有人把枕头递在手里放到了头边!

    罗老师笑着说道:“哈哈,徐老弟想法不错啊!我同意了!什么时候你那保安团的士兵选好了,派个人来叫我去行了,我把罗刚也带去帮助训练,而我的老二罗武生性好动,正不知道干什么对他心思呢,我想让他跟着你一定对他的心思!如果你不怕军营里有女人走动,我想和兰兰也会有兴趣去的!”

    那徐远胜一听,高兴得右手捏成拳砸到左手掌里,说道:“真的?太好了!谢谢罗老师!有您老这句话,我相信范县的保安团里将是出现一支大刀队!在今后打鬼子的战场,我一定带着他们‘大刀向鬼子们的头砍去’!我已经先把保安团选出来了一个排,现在是作为警卫排在我身边用呢,您可以先教他们,其他的工作我会很快做起来的!”

    然后,徐远胜又激动地看向婉和兰馨,热切地问道:“两位陈小姐,我刚才说的那些你们好像挺明白的啊,有心帮助我吗?”

    婉却说道:“我想先请问徐少校一个问题,你这保安团几百人的队伍,除了你以外还有什么人能够懂得你所说的那些道理?有什么人能够帮助你一起把这保安团变成真正保境安民的范县‘大刀队’呢?”

    徐远胜听婉问的这个问题,一下子呆住了,这正是他最头疼的事情!

    事实是他离开国军到范县来的时候,只带着一个在野战医院里认识的一个左臂负伤被截肢的尉连长范国基,其他虽然也有来范县路收容的十多个被打散或者负伤的国军士兵,但是除了范国基以外都说不能够对他的整顿计划有多大帮助。只不过,这徐远胜虽然并不壮实,而且因为受了重伤又救治不够及时更显得有些黑瘦,但是他却是一个倔强的汉子,认准道儿会坚持走到黑!

    本来,这徐远胜并不是个话多的人,甚至因为爱皱眉想问题那眉心处皱纹很深,虽然只沈剑大三岁,不过27岁属牛的,但是看起来像过了30岁的人。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从在城外见到婉和兰馨以后,他像变成另外一个人似的,主动回去和姐俩搭话,显得有些轻浮,当时被兰馨嘲笑了。这又紧赶着来罗老师家,把那些萦绕在自己头脑许久的东西都说出来了,但是,这些东西是范国基都不能够理解透了,他却向着一个武师和两个女孩子说起来。

    当徐远胜说着的时候,并没有对婉姐妹能够懂得抱多少希望,只是他一个人想了很久,此时不过是找到一个诉说的机会而已,谁知道婉姐妹在听的时候一直给他一个感觉,是她们都听懂了,而且很明白!因此才说得更起劲,此时,婉提出的问题一下子切了要害,他不由得对这姐俩另眼相看了。

    于是,徐远胜坦白地说道:“我不想隐瞒,事实是,可以算是我的帮手的人只有半个!这也是我极力想请罗老师尽快出山的原因,不知道婉小姐能够给我什么样的忠告?”

    婉说道:“忠告说不,但是我想,如果徐少校刚才所说全是真心的,我们姐妹能够给你引荐两个人,他们或者能够成为你的帮手。”

    徐远胜好而不相信地问道:“哦?你们姐妹认识什么样的人,他们能够给我什么样的帮助呢?”

    兰馨说道:“一个和你一样打过淞沪会战、又一路打了不少鬼子的央军校毕业的国军少校;一个是留过洋、冯玉祥将军曾经的部下。你认为这样的两个人能够给你什么样的帮助呢?”

    徐远胜一听,眼睛亮了起来,但是又怀疑地看着姐俩,再看看罗老师,接着问道:“这样的两个人如果能够真心来到范县保安团,让我帮助他们都可以呢!但是,你们姐妹怎么会认识这样的两个人呢?”

    婉清亮的眼睛看着徐远胜,沉稳地说道:“你知道我们姐妹是从南京逃出来的,但是,你知道我们是怎么逃出来的吗?我们是和那个国军少校一起用手里的刀枪杀出来的,然后遇李家荣医生,我们建立了锋芒铁血队,从南往北一路打鬼子冲杀到了这里的!这样的解释,你相信吗?”

    徐远胜看着婉,停了几秒钟,重重地点点头说道:“我相信!那么,你能够给我引荐一下他们吗?或者我们一起谈谈,那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婉说道:“我正是这样想的!”

    罗老师笑着站起来,说道:“好!我看你们可以好好商量一下,我相信那一定是一场英雄会!老伴儿,走,咱们先去后院和罗刚商量些适用的招式,别等徐老弟明天派人来叫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教他们些什么。”

    徐远胜赶紧也站起来,拉住罗老师说道:“罗老师不用那么着急,您可以先给士兵们扎基础啊。”

    罗老师甩开徐远胜的手说道:“可不能不急!鬼子眼看打过来了,扎基础也得有目的啊,我先去和老伴、儿子研究招式去,明天一准去你的保安团!你们接着聊吧,那也是要尽快才行呢!”

    徐远胜实际心里早想请罗老师的,见他这么认真,自然非常高兴,也没有再坚持,和婉姐妹一起送罗老师和罗师母离开堂屋去后院。

    然后,三个人又坐下来,婉姐妹给徐远胜介绍了锋芒铁血队从成立到一路打鬼子的经历,只听得那徐远胜羡慕不已,急切地要婉姐妹给他引荐沈剑和李家荣。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