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浴血龙凤 > 第165章
    锋芒铁血队穿行在皖西北的山地丘陵,行进得并不快,因为沈剑内心里还是希望有机会打鬼子,当然这样走也是因为部队里没有一个人熟悉这一带的情况,沈剑不敢贸然把这两百多铁血打鬼子的弟兄带出去,只能是特别分队每天加强侦察,送来确切情报后,全队才从一个驻地到另一个驻地。

    一直到3月初他们走出皖西北开始进入皖鄂交界的大别山边缘处,沈剑才从特别分队带回来的几张报纸看到:第五战区第59军军长张自忠率部驰援,与第51军和第31军配合,把鬼子第13师团赶回淮河以南,待第21集团军南下后,日双方隔河对峙。

    沈剑看了报纸的这些消息,松了口气,知道战事应该是暂时停顿了下来,也知道暂时没有打鬼子的机会了。

    但是,沈剑和所有的人心里都清楚,日本侵略者对国的进攻不可能到这个地步,此时的对峙不过是迟缓了鬼子的进攻,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华北和华东的全面失守在不久以后。

    锋芒铁血队不再在皖西南的山区里徘徊,但是,通往鄂豫交界的大路,要经过许多县乡州府,自然会有国军也有民团,国军打鬼子不行,但是欺压百姓却是在行的!何况锋芒铁血队虽然只有两百多人,可他们的武器装备除了缺少炮和重机枪外,几乎可以和国军一个团的装备相较,谁看到了都会想要吃掉他们!而锋芒铁血队想要把这些武器带到未来的抗日战场去,显然是不可能走这样一条先和国人自己打得两败俱伤的道路!

    于是,沈剑指挥部队避开大路,继续秘密地在山区往西北方向穿行。

    沈剑命令特别分队在执行侦察任务的时候,带着银元向乡民们买来半成新以的衣服,让部队战士换这些衣服,把身穿的鬼子军装都放到背包里。同时,要求在所有经过的乡村城镇,部队都不能进去,但是一定要利用机会给部队买足必需的粮食和食盐,可能的情况下购买药品。

    同时,各分队轮流和特别分队战士一起混编,组成狩猎小队,每天在山区里打猎,为部队补充食物。当然,这些狩猎行动同时是战士们的训练。

    在这一路,通过特别分队侦察时候带回来的报纸,沈剑和婉姐妹、李家荣他们为国军的台儿庄大捷而兴奋,却也清楚地看到了鬼子马要攻陷徐州了,之后必然会由东向西进攻华地区!而与此同时,鬼子正在从南面不断增派军队,从长江和沿江的陆,从地面到空,从南面、东面和东北面往国民政府从南京退下来到达的武汉进攻着,国府则是调动了几乎全部军事力量,熟悉国军编制的沈剑从那报纸的只言片语推测,应该有差不多一百万军队呢,层层阻击,积极防守着。

    沈剑和李家荣看着地图,觉得国军虽然武器装备不如鬼子,但是人数应该是他们的两倍有多,而武汉的东北面、东面和东南面有桐柏山、大别山脉和天险长江,占尽了地利,这场保卫武汉的战斗一定不会让小鬼子舒服的!

    虽然看着地图,沈剑和婉姐妹、李家荣等都清楚,他们这支小部队将要到达的桐柏山区,并不能对保卫武汉做出什么多的帮助,但是,以他们的力量看,能够为保卫国家尽全力,没有什么不妥!

    和鬼子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交过手的沈剑清楚,人数鬼子多几倍的国军的实际军事力量并不强大,他和懂得军事的李家荣分析着,日这场战争初期应该会是国被迫暂时退却,但是,战争的进程却会有很大的变数,从来没有被外民族屈服过的国人也一定不会屈服于小日本!

    而学习历史、爱好学的婉在给兰馨说着国历史的元朝和满清,掌握着强大军事力量的外民族,往往可以在短期内实现他们的侵略目标,所以,元朝不过短短的一百多年,满清虽然有三四百年历史,但是,那却是满族统治者不断汉化的过程,以及华大地从没间断的“反清复明”,直到孙山领导的“驱除鞑虏,恢复华”为号召的辛亥革命最后成功推翻满清统治的历史!

    所以他们共同认为,仅以此时国家的力量衡量,日本侵略者的力量短期内是肯定会占领国大半国土的,今后的坚持抗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终究,日本侵略者不是同属于华民族的蒙古族和满族!把侵略者赶出国,这一定是所有国人决心,也必定是会最终实现的!

    四月底的范县,天气往年热得早,虽然是山区里,但是午时分竟然已经可以穿短褂子了。郊外,那些在山石和树林开出来的田地里,麦子虽然长得很是稀疏,但是也开始泛黄,山野里各种植物都长得茂盛起来,往年不过是春末的气候,在1938年的4月里夏天的味道已经很浓了。

    连续两天的暴雨后,通往县城的道路,大车压出来纵横交错的车辙里蓄满了水,清早赶路的人们把路边走得一片泥泞。这些行走在路的人们,多半是拖儿带女地背着不多而且打满了补丁的行李,大人神色悲戚脚步匆匆,孩子瘦弱满脸菜色,这显然都是些从外乡逃难来的人们。

    婉和兰馨穿着自己从南京逃出来的时候带在身边的学生装,身前身后跟着李小刚、何利和吴强,五个人虽然在山里分别度过了17岁、16岁和19岁的生日,但是,过去的两个多月里,锋芒铁血队行走在山区里,生活极其艰苦,他们也都充满了倦容,行色匆匆。因此,如果单单从穿着和身形看,走在这些逃难的人间并没有显出太多的不同。

    只是,如果有心地观察,他们那忽闪着精芒的眼睛、矫健有力的步伐、于不经意间走出来的交叉掩护的队形,却又显出与他们本身的年龄不相衬的成熟和机警,那是只有经过了艰难和战火洗礼的战士才能拥有的气质!

    锋芒铁血队已经到达范县南面的山区一天多了,兰馨已经带着特别分队把这范县郊外的情况侦察了一下,感觉除了这路婉姐妹离开时候更多些的难民以外,这范县里仍然较平静。

    到达范县南面的山区后,沈剑本来想亲自进城去看看情况,但是他那接近190的高大身材,远远超过江南男子,根本无法找到合适的衣服,虽然路婉向李菊她们学着给他改了两件衣服出来,但是怎么看也不合适。虽然大家知道这范县里有不少北方逃来到难民,但是,沈剑在东北时候,从5岁进入私塾到后来进新学堂,十多年没有离开过学校,是四年的军校生活也没有失去那从内到外的儒雅,加四年军校艰苦的磨砺和铁与血的战火注入神髓里去的军人气质,他怎么也无法装扮成难民!

    所以,大家一致否决他化装进城。

    于是,沈剑只好让婉姐妹带着李小刚他们进县城里去联系以前的关系,如罗老师,女的同学和老师们,以及“龙凤帮”的孩子们,尽快了解范县的情况,以决定部队今后的行动。行程却也因为这两天范县初夏的第一场暴雨给阻断了。

    今天清晨,天气终于转晴了,婉带着四个人一大早收拾好,告别大家下山了。他们没有带枪,当然婉和兰馨仍然带着她们随身的钢针和追星球。

    此时走在路,虽然只有十七八岁的年龄,但是早已经过了血与火考验的五个人,走在这样的土地,根本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危险。而看着身前身后这些拖儿带女逃难的人们,心里都很难受,是爱玩笑的兰馨在将要回到家乡的喜悦,也无法在脸露出欢笑来。

    姐姐高出一个额头的兰馨挽着姐姐的胳膊,底下头来在姐姐耳边说道:“姐,咱们回去是先找黑子他们还是先去看罗老师?”

    婉说道:“咱们现在两手空空的,还是先去买点儿什么礼物再去拜望罗老师。我们不一定能够找到黑子他们,但是,他们肯定经常去罗老师家的,我们去问问罗、罗武可能更容易找到他们。”

    兰馨点点头,接着说道:“姐,你说为什么回到家乡了,我心里更紧张呢?”

    婉扭头看看兰馨,笑着说道:“唐代诗人宋之问诗有首诗,你记得吗?”

    兰馨恍然大悟似的说道:“哦,《渡汉江》!”

    婉看了兰馨一眼,望着已经看到范县县城的一个高高翘起来到城墙角,和四围里的连绵起伏的青山,用低沉的声音深沉地吟道:“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然后,婉扭过头来看着兰馨低低地说道:“兰兰,我们不是‘不敢问来人’,而是怕亲人问我们啊!还好爸爸妈妈他们是在南京沦陷一个月前离开的,可是,我们不知道现在他们怎么样了!爷爷奶奶如果问起,我们怎么回答呢?唉,兰兰,咱们姐俩还算幸运的呢,早离开南京的同学们怕是到武汉了,可是,和我们一样没有离开的同学不知道会怎么样了!”

    兰馨听着婉的话,也陷入了感伤的氛围,她更紧地抱着婉的手臂,姐俩这么默默地走着,和那一路逃难的人们一样,漂泊在苦难的国土,家乡是背负在肩膀的,亲人是放在心里面的,泪水合着汗水和血水流淌在走过的每一寸土地!

    李小刚走在婉姐俩前面,何利和吴强走在她们后面,这三个从长江岸边过来的青年,早已经感叹过大别山远江南那些丘陵小山的高峻,如今看到这几乎是被山紧紧抱在怀里的范县,充满着新,四处望着,虽然仍是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情况,却因为和婉兰馨一起往她们的家乡走,心里根本没有什么担心,看稀的心情倒是较多些。

    突然,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踏在泥水里的噼啪声和几个人“呦~ 哈!驾”的呼喊声,然后听到了身后孩子的惊叫和啼哭声。

    五个人不约而同地迅速回头看去!

    三匹高头大马旁若无人地在泥泞的路奔跑着,狂奔的铁蹄踏起泥水四处飞溅,人们赶紧地躲避着。

    可是,婉和兰馨身后对面路边有一家人,父亲背着一个大包袱,母亲背着一个婴儿提着一个包袱,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本来是牵着五六岁的妹妹,在泥水地艰难地走着。后面的那一阵闹声,让那已经很懂事的小哥哥赶紧拉着妹妹的手,要更往路边靠,却不料那紧紧拉住小哥哥手的女孩子却因为被惊吓滑倒了,那第一匹马跨过了他小小的身体,孩子被吓哭了,手脚并用地往路边爬着,可是紧跟着的两匹马却眼看着要踏到他的身体了!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