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浴血龙凤 > 第77章
    看到沈剑他们从山坡下来,戴鬼子帽子的人用手捂着正在流血的腰部走在他们的前面,那些从坑里爬来的人们围拢了来。 可是,看到他们身的鬼子衣服和手里的鬼子武器,又迟疑地停住了脚步。

    沈剑知道他们对自己一方的疑惑,但是没有时间多解释,因为这枪声响起后,如果不是紧接着的机枪扫射声音的话,桥头镇里的鬼子会产生怀疑的。可是,他们手里只有两挺机枪,训练有素的鬼子当然清楚要杀死一百多人需要怎么样才能更快而没有危险,因为他们才12个人!

    所以,必须把鬼子的那四挺机枪从乡亲们的手里要过来!而且,这些人手里拿着不会用的鬼子武器,闹不好会走火伤人的!

    沈剑已经看出来了,那个站在众人前面的戴鬼子帽子的人应该是这些人里的头,他赶紧回头命令道:“婉,快去给受伤的乡亲们包扎!效虎,和王强带着他的机枪到村口路去警戒!”

    然后快步走到戴鬼子帽子的人身前和善地说道:“老乡,请你让他们别乱动那些枪,小心走火伤人!要想真正救你们,我们还必须要用到那些枪!”

    那人听到沈剑用带着浓厚东北口音的国话,又看到紧跟在沈剑身后跑下来的是两个女孩子,于是放下心来,回头对人们说道:“乡亲们,咱们也不会用鬼子的枪,给恩人们吧!”

    于是,谢华彬带着谢家福、李小刚、何顺和何利走过去把乡民放在地的机枪拿起来。

    沈剑对谢华彬说:“阿彬,你们到那边去冲着山坡把你们每个人自己手的机枪弹匣里的子弹都打完!然后家福和何顺也拿着机枪,小刚和何利不要拿,你们一起到村口去与效虎会合一起监视桥头镇,有情况迅速报告。”

    婉和兰馨很快地给被鬼子的子弹打伤的乡民救治,还好,那鬼子的三八步枪穿透力太强,除了两个被打在胸口处已经不行了外,其他几个人都只是被子弹穿过身体,没有什么大碍。倒是那戴鬼子帽子的男人因为和鬼子争抢枪被刺刀给刺到了腰部,幸好是冬天穿得多,只是割破了棉袄后在左腰部位割开了一条三寸多长却未伤及内脏的口子。

    当婉和兰馨接着看向那一百多人,才知道他们多半是在给鬼子修仓库时候受伤了的,可她们手里的药却没有了!

    沈剑也看到了这种情况,他在心里叹息着,正是因为他们或多或少地受伤、或者身体虚弱,才被鬼子认为没有用处而押解到这里来准备集体屠杀的。

    沈剑走到那戴鬼子帽子的男人面前,问他这五里墩和桥头镇的情况。

    原来,那桥头镇外的公路是近十年才修的,但是以前却一直是一条并不宽的马道,自古是南北交通的通道,路边也因此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集市。可是,因为地形的限制,也无法有大的发展,于是在西面修了座桥往山区发展,小镇的人们逐渐形成了家人住在五里墩,生意做在桥头镇的格局。

    这人名叫朱世杰,本地人,他的祖父从河南来到这里,开始在桥头镇做粮食生意,到他父亲的时候生意已经做得很大了,北面的滁州、蚌埠都有分号,甚至徐州都在准备去开店呢,南面到苏州和南京当然也有分号。谭效虎看到有鬼子出入的桥头镇那大户人家的房舍是他的家,在这五里墩也有一处庄园一样的农舍,在村位置。但是,这朱家却并非为富不仁,那桥头镇的两座桥都是朱世杰的父亲在十多年前出钱把木桥拆了改修的石桥,还经常接济这桥头镇和五里墩里的穷苦人家,尤其是在荒年里,因为他们经营的是粮食,朱老爷子经常会开仓放粮,以致1935年的那场干旱里,凤阳的难民都跑来好多,那年朱家的生意不仅没有赚,反而赔了!

    于是,桥头镇的人们推举朱老爷子做了镇长。

    这朱世杰是朱家独子,而且是在老爷子40岁过了的时候出生的,从小聪明异常,但朱老父子并不溺爱这老来所得的掌明珠,而母亲却在他5岁的时候去了。朱老爷子和夫人的感情很好,并没有续弦给他找个后妈,而是把全副身心都用在教导他了,一直是重金请人来给教育他,在他8岁的时候,更是派人把他送到了海去读书。

    这朱世杰也是得父亲的言传身教,很是乖巧,没有一点富家子弟的恶习,父亲送他去读的是新式学堂,他没有辜负父亲,读书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虽然很是思念年迈的老父亲,但是父亲却要求他以学业为重,只许他在学期放假和年节里回家探视。

    十二年前,朱世杰只有15岁的时候,又被父亲送到日本去留学,1931年“九一八”后回国,然后求得父亲同意后,与他在海读书时候的一个女同学结婚,之后留在海帮助父亲打理粮食生意。

    夏天的7月,父亲派人送信给他,说身体不适也想儿子和孙子了,让他带着儿子回桥头镇来。

    接到父亲的信,朱世杰心里感到非常不安,因为从小到大父亲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的身体不好,更不用说主动提出让儿子去看他。马七十岁的老父亲,虽然说一向身体还不错,但是岁月不饶人啊,朱世杰不能让自己带着遗憾过后半生,接到父亲的信后立刻收拾行装,只不过因为夫人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快要临盆了,留下一笔钱来,交代照顾夫人的奶妈和一个女仆,他只带三岁的儿子跟着来送信的家人朱贵赶回来了。

    回到桥头镇只一个月,父亲去世了,朱家所有的生意一下子都需要他来接手,虽然他也帮着父亲做了几年了,但是对这有着许多分号而且在东南部多少有些影响的生意,还是很摸不到头脑的,幸好一直跟着父亲的老家人朱贵真的是对朱家忠心耿耿,不仅帮着他处理了父亲的后事,而且让他很快地熟悉了朱家的生意状况。

    同时,桥头镇里的人们因为对朱老爷子的尊敬,又推举他做了镇长,朱世杰觉得在这兵荒马乱的年月里,自己应该做些对乡亲们的事情。于是,留下来了

    只是当他知道夫人给他又生了个儿子后,却无法接那母子来桥头镇,自己也无法回去看看,而且,夫人生下二儿子还没满月,淞沪会战开始了,他焦急地关注着日双方的情况,11月时候,得到夫人来信说已经托人联系好了躲入租界里去,可以保安全,到了12月海沦陷,夫人的消息完全断绝了,他也无可奈何了。

    朱世杰一回到五里墩和桥头镇,乡民们因为对朱老爷子的尊崇,对这已经传得神了的神童曲星,自然也是尊敬有加的,在老爷子去世的时候都来帮忙,老爷子去后对他也非常尊敬,他感受着这乡民们淳朴的感情,总是想能多帮助他们些什么,也更多地坚持着朱家的生意。可是,这兵荒马乱的时节,又能怎么样做呢?

    从8月淞沪会战开始,国军部队不断地从小镇外经过,先是从北往南去,军容还整齐,后来逐渐是从南往北了,也越来越多疲惫不堪神情悲戚的国军部队,到了是些散兵游勇,过这小镇多半会祸害一下子。

    作为国人,他当然是尽力在帮助政府抵御外来的侵略,所以,每次国军部队经过小镇,他都带头热情招待,又力所能及地捐款捐物。

    当11月旬后,经过小镇的国军部队已经变成祸害百姓的土匪一样的人后,他却只好听从五里墩村长马天翔的建议,从村里和小镇组织了二十多年轻人来护镇。这样也基本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这五里墩和桥头镇的人们也不像其他地方的人们逃出去躲避战争,虽然还是有些忐忑不安,但还是选择了留在自己的家园生产生活。

    12月旬后没有国军经过了。

    十天前的一个午,马天翔手下的护镇队员在北山瞭望,突然看到远远地有穿土黄色军装的鬼子部队,飞快地报告了马天翔。于是,马天翔赶紧去找朱世杰想办法。

    朱世杰想,打仗是军队的事情,老百姓都是要生活的,他们不会拿老百姓怎么样的,即使是外族侵略者,为了乡民们,他也只好去敷衍鬼子,现在自己是镇长,又懂日语,总会好沟通的!

    于是,朱世杰带着朱贵和马天翔等人拿着些食物茶水走出东面的石桥。

    来的有两百多鬼子。他们很警惕地走着,突然看到从镇子里出来一队人,走在前面的鬼子端着了刺刀的枪一下子涌来,朱世杰赶紧用流利的日语告诉鬼子他们是什么人来干什么的。

    从鬼子队伍走出一个指挥官,是一个尉。他显然没有想到在这个荒凉的地方有一个国人会说一口带着东京口音的日语!而远离国土的人都会对自己的母语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而无论这人是做什么的。而且,这尉还恰恰是东京人,在进入军队之前是京都大学的一个教师,于是,高兴地与朱世杰说话,也约束着部队按照朱世杰他们的安排住在了镇的几个客栈里。

    朱世杰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接触的多半是儒雅有礼的日本人,而且是在日本的大街小巷里看到的日本人也是很讲礼貌,对人很和善的,虽然对日近百年的关系还是较清楚的,但他还是无法相信那些来来往往的人们讲述的关于小鬼子的暴行。

    而眼前这个日本人虽然穿着军装,但是与他交谈感觉到的仍然还是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候的印象,而且,他看到尉带着的队伍并没有扰民,也放心了下来,想他们休息一下会离开的。

    于是,朱世杰觉得自己带着人去迎接鬼子好像有些像那些报纸说的汉奸行为,但是,为了一方百姓的安宁,自己做这么个“汉奸”吧,只要鬼子很快离开了,也不伤害对得起他们的五里墩和桥头镇的乡民们。

    可是,朱世杰却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想法太天真了!

    鬼子看了这桥头镇,怎么能够允许这些“外人”知道他们的军事秘密呢?杀死些低贱的支那人在他们如碾死蚂蚁啊!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