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凰涅天下(GL) > 第172章 迷局不明
    ( )    当南北两军在虎丘原短兵相接时,临安厩也掀起了一幕没有兵戈、却更激烈的战争。( )

    这场被后世称为“原儒之争”的论战从建炎二年五月始,到建炎五年腊月止,持续了三年半,无数的学子士人官员被卷入其中,沉浮起落,荣辱难尽。

    初时,风,起于一篇文章。

    建炎二年的四月二十八日,《西湖时报》的头版依然是不论贡案,却和贡案相关,由监法御史这一专职引申出对大宋司刑审讯的变革刍议,虽然没有直接提及贡案,看报听报的人却仍是兴致盎然。

    对这类评议感兴趣的多半是读书人,以及一些目光长远、关心朝廷风向的商人。因贡举事件,更多的商人卷入报众,他们对朝廷的司刑体系并不关心,但灵敏的鼻子却时刻耸动着,小心翼翼地不放过片分有关贡案的讯息……又有两浙路、江南路等临安附近州府的读书人和有钱子弟在贡举收监后源源不断地涌入厩,加上涉案举子的亲戚家仆等,厩客栈几乎人满为患。

    在这种情形下,毫不夸张地说,《西湖时报》无疑万众瞩目。这时节,现于报端的每一篇评论都会被人咋摸来咋摸去、意图品出文字后面有可能隐藏的意味。

    因此,当日,《西湖时报》头版之后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广泛注目!

    文章标题很短,只两字,名曰:原儒。

    字简寓深。

    原儒——是儒家原义?还是还原孔子之儒?

    短短两字,挑动了某些人的敏感神经。

    由于大理寺开审在即,它引发的波澜直到复审后才哗然掀起。

    有人拍案,“竖子!……无名之辈,也敢妄谈儒之原义!”

    有人悖怒,“……圣人之言,岂容尔等随笔谬解!”

    也有人叫好:“妙哉至矣!君子何以明道?义以生利,利以平民也!”

    有人叫好的同时,当然也有人驳斥:“胡言!……君子者,当重义轻利,敦尚风节……”

    ……

    时令进入五月,这篇文,如一把火,投进建炎二年夏,将酷热的暑气灼得如火如荼!

    海商的反应最快,从文中嗅到了利好,立即遣命幕友在京师发文赞和,大谈商事流通对经济繁盛之利,道商人生利,朝廷以利养民,正合了“政之大节”云云……

    “荒谬!尔辈为利营营汲取,见利忘义,不择手段……恨不能偷税少赋,竟敢恬颜曰义以生利,小人嘴脸不足道尔……”名为“顾秋山”的文生驳词锋利,又举了几个商人见利忘义的事实,博得喝赞无数,纷纷跟文。

    如是,在贡案复审之前,暂歇一时的儒商之争又因原儒这篇文再启战端。

    京中儒官之首——门下省给事中胡安国却带着几分清醒,传信给同僚范冲、朱震道:“贡举未结,戒急需忍。”

    胡安国之子胡寅在朝中任起居郎,专司记录皇帝的起居言行,当班时食宿皆在宫中,与皇帝日日面对,因志节敦直且文才卓然颇得皇帝青眼。赵构每日看报,《西湖时报》上的争论自然引起他的关注,问及胡寅的看法,敦敏的起居郎冷笑道:“此等蠹蠹之辈,若无法令约束,焉得守矩纳赋?竟自诩义以生利,可知‘羞耻’二字何书?”赵构拍案大笑。

    三十日晚,轮到胡寅休班出宫,回府对父亲说起此事,胡安国道:“起居郎官职不显,但身为皇帝近臣,对君上极有影响。你要把住时机,请官家罢王学,倡举程子之道,归回我儒家之本。”

    “是,父亲!”

    胡寅想了想,又道:“父亲,那篇原儒剖义利之辨,文理清晰,述事严密,必是熟读经史方有此见解!……文章题曰‘原儒’,虽然狂妄,倒不乏中正持平之论。……这枫山居士素未闻名,不知何人门下?父亲可知?”

    胡安国捋须摇头,“为父也是初闻此人!”他沉吟一阵,灰眉下一双老眼陡现睿光,“此文出在贡案复审之前,来得蹊跷……”他捋须不语。

    胡寅眉毛一挺,“父亲是说……和这案子有关?”这两日报上儒商争论又起,想当初贡举斗殴便是肇祸于此,再起争战岂非对贡案判决不妙?他迟疑道:“难道……有人故意想挑起事端?”

    会否是国师?……他眉头凝沉,看了眼父亲。

    胡安国摆手,“不然!卫国师精于兵略,未闻深研儒学,此文功底深厚,非她之手!……再说,挑这事端,于她何益?”

    胡寅点了点头。国师态度虽然不明,但重判、轻判对国师而言均无利害。也不会是那帮商蠹之辈,案子判重了对商举也不利。如此,当是何人所为?这文,果然来得蹊跷!难道是局外人……

    “原儒、原儒……”他齿间咀嚼再三,忽然想起曾对官家叹及王荆公废《春秋》有失儒家真义,官家沉吟不语;此后龟山先生、象山先生,朝中范大人、朱大人先后上书,请废王学,重开科举,太学教学重纳孔圣修订的《春秋》,陛下允了科举,对王学的态度却模棱两可,不予表态。父亲道这背后必有人谏阻,宰相丁擎升就偏向于王学。胡寅想到这,不由悚然一惊,“父亲,莫非是丁相公……”

    胡安国一震,负手踱了好几步,缓缓摇头:“丁相公要倡王学,应不会选此敏感关头。”贡案判重了,对这位宰相大人又有何益处?费解啊费解!

    父子俩讨论一阵仍无结果,胡安国道:“无论如何,在贡案未断之前,我等且静观不变,切勿陷入报端争论,以免落人算计。……这事得知会龟山先生……”他踱到书案后坐下。

    胡寅立即铺开纸,研墨。胡安国提笔书了一道信函,唤来家人,吩咐连夜投给“天下通”,送到镛州龟山先生处。

    家人应喏退出。胡寅听书房外脚步声远后,问道:“父亲,贡案明日复审,依您看,陈少阳胜算如何?”

    “……难说!”

    胡安国捋须思忖一阵,叹道:“这案子……明日,怕是难有结果。”

    胡寅拢眉不解。

    胡安国却不再多言。

    五月初一,天气酷热。

    大理寺公堂上控辩双方针锋相对,鸣蝉声里,堂下众人燥热难当,却人人翘首不舍离去。

    初,监法御史请出一个有力证人——礼部贴文告的小吏——证实当日斗殴起因于儒举和商举的口角对骂。这一番作证顿时将案情陷入不利于举子的局面。洪皓神情冷峻,道:“由证人之言可知,此案非一般过节,实乃文举、商举积怨所致……”

    这推论自是实情,堂下众人暗呼不妙。幸得陈少阳连番妙语诘问证人,将事件咬定在偶发而非预谋……堂上控辩双方各出机锋,一时呈胶着之态。

    最终,大理寺卿宣告“休堂”。

    在焦虑的等待中,这半刻时间却如漫漫一日。

    终于,在衙役的宏亮吼声里,三位审官再度出堂。

    急不可耐的众人觑眼望去,国师却依然容色清淡,难辨端的。

    “啪!”惊堂木响,摄回众人心神。

    大理寺卿道:“本案今日暂审到此,三日后控辩双方作结案陈词,公堂宣判!”

    众人大失所望。

    当晚,酒楼茶肆又是一番热闹猜测不提。甚至有人在暗地出盘口,赌三日后的贡案结果。

    胡寅旬休三日,仍在家中,对父亲明断极为佩服。胡安国却无得色,又书了两信,着家人递给范元长、朱子发二位大人。

    户部虞部员外郎范冲在京师居的是朝廷公房,正约了至友朱震屋中聚酒。胡府小厮赶巧,不用跑二趟。两人遣走小厮,拆开信来,却是同样内容。范冲观信中“忍”字良久,终于长叹一声,将案上刚成的一篇斥文揉捏成团,丢入篓中,“诚如康侯所言,暂忍一时,三日后再论不迟!”

    京中热潮不止。有庄家甚至暗地里开盘口,赌贡案的判案结果,竟有不少人入局下注。压公诉方和压被告方的几成五五之比,让人对案子的结局更是揣测莫定。

    羁押在临安府牢的举子们如热锅上的蚂蚁,坐卧难安!

    今年的开夏特别热。一间牢房同时关了二三十人,汗味臭味混在一起,又没一丝风,憋闷难出,让人熏熏欲呕。又有臭虫老鼠出入,赶之不绝。白天尚好,夜间休息更是辛苦,通铺几十人挤着发汗,硬板床咯得骨头酸痛,又有蚊子嗡嗡不止,一咬一大包,让这帮子弟着实体验了把什么叫“牢狱之苦”!

    方技杂类的举子平素过得日子粗简,倒还受得住,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和享受惯了的豪富子弟可就禁不起了,这大半月的牢坐下来,一个个熬得面黄肌瘦、有气无力。

    幸亏临安府在牢食上有优待,没拿掺了石子沙粒的粗砺陈米招呼,除了净米蔬菜外,隔日还有一顿肉食供应,这些叫苦不迭的举子方将养了下去。

    比起**上的受苦,更让人难熬的是精神上的折磨,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让人心口如压重石,坐卧难安。

    “这日子何时才有个头……”一举子使劲挠着臂上的大红疙瘩,神色颓唐。

    一牢的人都敞着衣襟坐在地上,撩着衣摆呼啦呼啦扇风,看着几只臭虫跳过,也懒得理会。

    “等着吧,还有三天……”一人耷拉着头道。

    “是啊……是好是歹就看这一天了!”另一人接口道,语气中颇有些自暴自弃。

    牢中顿时静了阵。

    “啪!”一人突然抬脚狠狠踩死只臭虫,咬牙道,“这就是无妄之灾!只怪……”他抬了下眼,却恨恨停口。

    话没说完,牢里众人却都知他抱怨什么。说实话,谁不怨呢?祸就是那两人起的!

    但事已至此,恰如邓志宏所说,怨之如何?徒劳心力尔!

    牢中一片恹恹。

    也有沉静不躁的,或盘腿静坐,或闭目不语,却不过百中四五。关押了近千名举子的大牢,竟然静谥得无声。闷沉沉的气氛连看守的牢役都有兄不住,恨不能有人开个腔,打破这如死水般的沉静。

    突然一道朗朗声音,吟道:“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这道声音宛如溪流激上泉石,让人耳目一清。周边的举子听着听着,不由跟随李易诵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

    加入的人越来越多,朗朗书声穿透厚阔牢房,回荡萦绕。有人不由坐直,有人不由站起,千百人同声诵念,音如金石。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篇《孟子·告子下》很快诵完,邓肃紧接着又高声起念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众人同诵:“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这篇曾子的《大学》共二千五百余字,众儒生诵读极熟,牢中的商举和杂举诸人不会的皆默默听读,在那极富音律的诵声中,烦躁和不安似乎渐渐消去。

    牢役们被这宏宏诵声震住,又见越来越多的举子站起来,立在牢房木栅前,以为举子要生事,不由惊惶。牢头赶紧飞报府尹。朱跸闻讯赶来,未入牢房便听得锵锵书声,他停在牢外听了好半晌,扬手止住牢头,“无妨!由他们去!”

    他负手慢步踱回衙门,立于廊下,眯目望了阵刺眼的烈日,微笑低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呵呵,如此祸事,焉知非塞翁失马?”

    在举子们的日日诵书声里,时日很快到了五月初四。

    贡案三度开审,旁听者济济一堂,堂下却静得鸦雀无声。

    大理寺卿敲响惊堂木,“请公诉人结案陈词!”

    “是!”洪皓肃然起身。

    堂下百人均抻直了脖子,一颗心几乎提到了嗓子眼。

    大理寺外,人山人海。没抢到堂听位置的人都挤涌到衙门口,不愿离去,若非门口有两位铁将军横眉瞪眼持戈把门,早被人潮涌上台阶扒门缝瞧个仔细。

    这会子人虽挤得多,却没什么嘈杂声,隐隐听得从门里传出一人声音,听不甚清楚,却觉得冷峻逼人,从声音的高低起伏中似是气势锋锐,让人由不住地悬起心来。

    “啪!”过了老久,似是又有惊堂木响。

    外面众人心道:莫非是被告讼师陈词?

    又隐隐听得里面声音清亮。

    过了约摸一刻,里面又没声响了。

    众人急得心浮气躁。

    不知等了多久,或许是一刻,也或许是两刻……终于,一声拍案脆响。

    众人心道:来了!

    人群搡动下朝前拥挤,最前面的人被后面的人推着踏上一道石阶。“退后!”把门的军士怒喝,长枪斜挺。

    人群哗声杂起。前面的人叫后面退,后面的人却谁也不肯退一步。就在这时,一道清泠如泉的声音突然响起,在这燥热的天,如冰凉凉的井水浇到心头,让人一阵沁爽。众人不由一静:是国师!

    那声音仿若就在耳边,却听不清晰。众人虽急,却谁也没有再涌动。

    那清冷如泉的语声萦绕了足有一刻。

    其后,就是一片静默!

    又等了许久、许久……

    “吱呀”一声,朱红衙门开了。

    渐渐地,有人走出来。面上神情却极为古怪,既非喜,又非悲,倒似几分恍惚……仿佛不敢置信的茫然。外头的人都暗呼奇怪,有性急的扯着前面出来的人就问:“敢问兄台,案子判了没?”

    “判了!”答的人有形神。

    “怎么判的?是轻是重?”

    “似乎轻……也似乎重……”

    “……哎!一言难尽……”

    “……几句话说不清,回去再说……”

    出来的人都摇头,有人干脆道:“别问了,明儿一大早看报就知!”

    等着的人都傻眼了。这案子,究竟怎么判的呀?

    作者有话要说:

    劳大家久等了。前段日子杂事琐事较多,更新慢了点。目前渐步入正常,希望更新会快一点:)

    如果您觉得网不错就多多分享本站谢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www..com 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