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凰涅天下(GL) > 第140章 武举变革
    ( )    次日,卫希颜先送名可秀回临安,再返回蠡山岛。( )

    她叫来沈元、高宣,分析“元宣炮”量产存在的难题。

    高宣沉思了一会,提议道:“可以考虑用百炼钢代替铜!按炮身硬度要求,可能只需五十炼、六十炼便可。”

    沈元想了想,摇头道:“此法或能见效,但懂得百炼钢技艺的工匠不多,何况百炼钢极耗时日,即使集齐工匠,一个月最多只能造出一门炮。”

    卫希颜眸子一亮,这已是超出她意料之外的好结果,顿时信心飞扬,心想回临安后定要立即选择一座铁矿冶炼厂,推行她的炼钢试验。

    在炮钢未炼出来前,可先从两方面入手造炮。

    卫希颜思虑既定,便道:“当下之务,一是聚合坊中懂得百炼钢技艺的工匠,另外在外面再重酬招募,争取一个月造一门百炼钢炮。其他工匠,重点仍是造前膛炮。炮管用铸铁代替铜,炮身壁厚要加大,重量可能会成倍增加,射速也会降下,但比起投石炮仍是先进许多。”

    她拿出工坊中特制的石墨炭笔,一边在纸上画模型,一边解说前膛炮的原理,不时回答两人的疑问,足足用了一个半时辰方讲清楚。

    “两位勿需懊恼,前膛炮的性能虽不及后膛炮,但用于守城也是利器!如果重量能想办法减轻,并提高射速,用于野战将可对付骑兵和步兵。”

    沈元和高宣原本多少有些沮丧,闻听卫希颜此语立时又振奋起来。

    在召集工匠行动之前,卫希颜在火器坊中做了一项重要革新——统一度量衡。

    军品生产的关键是规格一致,方能确保不同工匠、不同工坊造出的火炮尺寸一致,也才能确保不同工坊生产出的炮弹,均能与对应类型的火炮完全匹配。

    卫希颜在讲度量衡之前,曾见过沈元等人的演算图纸,纸上满篇的‘千百十加减乘除’等方块字,她当时就暗自皱眉,遂于此时将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先行引入,召集所有工匠进行讲解。

    众人初见这种记数法时均是稀奇,待用得上手后,纷纷赞叹简便好用。不出两日,所有工匠便掌握了国师所说从海外传入的阿拉伯数字法,以及“+-×÷∑”等运算符号。

    卫希颜并不知道,她从后世拈来使用的“0-9”阿拉伯数字比此时在欧洲流传使用的更简单——原来的历史上是经欧洲多位数学家改进后,方形成了后世所知的阿拉伯数字,至于“+-×÷”等运算符号更是在十五世纪后才被欧洲数学家们发现并进行宣传。

    新的计数方式和运算符号后来被高宣引入造船坊使用,之后又慢慢流传出去,在手工作坊和商业中广泛运用,又过了几年随着海商的出行被带出去,反过来影响了欧洲在这方面的发展。

    这种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卫希颜自是懒得理会,她在火器坊中首先重定的是长度计量标准。

    她并不清楚后世国际是以米作为长度的基本单位,但这并不影响她对长度的度知。她以厘米为单位,制了十把铜尺,从10厘米到100厘米不等,每把厘米尺的最小刻度均精确到毫米。

    卫希颜在制作铜尺时手中并无现代的计量工具,但她目测精准,加上武技修为高超,心中有着精准刻度后,一剑挥出去,光滑的铜片上便出现整齐如一的刻痕,并刻上了刚刚引入的阿拉伯数字。

    厘米尺确定后,卫希颜再导入米、分米、毫米等长度单位,选出十名工匠,各拿铜尺对原使用的丈、尺、寸等进行测量,确定换算公式。

    长度标准确定后,卫希颜又进一步确定质量标准。

    她不清楚现代物理的一千克如何定义出来,但她有精准的手感。让工匠拿来一个大铜锭,放在手中掂量,进行切削,直到符合一千克的手感为止。这样自然会有偏差,但应该只是细微之差,不影响大局。

    卫希颜将这块铜锭规定为一千克的标准计量锭,又吩咐沈元等人按此标准锭制出10克、100克、500克等标准锭,然后由工匠测量一斤等于多少克。经测,1宋斤约合640克。于是,新旧单位的换算公式便出来了。

    卫希颜又考虑到时间标准的统一。

    她约摸记得时间是以光速来定标准,她自然无法做到。但中国古代的记时单位已有“时辰、刻、字、秒、忽”,卫希颜用沈括当年改进的漏壶进行测算,计出宋代1刻相当于15分钟……

    古代计时的“一个字”等于300古“秒”,卫希颜经计数后,惊讶地发现“一个字”约合现代的5分钟——那即是说,中国古时的“一秒”与现代的一秒相差无几!这是巧合,还是蕴含着东西方文化传播的某种规律?

    卫希颜无心思考这问题,立即向众工匠引入了“分、秒”的时间单位。她不由忖思:或许可以和沈元商议,看能否制造一个摆钟出来?

    沈元、高宣作为学科技艺的佼佼者,思维向来缜密,对于计量标准的革新,若换了旁人来做,以此种方式确定必会引起二人的质疑——两人若真要卫希颜说出个原理来,她定然头痛。

    但她在火炮技术上表现出来的远见卓识和涉及机械、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先进学识让沈、高二人钦服不已,心理上自然而然将这位大宗师当成沈括那般的百科全才,哪知道卫希颜纯粹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拿来主义者”!

    其后卫希颜又引入奇妙的计数方式,让沈高二人愈发觉得她深不可测,加之卫希颜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的威凛气度和身为大宗师的威望,让人不由自主地折服,即使二人偶生质疑,也因对卫希颜的盲目信任而泯灭下去。

    因此卫希颜的革新很快被众人认可,并迅速在火器工坊中使用开来。

    卫希颜此时并未考虑到要将三大计量标准在官方和民间进行推广,因度量衡牵涉民生太广,且涉及到朝廷税收的计量,极其复杂,绝非短时日可以成就。因此,她仅要求火器坊的工匠们按此标准施行。

    几年后,她在推进军器监改革时,为统一所有军械装备的规格,要求临安的军器监,以及各州负责军械制造的都作院、作院均按新计量标准实行,并颁发标准尺具和换算手册,强力推进。

    建炎四年,为提高军械生产的质和量,卫希颜开始将一部分作院与都作院承包给具备实力和信誉的大商号经营,并严格要求这些私营化的军工坊必须执行新计量标准,否则,生产的军品概不接收。渐渐地,这套计量标准便随着商业活动流传推广开去。

    又过了几年,新的度量衡在民间使用愈来愈广泛。名可秀在此基础上,要求政事堂颁布政令,全面推广新的度量衡标准,并规定新旧度量衡的换算公式,旧的度量衡仍允许民间同时使用,但官方交易必须使用新度量衡。

    经此后,新的度量衡得到官方确定。于是,一场涉及广泛的度量衡变革便以这种“由下而上”的方式平稳过渡、水到渠成。

    再之后,这套度量衡标准通过舶商的商船流传到海外,并渐渐成为通行诸国的“国际衡”。

    卫希颜在蠡山岛日子极其忙碌,工匠尚有两班轮倒,她却是不分昼夜全天工作。好在她的凤凰真气修为已臻九重,无需睡眠,每日冥想半小时后便又回复神采奕奕。

    工匠们的疑难层出不穷,卫希颜均能根据她对武器军械的熟悉给予解答,不能解答的便给出一个思路,反正她只需抛个引子便成了,至于理论过程的完善那是属于沈元这类科学家的任务。

    临走时,沈元、高宣等人依依不舍,恨不能将卫大宗师的脑子剖开,将里面的什物全部倾倒出来。

    卫希颜回到临安已是十一月,江南的天气北风劲摧、寒霜结庭。

    厩大街上却依然人来熙往、喧嚷繁华,似乎寒冷的天气并未影响厩的商流物通。各处酒楼茶肆也热闹如故,酒客茶客们围聚在一起热议沸腾的是十二月将举行的武举。

    武举在大宋是从仁宗时开设,在唐朝武举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完备,不仅考弓马,更要考军事策略。后来朝廷更设立武学,意图通过武举选拔文武全才,再经武学培养出儒将,这与唐代武举相比无疑在理念上更为先进。

    然而,这个理念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想象罢了。由于宋朝自开国初便实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和“将从中御”的统兵体制,造成武进士的地位远不如文进士,历代武举参考和录取的人数都很少,甚至有武进士不愿从军的情况,武学也因入学人员少,办一阵又废一阵,历经坎坷。

    若是这样的武举自然难以引起大宋人的关注,但卫希颜在兵改方案中提出的新武举和新武学,却引发了热议之潮。

    当朝廷于十月中向各州颁发武举敕告时,卫希颜以大宋军律的形式已确立了“帝国国防军”的称号,并赋予帝**人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又通过一系列敕令和措施塑立和提高军人的地位,军队的变革由之轰轰烈烈拉开,呈现出一片蓬勃向上的气势,成为大宋朝野士庶关注的热议,加上靖康之耻激发出宋人前所未有的知耻奋进之心,诸多文人的婉约词风一改而变为慷慨激昂,在这种情势下,南朝的从武之风便如烈火燎原般燃烧起来——武举在此刻推出,自然便引发出如潮热议。

    “听说这次武举的主司正是卫国师!”

    “哈哈!那中了进士,岂不成了国师门下?!”

    “听说这次的武举考试和以前相比大不同。”

    “有啥不同?快讲快讲!”没有看到武举敕告的人急吼吼问。

    “以前武举是先考弓马,再试策问,这新武举分出了‘绝伦’和‘谋略’两科,前者以弓马武技为主,文采不行的也有中举希望;后者重在考兵法谋略,武技不出色但兵法布阵精通的也能中举……”

    “若是既精武技又通谋略呢?”

    “嘿嘿,这一点咱们国师早料到了!文武全才的武子,可以同时报考绝伦科和谋略科,两科的考试时辰相错,不用担心一科考了赶不上另一科。”

    “听说国师还提议,武举一甲同赐进士及第,设状元、榜眼和探花,已得陛下圣批!”

    闻听者顿时喧声大作,以前的武举前三只授职但不赐进士及第,自然也没有甚么状元、榜眼、探花之称——卫国师的这一提议无疑大大提高了南朝新武举在武子心中的份量。

    于是,在举朝氛围的推动下和新举措的刺激下,各州县均出现武举踊跃报名的场景,其中有娴熟弓马兵书的武子,也有闯荡江湖的青年侠客,甚至还有一些热血书生毅然投笔从戎,弃文科而转武举,冀图在谋略科中博得进士一展报国之志。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名可秀倚在窗边轻语低吟,枫阁外,红枫依然鲜艳如炽。

    她转身回眸看向刚从蠡山岛赶回来的爱侣,笑吟吟道:“杨炯的这首边塞诗现在在学子中盛行得很呀!”

    卫希颜哈哈笑道:“如此岂不正好!各州报考人数如何?”

    谢有摧已由兵部员外郎升任兵部武选司郎中,正在书阁内向名可秀汇报武举事宜,闻言捋须兴奋道:“禀卫师,截至前日,各州共报武举一万五千人,预计到下月二十五日考试前,就达到两万多人。”

    “好!名花流有多少弟子报名?”

    “按宗主之命,各堂各舵先作了挑选,均为忠诚精干之材,最终定为一百四十八人报名。”

    “好!他们武技出色,唯缺军事理论。待入进士后,再入武学培养一两年,放到军中练个两年就能成长为将才!”

    谢有摧想到报考人员过万,便提议道:“宗主,卫师,此次报考人员庞大,是否先在各州进行比试,筛选一定名额后再入京由兵部解试?”

    卫希颜笑道:“人来的越多越好!就是要造出一种轰轰烈烈的热闹阵势,一是树武风,二来也为武学开校做宣传。”

    谢有摧立时又涌出一个疑问,“卫师,为何不将武学校址设在厩,反而远设潭州(长沙)?”

    卫希颜道:“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厩之地过于复杂,武学生易被牵扯进势力派别中,不利于军风的纯正和学业修成;二来潭州水陆交通皆为便利,又临大江,既有利于武学生北上入军实习,又利于江北将帅南下授课;至于第三么……”

    她说到这忽然顿了顿,笑着看向名可秀。

    名可秀微笑接口道:“谢叔,先秦时便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说,可见楚地民风悍勇——潭州是先楚之大邑,武学立于该州,当与民间武风相得益彰。江南之地,还是过于清丽了。”她说到最后一句时,秀眉微扬,眸子望向北方。

    卫希颜心思一动,江南过于清丽——可秀这话大有深意呀!

    就在三人书阁言议武举时,北朝宋军与金军的战局出现了急剧变化。

    翌日辰时,北方军报飞传而入。名可秀阅后,眸色深沉无比。

    卫希颜闻讯到得枫阁,名可秀卓然立于窗边,回眸一笑,声音凛冽:

    “腊月后,雷动必将挥军南下!”

    卫希颜接过军报,看罢双眉挑起,走到窗边与名可秀并肩而立,相视一笑,眸光望向北方。

    江山如画,南北争锋!

    作者有话要说:备注:

    1、米的由来:1790年的巴黎会议上规定:以通过巴黎、连接南北极的子午线的四分之一为基数,取该基数的一千万分之一为一个长度单位,叫做metre(米)。后来,为了更准确起见,又定出一个标准:将化学元素“氪86”在真空中发射出的橙黄色光波乘上1650763.73后的积定为一米。

    2、历史上最初对质量的定义是:1立方分米纯水在最大密度(温度约为4摄氏度)时的质量,定为1千克。

    3、古代与现代的质量比较

    历史时代

    每两重(克)  进位制 每斤重(克)

    东汉至隋

    14

    16  222~226

    唐至元

    40

    16

    640

    明至公元1979年

    37.3

    16

    595

    4、初唐诗人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百夫长:泛指下级军官。

    第四部完结s面进入第五部“华章”,争取在20章内完结~~话说10章能完结么~~【望天】

    如果您觉得网不错就多多分享本站谢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www..com 小说网)